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府貔貅说起

2015-04-13 19:47张培锋
月读 2015年3期
关键词:貔貅孔府读书

张培锋

曲阜孔府内宅门的内壁上,绘有一只状似麒麟的动物。这种被人们称为貔貅(pí xiū)的传说动物,长相怪诞,据说能吞下一切金银财宝乃至日月星辰,实可谓贪得无厌。孔府将貔貅画于内宅,旨在告诫、警醒家中做官之人不可贪心。可笑的是,今日貔貅大行其道,成为很多人送礼的选择,希望它能招财进宝、带来好运。孔门戒贪之物,成为今日助贪之“吉祥物”,堪称

奇观。

其实,戒贪并非儒门一家之主张,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诫人们:贪,真的一点好处没有。比方说,庄子深明赌博之道,《庄子·达生》谓:“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意思是说:用瓦片做赌注的,他的心思便很灵巧;用带钩做赌注的,他的心里便充满恐惧;用黄金做赌注的,他的心智必然昏乱。司马迁深明经商之道,《史记·货殖列传》谓“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集解》解释说:“贪贾未当卖而卖,未可买而买,故得利少,而十得三。廉贾贵而卖,贱乃买,故十得五。”即是说:做买卖的人,少一分贪心,其得利反而会更多一些。明代有人将两事置一处,谓:“‘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太史公得贾之三昧;‘金注则昏,瓦注则巧,南华公得博之三昧。”(《药地炮庄》)细细品味,这句话真的很有味道。

《聊斋志异·刘夫人》结尾处,蒲松龄写道:“呜呼!‘贪字之点画形象甚近乎‘贫。”记得前些年股市正热闹的时候,有人写文章,题目为《‘贪与‘贫只差一点!》,原来其根本理念竟来自一部古代小说。那文章的大意是说:买了股票,不要太贪,赚点钱就走,未尝不好。可是想一想,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清这一

点呢?

《论语·尧曰》:“欲而不贪。”这是针对人性而言的。意思是说,只要是人,就有欲望,满足这些欲望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贪就可以了,所以连孔子也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承认人有正常的欲望,但是不要太贪,这就是儒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其实,历史上,西方主流伦理学观点同样认为:不贪求,便是富裕。对物质的需要容易满足、不贪婪、没有野心,是人生幸福的前提。

晋代鲁褒作过一篇《钱神论》,很多人都熟知,南朝时萧综写过一篇《钱愚论》,因已失传,则少为人所知。看这个题目和其作文之本事(为诫萧宏奢侈过度而作),《钱愚论》一文大约是要说,金钱能让某些人变得蠢不可及,有钱岂可任性?近年来,读到不少反腐的新闻,谓从贪官家中搜出的钱论吨计,谓工作人员为清点钱而烧坏点钞机云云,这些例子其实都是《钱愚论》的好材料,可惜萧综看不

到了。

《格言联璧》云:“以拙字免劳,以聋字止谤,以盲字远色,以吝字防口,以病字医淫,以贪字读书。”这段话读来也深有滋味。如果你贪心难耐,就把这个心用来读书吧!古人云:“一夜贪书未得眠,犹如大道古人传。有心会到无心处,浑浑沦沦太素烟。”贪婪地读书,虽贪也算是雅贪,何况书的背后还有古人所传之“大道”呢。

(选自《今晚报》2015年1月27日,荐稿人:易茗)

猜你喜欢
貔貅孔府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第十届“金貔貅奖”颁奖盛典获奖名单
做文章时,谁还想喝那杯酒?
“标王”拍卖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食礼在鲁:张仰金的“孔府菜”
貔貅劲舞岭南春
趣话貔貅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