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

2015-04-15 23:35徐小章,陈丽
江西中医药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医预防西医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

★徐小章1陈丽2

(1.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南昌 330006)

关键词: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西医;预防;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逐年提高,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6亿,临床上将19~60岁的高血压患者称为中青年高血压,其患病率为14.55%,大约有两千多万人[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高血压发病日趋年轻化,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逐年增多,其增高趋势较老年人更为明显[2]。笔者试从中西医两方面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及防治进行简单阐述。

1中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

1.1病名中医学中并没有关于高血压病的专门命名,现代医家多将高血压病归为“眩晕”“头痛”范畴[3],后期根据其造成靶器官的损害,涉及到“胸痹”“中风”“水肿”等病症。1997年出版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其命名为“风眩”[4]。王清海[5]教授认为“脉大坚以涩者,胀也”,提出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为“脉胀”,其生理、病理均可用中医血脉理论来解释。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中医病名的认识,吾师刘中勇教授根据中青年高血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肝阳”“风眩”等范畴,主要指因肝肾阴亏阳亢、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的以头晕、头痛、头胀、耳鸣、易怒、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经典论述可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2病因病机关于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刘中勇教授综合近年来关于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报道,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中青年高血压病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以及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机逆乱,阴阳不和。病性以实证或本虚标实为主。

1.3辨证分型目前关于高血压中医证型的研究,大多数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制定的辨证标准,分为肝阳上亢、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四型。由于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辨证分型至今仍未有统一的标准。刘中勇教授对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将其分为肝火亢盛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络四型。其中以肝阳上亢型为多见,其病机主要为水不涵木,肝阳偏亢,风阳升动发为眩晕头痛。患者往往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症状。如《临证指南医案》云:“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肝火亢盛型主要是指由火热炽盛,内扰于肝,气火上逆所致。主要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状;痰湿壅盛型主要是指由于痰浊中阻,阻碍气机,清阳不升所致。主要表现为视物旋转,头重如裹,胸闷,脘腹痞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等症状;瘀血阻窍型指由于瘀血阻窍,脑络不通,脑失所养所致。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如刺,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等症状。

2西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

2.1概念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且未用任何降压药物情况下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动脉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长期的高血压可影响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的结构及功能改变,从而逐渐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高血压,是指病因不明的高血压,通常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绝大多数;而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这些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基本明确,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临床观察,在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当中,以中青年患者为多数。

2.2病因和发病机制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病因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多数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在询问病情时可问到高血压家族史,在遗传表型上,不仅血压升高发生率体现遗传性,而且在其他方面,如肥胖,也有遗传性。诸多环境因素可导致血压升高,如中青年人常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身体负荷过重;饮食无规律,常暴饮暴食,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加之一些中青年人由于应酬,每天饮酒过多,乙醇摄入量大;生活习惯不佳,运动量少,不注意休息,经常熬夜等。其病机主要为血管外周阻力升高,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而导致血压上升。

2.3临床特点临床中发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以男性发病率高,女性发病率偏低,这可能与男性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其动态血压特点为以舒张压增高为主,收缩压轻度升高或正常,脉压差小,血压变异率变化不大,大多数患者的昼夜节律仍然存在。有时患者无临床症状,未发觉自己血压升高,仅仅在体检时才发现。流行病学显示,在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30.2%、24.7%、6.1%,仍然很低[7]。而中青年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则更低,其原因多由于中青年人生活压力大,健康观念淡泊,没有定期检查导致不能及早发现高血压。而当诊断为高血压后,中青年患者往往依从性差,没有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坚持服药以及调整药量。

3中青年高血压病的防治

3.1健康宣教由于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有时无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才发现血压升高。所以我们对高血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要向社会广泛宣传和普及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做到经常测量血压,定期体检,有利于及早发现高血压。而一旦诊断为高血压,必需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虽然继发性高血压比例不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但相对人数很多,及早诊断可以提高治愈率或阻止病情发展。

3.2控制因素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时,除了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还应加强对患者危险因素的控制,如嘱患者放松心情,畅通情志,避免精神高度紧张;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进餐,做到低盐低脂饮食;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禁酗酒、吸烟。

3.3合理用药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五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阻剂、CCB、ACEI、ARB,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现在认为,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处方联合或者固定剂量联合,有利于控制血压及减少不良反应。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宜强调个体化用药及小剂量联合用药,应结合个人病情,病理生理改变及不良反应综合考虑,重点是降低交感神经活性,通过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以控制血压。可以单用或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舒张压过高时可选长效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在选用药物时除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也要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如急性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及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辨证论治,如肝阳上亢型患者当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肝火亢盛型患者当以清肝泻火,利湿清热;痰湿壅盛型当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瘀血阻窍型以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在用药期间应加强对中青年高血压病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避免自行换药或自行停药,建立好良好医患关系。

综上所述,了解中西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防治,早期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控制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和治疗,能够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绍燕.成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与特征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1):1 734-1 737.

[2]刘国红.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2):1 466.

[3]凌锡森,王行宽.陈大舜.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45-15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医临床诊疗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5]王清海.论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与病名[J].中华中医药学报,2008,26(11):2 321-2 3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28.

[7]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264.

收稿日期:(2015-01-22)编辑:李丛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中医预防西医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