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

2015-04-13 19:35
月读 2015年3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层面人文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

贲(bì):装饰得很美。贲卦讲究饰文,强调人文素养的价值和意义。

刚柔相互交错,这是自然的表现;感受天文,并有所约止,这是人类的文明。观察天文,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文,是为了教化天下

民众。

这是“人文”和“文化”两个词的最早来历。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了解耕作渔猎的时序;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礼仪,并由此而“化成天下”。所谓人文,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用礼仪、风俗、典籍,来教化天下百姓,这里虽然“文”与“化”未连结成词,实际已经有当今“文化”所指之意。而这个“化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便成为了一种“传统”。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总和,既是结果,也是起源。人类创造文明,而通过把握、遵循文明发展的规律,又能够促进人类自我的进步。古人所谓的“教化”之义,正在于此。文明的目标,是令人类自身更加美好完善。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便是对文明目标的追求与践行。这句话常用来指文明的

功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

粮食充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

春秋时期,管仲辅助齐桓公治理国家,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富强的道路,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任霸主。管仲改革,很重视农业生产和百姓的生活,原因在于他认识到经济与礼仪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百姓只有衣食无忧,才会遵守礼法,否则他们就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非偷即盗,如此便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明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确立和进步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当前,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放松,其深意正在于此。这句话常用来说明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为人既文雅又朴实,然后才可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认为,内在的品质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品质,就会浮夸虚伪;唯有文采与品质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品质,是人的内在本性;文采,则是文明的外在打磨。健全的人格,既需要文明的熏陶,也不能迷失自我,这可以说是文明成就个体的最高境界。

人需要文明的约束,但也不能盲目地迎合。保持自我的判断力,才能在多元的文明浪潮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而不至于被纷繁复杂的外界所迷惑。做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人才能完美。如果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便离君子甚远了,离文明甚远了。这句话常用来形容文明对于人格完善所达到的理想。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礼记·曲礼上》

竟:通“境 ”。 国:这里特指国都。 讳:古人出于对尊长的敬意,在遇到与其名字相同的字时设法回避,称为避讳。

进入国境,应该先询问这个国家的禁令;进入国都,应该先询问这个国家的习俗;进入别人家,应该先询问这家人避讳的字。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的法令、习俗都不相同。一个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就要当心不要违反了当地的法律,破坏了当地的习俗;到别人家做客,也要避免触犯主人家的避讳。因此,儒家要求每个人做到问禁、问俗、问讳,这是注重文明礼仪的具体体现。

了解法律、风俗、家讳,看似例行公事,实际是对主人的体贴和尊重,而主人也必将以同等的体贴和尊重来回报客人。所谓“主雅客殷勤”,不外如是。儒家所提倡的这种相互尊重的文明观念,在今天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要准则。这句话现在通常用于表示外来者对既有风俗习惯的尊重与理解。

百行以德为首。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各种好品行中,道德是第一位的。

此句涉及一个故事。三国时期魏国人许允的妻子相貌不佳,许允婚后不愿入洞房。后来,他听从桓范的劝导进了洞房,但很快就想出去。许妻拉住他的衣襟让其留下。许允便问妻子说:“妇女应该有四种美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你有其中的哪几种?”许妻回答:“我缺乏的只是容貌罢了。可是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您有几种?”许允说:“样样都有。”许妻说:“各种好品行中首要的是德,可是您爱色不爱德,怎么能说样样都有!”许允听了,脸有愧色,从此夫妇俩便互相敬重。

道德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个人素质与社会文明往往成正比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态和气质,随时随地展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为加快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贡献力量。这句话常用来告诫人们要重视和加强道德

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新五代史·冯道传论》

维:原指系物的绳索,引申为支柱、支撑。

懂得礼节、道义、廉明、羞耻,是维系国家的四根支柱。这四根支柱得不到发扬,国家就会走向衰亡。

欧阳修所说的这句话来源于《管子·牧民》。牧民,即治理民众。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非常重视礼义伦理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他在《牧民》一篇中开宗明义提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接着他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由此可见,管子认为,一个国家的存亡,与社会文明息息相关,而社会文明则具体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上,如果像礼义廉耻这些正确的价值观得不到树立和发扬,社会必将走向堕落,而国家也终将会灭亡。

文明的方向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方向,这一道理我们并不陌生。“礼义廉耻”这一古人提出的价值观念对今天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仍有实际意义。具体来说,礼指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体现了人的教养。义指公道正义,光明磊落,反映了人的品格。廉指清廉高尚,奉公为民,突出了人的作风。耻指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这句话常用来形容讲文明的重要性。

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

——清·梁启超《文明之精神》

文明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现物质层面的文明容易,实现精神层面的文明困难。实现了精神层面的文明,那么物质层面也会相应实现;如果不能实现精神层面的文明,那么物质层面也很难达成。所以说精神层面的文明才是文明的本质。

近代思想文化巨擘梁启超,以其深厚的学养,对世界文明发展表达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西方文明中以科学为指导的物质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造成了难以克服的问题。当时过分强调物质文明的西方人,生活机械,忽略亲情,缺少精神生活,甚至一度引发了“精神饥荒”。由此,梁启超强调要从精神的角度来理解和重视文明,同时呼吁以重精神的东方文明去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实现东西互补。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也表达了与梁启超相类似的观点:“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

梁启超和孙中山将精神文明提高到如此程度,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其实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谁重谁轻的问题,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两者缺一不可。如今,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均衡发展。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守护好精神家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这句话常用来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选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典名句实用手册》,中华书局出版)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层面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浅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关系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