借力数学直觉,让思维绽放精彩

2015-04-11 09:31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215001张晓芳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29期
关键词:小数点直觉三角形

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215001) 张晓芳

在教学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不经过逻辑思维过程,瞎猜乱说,但事实上,学生是在利用直觉解决问题,这种直觉也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被人们称之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一样,是发展数学能力的有效思维,只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逻辑思维,抑制了直觉思维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借助稍纵即逝的直觉,推动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抓住错觉,突破误区

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通常为一闪念,稍纵即逝,具有突发性和跳跃性,实际教学中通常会出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身上。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这种直觉当做学生的瞎说乱说,从而错过良好的教学时机,影响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学生的直觉并善加利用呢?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关注学生的第一反应,而第一反应通常是一种错觉,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这种直观错觉进行教学设计,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误区,一举击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内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笔者先让学生动手做任意三角形,学生采用拼摆、剪贴、折纸的方式展开操作,此时设置问题:如果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都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认为一定能。全班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个明显的错误,根据这一错误的直觉,笔者设计了操作活动,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三根小棒(a+b<c),学生经过操作后发现,居然没有一组能围成三角形。到底为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意愿,在突破思维误区之后展开课堂探究,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加强引导,激活直觉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在默认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如在小学一年级时,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图形,因而在长期的观察和感悟中,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特性早就拥有一种无须证明就能够知晓的直觉,到了高年级再进行数学探究时,这种直觉就会被激活,能够帮助学生瞬间领悟概念的本质,并作出有效的数学判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猜想、联想、观察等思维引导,以此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向学生揭示主题之后,展开猜想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先来猜测一下循环小数是什么。学生认为,首先应该是小数,其次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很多;再次,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反复,不停重复出现;还有学生补充认为,有可能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是单个重复,如“1111…”,还有可能小数点后的数字会有多个重复,如“123123123…”。

以上教学,教师先从猜想入手,让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数学概念进行初步感知,从而激活学生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的直觉思维,有效避免了教师的生硬说教,为下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整合互补,完善直觉

在数学领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具有不可捉摸性,因而只能作为数学证明的补充,而不能成为数学思维的主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瞎猜乱猜,更不能过分推崇直觉,而是要保护学生的直觉思维,将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整合互补,使两者相辅相成,促进直觉思维的完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内容“三角形”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两条平行线间画三角形(如图1),两个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学生的第一个直觉反应就是认为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但如何证明呢?为此,笔者展开引导,学生经过探究后发现,曾经在三年级时学过这样一个数学定理: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学生让稍纵即逝的直觉得到了逻辑还原,能够将难以捉摸的直觉思维转化为有理有据的逻辑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完善和发展。

伊思·斯图尔特曾经指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直觉和严格的逻辑秩序巧妙融合,让灵感呈现逻辑的力量,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闪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资源,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直觉的优势,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图1

猜你喜欢
小数点直觉三角形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小数点移到哪去了
超级小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