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咳嗽的体会及用药经验

2015-04-15 23:35杨扶国
江西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咳嗽临床经验

治疗咳嗽的体会及用药经验

★杨扶国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

关键词:咳嗽;宣肺祛邪;临床经验

首先,本篇所说的咳嗽,主要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其急性发作,还有感染性肺病等所引起的咳嗽。在治疗中,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肺为华盖,地处高位,外应皮毛,又主呼吸,外邪侵犯人体,首当其中的便是肺。因而治疗咳嗽、气喘等病症,第一要义便是宣肺祛邪。再者,现在患者一有咳嗽,包括某些医生,常喜用抗生素,寒凉郁遏,造成失表而邪气内伏,不得不再表而宣肺祛邪。在用药方面,偏寒者,笔者喜用苏叶,偏热者喜用桑叶。在止咳名方止嗽散中,程氏用荆芥解表。荆芥解表祛风而兼入血分,不若苏叶解表宣肺而能理气宽胸;桑叶宣散风热而能清热润燥。故后世止咳方中,鲜有用荆芥者。

第二,肺主气。患者大多病久而来就诊,咳久伤肺,多有肺气虚的症状存在,故应考虑补益肺气。偏寒者可用党参,偏热者可用太子参。这就是《难经》“伤其肺者,益其气”的治疗大法。

第三,因热邪上受,或素体阴虚,致肺多有热邪;再者肺气郁遏,郁久生热,亦可导致肺热内生。从西医来说,这些患者多为急慢性支气管炎,有肺部感染,须用消炎药,而中药消炎并不亚于西药,尤其是对病毒感染。本人常用的清热药为黄芩、鱼腥草。黄芩苦寒,清肺热为其特长。鱼腥草又名蕺菜,辛,微寒,入肺经,具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功能清热解毒,排脓消痈,现已制成鱼腥草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可见其清肺热的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第四,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热,久咳伤气也伤阴,故又常用北沙参、南沙参等养阴润肺。南北二参均有养阴润肺作用,但南沙参止咳化痰之力偏优,北沙参养阴润肺之力更强,故宜分清病情再用,但笔者喜二药合用。

第五,治咳离不开止咳化痰,偏寒者用半夏、化橘红,偏热者用贝母、栝蒌。而笔者常用药为紫菀、款冬花,两药虽辛苦微温,但性质和平,且具有协同作用。既能止咳化痰,又能温肺养肺,能用于寒热虚实各种咳喘病人,金匮中治哮喘的射干麻黄汤,便是二药合用。细分起来,止咳作用紫菀胜于款冬花,平喘作用款冬花胜过紫菀;温肺化痰作用紫菀胜过款冬花,润肺下气作用款冬花强过紫菀。再者新咳多用紫菀,久咳多用款冬花,或者两药合用。还有杏仁一味,本草多云其“苦温有小毒”,但习惯用法上,多用于风热、风温、燥热病患,如桑菊饮、桑杏汤、麻杏石甘汤、清燥救肺汤,便多用杏仁。故笔者在风热或燥热犯肺时,也用杏仁。

以上这些体会和用药经验,也是融合了历代治咳常用方剂,如射干麻黄汤、参苏饮、杏苏散、桑杏汤、止嗽散、清燥救肺汤等的组方手法和用药经验。下面介绍6例病案供大家参考。

病案1:王某庆,男,69岁,2013年9月30日初诊。患者自诉早年抽烟严重,每天抽烟1包多。从2013年2月起因咳嗽咯痰、气喘发热发复发作而入院治疗,入院后均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加重期,用多种抗菌素治疗后,病情缓解而出院。出院后常复发,又再次住院,前后达6次之多。现症见咳嗽不断,干咳少痰,气喘气逼,动则更甚,口干但饮水不多,食欲一般,二便尚可,舌中部少苔,边有薄黄苔,舌质偏红,脉沉细。从止咳平喘,清肺养阴施治。处方:桑叶10g,杏仁8g,太子参15g,麦门冬12g,紫菀15g,款冬花10g,黄芩10g,鱼腥草30g,川贝6g,南北沙参各15g,甘草8g。

服上方7剂后,咳痰减轻,气喘平稳,未曾发热。以此方为基础,紧持治疗半年许,病情稳定,未再住院治疗。

病案2:刘某江,男,57岁,2014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自诉30年来,早起则喉痒咳嗽,咳而少痰。历时1个多小时才能停咳,其他时间则一如常人,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舌苔薄少津,脉沉细。胸片检查诊断为左上肺结节,考虑为陈旧性结核。从阴虚燥咳挟有风热施治。因患者煎药不便,改用颗粒剂。处方:桑叶1包,杏仁1包,太子参1包,紫菀2包,款冬花1包,百合2包,百部1包,僵蚕1包,南北沙参各2包,甘草1包。服用本方2周,咳嗽大减,每早咳嗽不到10分钟,至5月中旬咳嗽全除。

病案3:杨某莲,女,82岁。患者素体气虚,容易感冒。2014年3月14日初诊。自诉半个月前感冒鼻塞流涕,继则咳嗽,后发展为恶寒发热,自服解表止咳消炎等药,不见有效。现症见发热(38°C)微恶风寒,周身酸楚不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口不干、微苦,舌体胖大,舌苔淡黄,脉细。从外感风寒内有肺热施治。处方:柴胡10g,黄芩8g,党参15g,半夏10g,苏叶10g,鱼腥草20g,秦艽10g,紫菀15g,前胡10g,南北沙参各15g,生姜2片,甘草8g,大枣7枚。同时服用小柴胡颗粒,上下午各1包。服2剂后热退,3剂后咳嗽感去大半,周身也较舒适。3月17日二诊。处方:苏叶10g,党参15g,前胡10g,紫菀15g,款冬花10g,黄芩10g,鱼腥草30g,浙贝母10g,杏仁10g,南北沙参各15g,甘草8g。服完3剂,诸症悉除。

病案4:陈某祥,男,45岁,2013年12月18日初诊。患感冒咳嗽1个多月,鼻塞流清涕,呛咳阵阵,伴有气逼气促,喉痒则咳,咳痰色白、量少,恶风寒,咽干口渴喜热饮,饮食睡眠尚好,舌苔淡黄,脉细。胸片检查为支气管炎,经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慕名从深圳来南昌诊治。从外解风寒,内清肺热,止咳化痰泻肺施治。处方:苏叶10g,前胡10g,杏仁8g,紫菀15g,款冬花10g,黄芩10g,鱼腥草30g,葶苈子10g,南北沙参各15g,化橘红8g,甘草8g。5剂。12月23日复诊:患者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云服药3剂,咳喘均除。

病案5:袁某,男,32岁,2014年5月14日初诊。自诉从大年初一开始即咳嗽,已历时4个多月,病初咳则有痰,继之干咳无痰,口干气逼,虚汗较多。舌苔薄白,中有裂纹,脉细缓。平时怕冷。经CT等各项检查,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其他无异常。经抗生素和激素等治疗,不见起效。从宣肺疏表,清热养阴施治。处方:苏叶10g,党参15g,前胡10g,紫菀15g,款冬花10g,黄芩10g,鱼腥草30g,麦门冬12g,南北沙参各15g,百部10g,甘草8g。5月21日复诊:患者云服药7剂,咳嗽全除。8月29日携母来看病,云几个月来咳嗽未再发作。

病案6:梁某珍,女,50岁,2014年9月24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3月发现乳房胀痛并有肿块,诊断为乳腺癌,于5月份起进行化疗,7月份行乳房手术切除。化疗前无咳嗽,化疗后咳嗽不断,经用止咳化痰诸药及抗生素治疗不见有效,胸片检查无异常。自诉每日轻则干咳少痰,重则阵阵呛咳,胸闷气促,平时常失眠,口干饮水多,大便干结。待诊时见咳嗽频作,并伴有阵阵呛咳,痰少喉痒气促,形体较消瘦,舌苔淡黄少津,脉沉细。证属阴虚肺燥,肺中伏火,从清肺润燥,泻火顺气施治。因患者煎药不便,中药改用颗粒剂。处方:桑叶、杏仁、麦门冬、黄芩、款冬花、五味子、甘草各1包,太子参、紫菀、鱼腥草、南北沙参、百花蛇舌草各2包。7剂。10月8日复诊:患者云服上药期间咳嗽基本控制,之前有10余天不咳,近几日又稍有反复,感觉有些怕冷。舌上少津,舌苔薄黄。守前方加百部、阿胶各1包。11月17日三诊:患者自诉初诊以来,咳嗽发作只有3次,现只有轻微几声咳嗽,不需治疗,要求开药以治平时失眠。

此外,尚有哮喘一病,由于内有宿痰伏肺,外有风寒之感,常一发而不可收拾;又由于内有“宿根”缠绵难愈,患者常终身受此病折磨,痛苦不堪。此病早在金匮中就有记载:“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既是治疗哮喘的祖方,也是治疗哮喘的第一方,也是笔者临床喜用之方。挟热者可加生石膏,或黄芩、鱼腥草;喘促严重者,可合三子养亲汤(其中莱菔子宜用葶苈子代);阴虚口干者,可加太子参,或南北沙参;痰多者,可加猪牙皂荚,或化橘红,等等。

案例:患者熊某某,女,53岁,2013年4月15日初诊。自诉患哮喘10多年,每年冬天或春天感受风寒后发作,发则气喘痰鸣,倚息不得卧,咳嗽痰多,痰白有泡,口干喜饮。本次发作已2月余,在某医院住院治疗,经激素、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后出院至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治疗。诊时:舌苔薄白,脉沉细。诊为外感寒邪,内有痰饮,夹有肺热之哮喘病,治用射干麻黄汤加味。处方:射干10g,麻黄8g,紫菀15g,款冬花10g,干姜8g,细辛3g,五味子6g,半夏12g,白芥子8g,葶苈子10g,大枣7枚,生石膏30g先煎。4月22日复诊:服上药5剂,哮喘痰咳症状减去大半,咳痰量大减,再守方5剂。4月26日三诊:云哮喘痰咳均已消除,再用温肺益气剂巩固疗效。2014年1月、2014年12月病人又有轻度发作,均以射干麻黄汤加味控制病情。

收稿日期:(2015-01-08)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B

猜你喜欢
咳嗽临床经验
厉健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经验
曹奕治疗丹毒临床经验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慢性咳嗽41例疗效观察
蒙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
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论治咳嗽的理论探讨
氨溴索大剂量冲击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后咳嗽的临床观察
“让爱继续”优秀临床经验征集项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