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从表求治”思想探析

2015-04-15 23:07刘永刚
江苏中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肺热仲景邪气

刘永刚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指导:常占杰

张仲景“从表求治”思想探析

刘永刚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

指导:常占杰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用到了发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治疗黄疸病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肺热喘证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及治疗水气病的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中,使用发表的方法宣透邪气,调和里气。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的治则即源于仲景这种“从表求治”的治疗思想。

黄疸 肺热喘证 水气病 从表求治 麻黄 温病治法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与学者对仲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仲景在《伤寒论》黄疸病、肺热喘证及《金匮要略》水气病的治疗中,即便全无表证,也使用了发表的麻黄。通过发表之法泄除在里的邪气,从而调和里气的这种思想,称为“从表求治”,现将仲景从表求治的思想分析如下。

1 “从表求治”治疗黄疸

《伤寒论》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本条阐明病机为“瘀热在里”,强调了里证的存在,以“伤寒”冠首,说明本病发生在外感病的初期,病位比较浅表,因外感之邪入里化热,热兼湿邪,湿热内蒸,故而身发黄。各注家一直认为本条文主证为“阳黄兼表”[1-3],为何会有这样的认识,因为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有发表的麻黄,以方测证,加之本病发生在外感病的初期,被想当然地理解成了“表证”,但本条原文并无表证的迹象。姜建国教授[4]指出本证并非阳黄兼表而属于里证,为湿热发黄偏表。

麻黄,《本经》曰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虐,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5]。麻黄“发表出汗”,麻黄汤中用之,发汗解表,解散外束之寒邪,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用麻黄并非用来解表出汗,而是通过“发表”,开鬼门,发散在里之水湿,启上闸。肺外合皮毛,通调水道,通过发表则肺气条达。《本经》所述麻黄“去邪热气”的作用,一可以使在里之热气外出,二可以通过发表而透气泄邪,从而使在里之瘀热从表而解。杏仁肃降肺气,赤小豆渗利湿邪,水道畅达,湿邪得去。

2 “从表求治”治疗肺热喘证

《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条发汗后表解,而肺热郁闭内盛,迫汗外泄,故汗出而身热。麻杏甘石汤方中麻黄四两,而太阳伤寒,寒邪郁闭,麻黄汤用麻黄三两,本方用四两,意在发散肺热邪气,使内郁之热通过“开窗透热”的方式透散于外。石膏辛凉内清郁热,与麻黄相配,宣清相合;杏仁引药入肺,利肺治喘。

3 “从表求治”治疗水气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6]155本病因风伤肌腠,水邪内停肌腠,气不化津,邪气内郁而化热,治疗之法以疏解表阳,宣通气机,内清郁热,用越婢汤治疗。方中麻黄辛温以宣通郁滞的表阳,通过疏通表里气机以达到透里热的目的;麻黄配生姜,发越阳气,宣散水湿[6]156[7],使在里之水湿,通过玄府气化而出;石膏内清郁热;生姜、大枣、甘草崇土健中以利水。

若说23条“风水证”本身有表气郁滞,用麻黄以宣表通郁的话,那么25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6]156,此条“里水”为皮里肌腠之水,纯无表证,仲景用了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治疗。关于“里水”本篇第5条“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6]147,因水邪内盛,无泄出的通路,内郁而化热,故有“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诸症。越婢加术汤方中用麻黄六两、白术四两,病虽偏向于里,但方中用六两麻黄以发表,发散水湿邪气,四两白术,健脾燥湿,崇土利水,企图将在里之水湿通过发表之法从外而解,同时配合白术燥湿健脾的作用,内消水邪。石膏六两以清内郁之热,生姜、大枣、甘草健胃和中、调和胃气。甘草麻黄汤方更具特色,用二两甘草调和中气,畅通三焦之气;重用四两麻黄以宣通表气,宣发卫阳,使在里之水邪通过表而得以宣散。另则,肺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表气宣通,则肺气和畅,亦可通过小便得以泄出邪气,使邪气从表而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6]157。历来注家都认为本条之病为正水,因少阴阳气不足,水邪内盛,但仲景所倡导的治法是“发其汗即已”。麻黄附子汤仅麻黄与附子两味药,三两麻黄发越阳气,开表透邪,一枚炮附子温经助阳,温振少阴阳气,助其气化,从而祛除水邪。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三法,皆用麻黄发表,宣通表阳之气来治疗水邪,通过“表”来泄邪,给邪气以出路,只是这里水气病虽为“里水”,但偏向于表,通过发表之法对机体的损伤最小,易于迅速祛除水邪,故这种思想亦可以称之为“从表求治”。

4 “从表求治”思想对温病卫气营血治法的影响

“卫气营血”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叶天士认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关于治法则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8]167。卫分证的治疗以辛凉宣解之法,“汗”并非用辛温发汗之品,而是通过轻微发汗的方法,使卫分证的邪气达外。临床以凉解透汗而祛邪为关键,汗出而勿伤津液为尺度[9]。叶天士说:“其外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8]168。气分证的治疗则通过辛寒清解之药,甚者苦寒直折之品以清其内热,同时可以采用“开窗透热”的方法,若全然清解,反而会冰伏邪热之气,或因开泄过度而变生他症。暑温、湿温证者,可用清化湿热兼散表之法,如五叶芦根汤,既以芦根、藿香叶、佩兰叶等清化湿热,又以枇杷叶、薄荷叶、鲜荷叶等辛香之品轻清散表,宣化湿热之邪。故以轻清透达的思想,通过辛凉发表之法,使气分之热外达而清。营分证一般采用清营凉血的治法,还需透热转气,如清营汤,在犀角、生地等清营凉血的同时配伍银花、连翘辛凉轻清之品,使营分之热透达于气分而从外泄出。叶天士以“急急透斑为要”归结本条,突出地强调宣透气机的重要性。其他如气营两燔、气血两燔时,亦可配伍辛凉轻清之药透营分邪热从外而解。笔者认为这种治疗思想源于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现的“从表求治”的思想,气分、营分、血分之邪均可以透达于外而解。

5 结语

从表求治是仲景通过“发表”来宣透邪气、调和里气的治疗思路。“表”是邪气外出的通道,发表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故凡病在里趋向于表的均可以参考从表求治的思想,使邪气从表透达于外,内外兼消。再者,发表之法有助于调和里气,使内外气机调达,抗御病邪。温病学卫气营血的治法一定程度源于此思想。

[1] 王琦.伤寒论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310

[2]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83

[3] 柯雪凡.伤寒论选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43

[4] 姜建国.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70

[5] 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7

[6] 刘渡舟,宋宝刚,庞鹏.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张家礼.金匮要略选读.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2

[8] 林培政.温病学.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9] 李俊滔,杨宇华.浅谈汗法在温病中的运用.新中医,2013,45(1):178

R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2015)04-0008-02

刘永刚(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乙型肝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667526652@qq. com

2014-11-28

吴 宁

猜你喜欢
肺热仲景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双叶茶治肺热咳嗽
幸福来自感动
穴位贴敷可治小儿肺热咳喘
天冷肺热令人咳
别轻易拔罐刮痧
试析仲景《金匮要略》下法的应用特点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治疗儿科呼吸道感染38例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