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千金方》的针灸学术思想

2015-04-15 23:35张春晓,张永臣
江西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针灸

浅析《千金方》的针灸学术思想

★张春晓1张永臣2*

(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济南 250002;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 250014)

摘要:《千金方》为初唐医家孙思邈精研《内经》《本草经》《伤寒论》与《甲乙经》等著作,并结合其临床经验而成书。该书内容丰富,辨证精确,其中的针灸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千金方;针灸;学术思想

《千金方》由《备急千金要方》[1]和《备急千金翼方》[2]组成,为初唐医家孙思邈精研《内经》《本草经》《伤寒论》与《甲乙经》等著作,“涉猎群书”,博采众方,并结合其临床经验而成书。该书内容丰富,辨证精确,既继承了前人经验,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是一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古代医学巨著。《千金方》中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灸临床治疗理论的载录甚为详尽,并在该书中占有较大比重,亦是针灸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针灸在临床医疗中的广泛应用,深研古书医典,探讨古医籍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仅就《千金方》的针灸学术思想作简要的归纳分析。

1绘明堂经彩图,创阿是巧取穴

经络腧穴图谱是针灸临床应用和教学形象化的学习指南。孙氏针对唐以前“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的现状,指出“孔穴难谙,非图莫可”。孙氏参照甄权新撰之明堂图等,结合临床经验,依据“半之为图”,“其孔穴相去亦皆半之”的原则,将“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绿色为之”,并对349个腧穴(其中单穴48个,双穴301个)加以标注,绘制成正、伏、侧三人明堂图3幅。孙氏明堂经彩图的绘制对唐代经络腧穴理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该图谱已亡失,但其历史意义不可磨灭。

阿是穴亦名天应穴。阿是穴的相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但其未提出阿是之名;而《千金方》结合孙氏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阿是穴进行命名。如《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灸例第六》载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孙氏对阿是穴言简意赅的定义和取穴方法对后世针灸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孙氏结合临床提出若干以体表标志和分部折量为依据的取穴方法,诸如《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灸例第六》所述:“其尺寸之法,依骨者八寸为尺,仍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其言一夫者,以四指为一夫。”又如该篇所言:“肌肉文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手指比量法的提出和腧穴解剖标志的应用为人们方便取穴提供了重要帮助。

2凡刺灸须参脉,若针刺辅灸药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孙氏继承了《内经》针前诊脉的意旨,并将其扩展至灸法。如《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八·针灸宜忌第十》言:“凡欲灸针,必先诊脉知医。”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并指出:“每针常组成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诸如《千金要方·卷第二十八·三关主对法第六》所言:“寸口脉动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复令汗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针刺、灸法和中药的临床施治具有相同的中医理论基础,在三者相互配伍使用的过程中,可产生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3种关系,故临床治疗中需要协调上述关系,更好的发挥针刺、灸法和汤药的各自优势,并将三者的关系有机结合。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孙氏已经认识到针、灸、药三者相辅为用的重要性,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载录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都采取针灸药并列、兼施的方法。孙氏结合针、灸、药三者各自的特性和特长,依病情需要,有选择性的对三者进行组合使用。即如《千金要方·卷第三十·孔穴主对法》所言:“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又如《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诸风第七》曰:“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须为灸,专恃汤药则不可差。”孙氏辨病施治,择法为用的诊疗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3重灸善灸,明施灸之规矩

孙氏重视灸法的临床应用。《千金要方》载录针灸处方千余条,其中灸方约400条。《千金翼方》收录针灸处方600余条,其中灸方约500余条。《千金方》所载灸治方法既有单穴治法,又有组方之术。既有隔豆豉灸、隔葶苈子灸、隔黄土灸、隔面粉灸等多种隔物灸,又有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各异灸法。更是有学者指出,孙氏首创苇筒灸治卒中口歪,被认为是灸治借助器械的开端,给后世以重大启发[2]。

孙氏强调在灸法操作时应根据腧穴的位置选择合适的体位,言:“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体勿使倾倒,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立点则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即指出患者施灸之时,无论采用坐、卧、俯、仰、侧、立等体位,必须保证体位的舒适和取穴的准确性,并力求施灸部位的皮肤平整。使患者既能耐得长时间的施灸,又使患者不被艾炷等灼伤或烧损衣物。

孙氏亦对施灸的先后顺序进行了明确,指出:“凡灸,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无上后下。”孙氏采用“艾炷大小与灸之生熟法”对灸法的刺激量进行了界定,指出:“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厚,炷大数多。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手臂四肢,灸之欲须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热,其腰脊欲须少生。”并倡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施灸,指出:“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赢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4博采针灸古方,汇聚众家之所长

《千金方》重视对古代中医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孙氏深研《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上工医未病之病”,“神工则深究萌芽”的诊疗思路。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即如《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九·灸例第六》所载:“凡入关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病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孙氏通过对前代医著、唐代医家经验和民间奇效验方的综合整理,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在《千金方》中载录针灸处方有400余条,涉及病症100多种。孙氏所载针灸处方既有对扁鹊“治卒中恶风灸法”、华佗“治伤寒针灸法”、徐嗣伯“灸风眩法”、支法存“灸脚气法”和甄权“治喉痹针法”等名家奇效之法的载录,又有对针灸依次取穴临床经验的总结;既有对“同病异治”针灸之法的辑录,又有对“异病同治”针灸处方的记载;处方所涉腧穴既有十二经穴,又有名目繁多的奇穴。针灸处方内容丰富多采,施治方法多种多样,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经外奇穴作为“尚未归属十四经,但有奇特临床效果”的腧穴在《千金方》中大量载录。所载腧穴对唐代及以前奇穴临床应用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奇穴涉及全身各部,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既有以部位命名者,又有以穴位形态命名者,既有以穴位功用来命名者,又有以取穴方法命名者。奇穴命名方式的差异性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奇穴应用百家争鸣的针灸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千金方》不仅对我国针灸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而且进一步深化了针灸临床应用的认识。这在当时推动了针灸学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中医学的文化传承。当然,我们对《千金方》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的肯定的同时,决不意味着承认该书在学术上完整无缺,尽美尽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千金方》中也载录了一些值得推敲的内容,如针灸时间上的禁忌及念咒施术等。总之,我们应该运用辨证的观点去审视它,在深入研究该书相关理论及相关中医古籍中,结合临床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景荣,苏礼,任娟莉,等.千金要方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杜旭,刘海燕.孙思邈针灸思想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418.

收稿日期:(2015-01-04)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通信作者:*张永臣,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文献。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飞蚊症 不妨一试针灸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