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5-04-11 07:15沈华英鲍钟琴
陕西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桂花香桂花树桂花

■文/沈华英 鲍钟琴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沈华英 鲍钟琴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通过交流,我感受到同学们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而美好的。许多作家对童年也有着一份深深的情结。(板书:桂花雨)

2.为什么童年里那阵阵桂花雨能让琦君终生难忘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设计意图:为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作铺垫,同时有效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导学提示单,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

1.检查字词。

2.“笨笨拙拙”课文中是形容谁的?(桂花树)

3.这笨笨拙拙、其貌不扬的桂花究竟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让琦君念念不忘呢?谁来说说通过预习以后你的感受?(板书:香乐)

三、感受桂花香

1.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桂花的香和摇花的快乐的呢?

桂花香弥漫在整篇课文中,认真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2.交流。

3.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们来看这两句话:(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个“浸”字,用得多么准确,它不仅让我们闻到了花香,还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画面。学生读着“沉浸”这个词,感到全村的人都沉醉在丰收的快乐与幸福之中。

【设计意图:孩子对桂花香的感悟进入了一种富有童真童趣的解读中,孩子们诗意地栖息在语文的大地上。】

四、体会摇花乐

1.除了桂花的香味让作者念念不忘,桂花的不寻常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圈出关键词语,用心体会。

2.学生自学。

3.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摇花的快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板书:缠)

学生自由说“缠”可以体会到琦君怎样的心情。(急切、迫不及待)

A.想象一下小琦君会怎么缠着母亲呢?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呢?B.我们来表演一下这个场景,我来做妈妈,你们就做小琦君。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里作者抓住了摇桂花动作来写,一个满心喜悦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

4.故乡的桂花雨对我来说是一种乐,对于父母来说又乐在何处呢?全体同学一起读这首诗,读出花香、人乐、年丰、梦甜的一幅幅画面。

5.总结:第三自然段作者按照摇花前、摇花时、摇花后这样的顺序,抓住动作、语言来描写,感受到那份快乐之情。(板书: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有效方法,并能有效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感悟思乡情

1.引读第5节,出示母亲的话。

真的是所有的花都比不上家乡的金桂这么香吗?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热爱家乡、思念家乡)(板书:爱)

2.假如我们来到母亲身边,对她说:(1)这里的月亮真圆,母亲会说;____(2)这里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会说___。

3.母亲还会怎么说呢?

4.母亲不是诗人,她没有用诗句,但她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字,一个“比不得”,就把这种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板:比不得)

5.每当听到母亲那朴实的话语,就会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6.学生觉得这平平常常的桂花身上还寄托着作者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7.琦君对故乡充满深深的感情,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写到了故乡、亲人、童年。(出示作者一组作品的题目)

8.为什么她的作品偏爱这类题材呢?

【设计意图:拓展《烟愁》中的文字,使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中浓浓的思乡情与童年情结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阅读的兴趣,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城南分校

编辑徐绒绒

猜你喜欢
桂花香桂花树桂花
桂花
八月桂花香
缅桂花树下的校园生活
做桂花糕
桂花树
风吹桂花香
种桂花树
小獾的桂花树
桂花蒸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