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隆兴北伐

2015-04-13 19:39王夫之
月读 2015年3期
关键词:王夫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

萧思话一溃①,而刘宋日削;吴明彻一奔②,而陈氏族亡;契丹之送死于女直,女直之舆尸于蒙古③,皆是也。宋之不亡,其能几乎?人言和而我言战,义足以相胜,名足以相压。而强敌窥见其无成谋,则气益振;异己者坐待其无成绩,而互相摇;天下亦共望其有成功,而终不可得。史浩曰④:“一失之后,恐陛下不得复望中原。”未必非深识之言也。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德远虽没⑤,未尝不可有嗣以图功者,惜哉其一仆而终不能兴矣。情愈迫者,从事愈舒;志愈专者,咨谋愈广;名愈正者,愈尽其实;断愈坚者,愈周其虑。大有为之君相,务此而已矣。(选自《宋论·孝宗》)

注释:

① 萧思话(400-455):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官员,善骑射。在与北魏的战争中攻城不下,最终无功而返。“萧思话一溃”当指这件事。

② 吴明彻(512―578):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将领,多次率兵击败北齐。北周灭北齐后,他又率军北伐,终因孤军深入,战败被俘。不久,忧愤而死。

③ 女直:即女真,因为金朝的统治民族为女真族,所以此处代指金朝。 舆尸:以车运尸,此处指被灭亡。

④ 史浩(1106—1194):南宋著名政治家,时任参知政事,即副

宰相。

⑤ 孝宗(1127—1194):南宋孝宗赵眘,宋高宗的养子,受高宗禅位而登基,在位27年,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 德远(1097—1164):即张浚,字德远,南宋抗金将领,晚年率军北伐金朝,最终以失败告终。 没(mò):死去。

大意:

萧思话溃败之后,南朝的刘宋政权就开始衰落;吴明彻撤退之后,陈朝很快就亡国了;后来,契丹被女真灭亡,女真被蒙古吞并,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宋朝有可能不灭亡吗?当时,有人主张议和,有人主张抗战,主战方在道义上完全处于上风,在名誉上也占压倒性优势。但强大的敌人却已看出,宋朝对于如何作战并没有明确的谋划,于是敌人的气势就越发振作;宋朝内部的异己势力则坐等着主战派无功而返,相互动摇着信念;天下人都盼望着南宋能够取得胜利,最后却归于战败。史浩对宋孝宗说:“这一次失败之后,恐怕皇帝您就再也不要指望能恢复中原了。”这句话真是远见卓识啊!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可谓时间长久。这期间,张浚虽然去世了,仍可以让其他人来谋划北伐,可惜他在一次失败之后,竟未能振作起来。心情越是急迫,做事就越该沉着;志向越是坚定,就越该广泛咨询筹划;名义越是正当,就越该做到实处;决断越是果断,就越该考虑周密。大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都必须致力于此啊!

【解读】

王夫之(1619—1692)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因其晚年居于衡阳湘西石船山,又称船山先生,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鉴于明朝亡国的切肤之痛,王夫之结合宋朝兴衰荣辱的历史事实,阐发了自己经世济国的政治思想,而成《宋论》一书,它不仅体现了王氏的史论思想,而且反映了清初思想界以史为鉴的风气。

这篇选文是针对南宋孝宗时期“隆兴北伐”这一事件的评论。孝宗是南宋历史上鲜有的有为之君,早在做太子时,他就意图恢复中原。即位后先将岳飞冤案昭雪,再起用主战派老臣张浚,表现出抗金的决心。隆兴元年(1163)正月,孝宗让张浚全权主持北伐事宜。四月,张浚令李显忠、邵宏渊两路出兵攻金。进军之初,连连得胜。但张浚这人志大才疏,虽有一腔北伐的热情,却没有接续的谋略。邵宏渊则心胸狭隘,不服主将李显忠的节制,使宋军无法统一作战。而李显忠自己也产生了轻敌心理,造成军心浮动。金军见此很快组织反攻,最终在苻离击溃李显忠军,历时二十天的北伐遂告失败。

针对这一事件,王夫之总结了四条从政处事经验:“情愈迫者,从事愈舒;志愈专者,咨谋愈广;名愈正者,愈尽其实;断愈坚者,愈周其虑。”用今天的话来理解:一是任务紧迫也要处事从容。“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二是志向坚定也要广纳良言。在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充分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是制定合理政策、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三是名正言顺也要务实执行。比如“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从倡议提出,到中央外事工作会议部署,再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既有历史经验又有理论依托和组织保障,可谓名正言顺。如今这个理念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务实的态度和执行力。四是决策果断也要思虑周全。遇事不犹豫,当机立断、雷厉风行,这是值得肯定的工作态度。但在果断的同时也要思虑周详、权衡协调、统筹兼顾,从而避免因果断带来的草率和疏

忽。(高希)

猜你喜欢
王夫之
微言大义
心送
王夫之对君子理想人格的多重期许
从孟子到王夫之:民本思想中革命因素之张扬
论王夫之的道统与治统
乾隆时期官方学界对王夫之的认识
王夫之 心托离骚,气凌衡岳
论王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