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

2015-04-13 19:42周桂钿
月读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断儒学权威

周桂钿

长江发源于高山,流经中华大地,汇聚众流,逐渐壮大,形成浩浩荡荡的巨流汇入大海。儒学就像长江水,也是从小到大,形成影响巨大的思想流派,汇入世界思潮,成为世界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大丰富了世界精神文化宝库。20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的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向儒学提出严重的挑战。儒学在各种潮流冲击下也在不断的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儒学产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产生以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再局限于那块大地、那个时代。

社会是连续的,思想也有连续性。过去有些人喜欢讲思想的中断。例如唐代韩愈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近千年以后的他来继承。朱熹也说孟子以后,儒学道统中断了,应该由一千多年以后的他来继承。实际上,儒学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过。如果真的中断了,后代的别人还怎么能继承?孔子儒学许多思想还留在人民的心中。

比如,儒家讲“三纲五常”。“三纲”的内容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逐渐失去存在的价值,需要淘汰了。

而“五常”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博爱之谓仁。仁,相当于西方的博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心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人类生存的保证,是永恒的主题,不会有过时的时候。只有在暴政下,仁爱会受到冲击和破坏,但是,古今中外的任何暴君也无法取消人民心中的爱心。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的意思,就是合理的意思。这是动态的概念,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不同个体以及不同条件,都会有不同的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义也是永恒的。礼,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实际上,这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与规范,只要有人类的地方,都是需要的。这也是因时间、地点、民族而不同的。中国古代朋友见面用鞠躬来表示敬意,而西方以握手、拥抱来表示亲切。现代中国人也学习西方的形式—— 握手,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礼仪——鞠躬。礼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的。智,原来是指知道仁义礼,现在把它阐释为智慧、智力。通俗说法,就是聪明。无论聪明,还是智慧,对于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智都是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从实质上说,就是人的智力的提高。信,就是讲信用,也可以称为诚信、信誉等。在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讲信用都是起码的道德。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五常”,经过现代阐释,都是可以继承的,其基本精神都是可以用于现代社会的。牟钟鉴教授讲:“三纲一个也不能要,五常一个也不能丢。”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按“抽象继承法”,我们还可以继承祖先的很多精神财富。例如《周易》上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说对自己要高要求;后者说对别人要宽容,要谅解。这是处理自己与别人关系的非常重要的原则。又如,唐代儒家韩愈说:“业成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提倡勤奋和思考,反对将事业当作儿戏,也反对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宋代王安石说:“夏之法至商而更之,商之法至周而更之,皆因世就民而为之节。”(《王文公文集·策问十道》)这是大改革家的改革理论。夏商周三代的法制都是不断改革的,这是孔子讲过的,没有人敢反对。王安石以此说明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改革的原则是“因世就民”,“因世”就是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就民”就是迁就人民,按着人民的意愿,现在所谓方便群众。王安石的改革理论可谓深刻。元代大儒吴澄说:“君子所重,惟言与动。言必可师,动必可式。”(《吴文正公集·警言动箴》)言论可以供别人学习,行为可以作别人榜样。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是这个意思。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答罗整庵少宰书》)是非要由自己审定,不应该只迷信权威。他又说:“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同上)自己不迷信权威,也不应该让别人迷信自己。有的人反对别人的权威,却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并且强迫别人接受这种权威。这当然于理不通。西学东渐以后,人们的思路开阔了。清代学者就开始面向世界,如阮元就提出:“会通中西之长,不主一偏之见。”(《研经室三集·里算堂学记序》)又说:“融合中西,归于一是。”(《畴人传》自序)他们都以世界的目光来审视万事万物,认为东方与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应该取长补短,加以融合,提高认识水平,不主张出于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可以说这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总之,历朝历代都有很多儒家提出非常深刻的思想,只要我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正确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一定会对我们的思维产生启迪,给我们的实践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选自《中国儒学讲稿》,中华书局。有删节。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猜你喜欢
中断儒学权威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TMS320F28335外部中断分析与研究
雪后林鸟
跟踪导练(二)(5)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新闻浮世绘
谈儒学的“复兴”
再说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