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调查与保护

2015-04-17 02:20罗玉梅朴正吉王卓聪睢亚橙邰志娟
吉林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调查分析

罗玉梅,王 超,朴正吉,王卓聪,睢亚橙,李 卓,邰志娟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所,吉林 长白山 133613)



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调查与保护

罗玉梅,王超,朴正吉,王卓聪,睢亚橙,李卓,邰志娟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动物所,吉林 长白山133613)

摘要:不同季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路域两栖动物的调查结果表明:长白山路域两栖动物种类主要有中国林蛙、极北鲵、东方铃蟾和中华大蟾蜍。长白山地区的两栖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出蛰和产卵期有提前趋势;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针对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关键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调查分析;保护措施

两栖类是生态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几十年两栖动物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和灭绝[1]。自1989年以来,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已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2,3]。近十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旅游开发和人类经济活动的频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两侧的两栖动物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因此,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保护已势在必行。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和地理位置的特殊,两栖类生物学特性也和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及时地保护长白山地区的两栖类动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活规律十分必要。

长白山地处欧亚大陆东端,是典型的自然综合山体,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属于植被和野生动物的重要自然保护区[4]。多年来,随着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频繁,可能会对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严重影响。2012-2014年,在以往调查基础上,选取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条主要旅游公路,对路两侧两栖动物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做了研究,旨在为更有效地保护长白山地区两栖动物提供基础数据。

1 研究地区概况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在127°42′5″~128°16′8″E、41°41′9″~42°25′8″N之间,总面积196 465 hm2[5]。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垂直分布明显,是世界上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保护区年均温度为-7.4~2.1℃,降水量为700~1 315 mm,无霜期为58~109 d,最高峰海拔2 691 m。

该区植被类型以红松、红松阔叶林为主,同时具有一些南鄂霍茨克和北极植被带的成分。该区已记载的两栖动物有2目5科9种[5],分别为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黑龙江林蛙(Ranaamurensis)、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 、中国树蟾(HylachinensisGuenther) 、日本树蟾(HylajaponicaGuenther)、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极北鲵(Hynobiuskeyserlingii)、爪鲵(Onychodactylusfischeri)、东方铃蟾(Bombinaorientalis)。

2 方法

在2012-2014年中,分别对位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公路边沟与林下池塘等主要水域进行了不同季节的调查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观察、随机网捕和走访调查等方式,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两栖动物做了详细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调查到的路域主要两栖动物种类以中国林蛙、极北鲵、东方铃蟾和中华大蟾蜍最为常见。

3.1中国林蛙

3.1.1生活习性

林蛙是典型的水陆两栖动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蝌蚪期生活在水中,变态后的成蛙在森林陆栖生活,成蛙的活动期在陆地,而冬眠期多在水中度过。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林蛙每年4~5月经过生殖和生殖休眠,在春雨过后沿着小溪谷附近的潮湿植物带上山,开始完全的陆栖生活,8月末至9月结束。林蛙上山期一般为20 d左右,每年随气候变化,上山期开始时间略有差异。如果气温高、河水解冻早,则林蛙上山期为4月中下旬;若气温低、河水解冻晚,上山期则出现在5月。5月下旬至8月末为森林生活期,历时3个月左右,此期为林蛙生活史中最活跃的时期,亦是一年之中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进入秋季后气温开始逐渐降低,因低温和食物缺少,林蛙被迫向山下迁移,林蛙幼体下山期早于成体,一般在8月末开始下山,林蛙成体则在9月初向山下移动,先后持续15 d左右。林蛙冬眠期通常从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旬结束,随气温而变化,长达6个月之久。

中国林蛙在蝌蚪初期以卵胶膜为食,卵胶膜吃完后开始吃水中的植物碎屑、藻类和茎叶。进入幼蛙和成蛙期以昆虫纲动物为食,其次为蜘蛛目和多足纲动物。

3.1.2繁殖习性

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每年的4~5月间,河水解冻,林蛙随即解除冬眠,为两栖动物中最早解除冬眠的蛙类。林蛙出河后不断鸣叫寻找配偶,找到配偶并抱对后停止鸣叫,3~5 d后产卵,雌蛙一般1 a只产一个卵团,卵团近于椭圆形,直径4~5 cm。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卵团的孵化期一般为15 d左右。但由于长白山地区气候变化大,产卵池有时温度过低,先排出的卵团经常还没有孵化完全就已经腐败,而后排除的卵团由于气温升高、部分产卵池水分蒸发,导致卵团没有孵化就干枯致死。

因此,在自然条件下,中国林蛙的孵化成功率低,林蛙卵团损失严重。根据掌握的中国林蛙的繁殖习性,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提高林蛙孵化率。

3.1.3经济价值

中国林蛙去除内脏干燥品可入药,称哈士蟆,主治虚劳咳嗽。哈士蟆油具有补肾益精、养阴润肺之功效,常用于身体虚弱、病后失调、精神不足、心悸失眠、盗汗不止、痨嗽咳血等症。手术后病人口服可促进创口愈合,效果极佳。哈士蟆油除药用外,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及膳食。有人从中国林蛙皮肤中提取保湿因子,将其添加到化妆品中,保湿效果良好。另外,从林蛙卵中提取低分子活性物质,用于生产美容产品,可抑制人体皮肤产生角质和老化,有良好的养颜作用[6]。

长白山地区每只雌中国林蛙可售15~20元不等,哈士蟆油干品售价一般为4 000~5 000元·kg-1,其经济效益可观。

3.2极北鲵

3.2.1生活习性

在长白山地区极北鲵出蛰多在5月初,在水温4.0~19.5℃、气温-2~10℃之间,随温度而变化,与光照和降水关系不密切[7]。出蛰后的个体进入水中进行繁殖活动,极北鲵的繁殖期可达20 d之久,从5月初持续到5月末。繁殖后进入休眠场地进行休眠,休眠场地多在产卵场附近的土壤中,休眠2~3周,于6月初气温0~10℃时苏醒,到地面活动。9月中下旬,当气温达到-2~10℃时入蛰直到翌年5月。若长白山地区春季较早,气温偏高,极北鲵则在4月出蛰。极北鲵休眠时多喜欢群居。休眠的洞穴都在水田的田埂、沼泽沿岸及路边等离水较近的地段,多有杂草覆盖。

在蝌蚪发育过程中,初期以水蚤和水丝蚓等一些水生小无脊椎动物为食[8];成体以昆虫、蚯蚓、软体动物、泥鳅等为食。

3.2.2繁殖习性

长白山地区极北鲵产卵期一般在5月初至5月末,因气候变化,有时产卵期提前到4月中下旬,具体时间随气温而变化。极北鲵产卵在水中进行,卵为成对白色黏液状卵袋,附着在水草上,一根水草可附着多个卵袋。由于极北鲵喜欢群居,有时可发现一个产卵池内有几百个卵袋。孵化期一般为15 d。

但因气候变化,产卵池水位经常出现下降的情况,这样部分卵袋就会暴露于水面之上,使其干枯死亡。为了确保孵化成功率,可以通过人为干预,使卵袋一直位于水面以下,确保孵化成功。

3.2.3科研价值

极北鲵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易危种类[9]。在小鲵科的系统演化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极具科研价值的珍稀物种。极北鲵在全国范围内数量不多,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因此,保护极北鲵对于长白山保护区来说责任尤为重大。

3.3东方铃蟾

3.3.1生活习性

东方铃蟾多栖息于山溪、沼泽及其附近,在繁殖季节进入水塘或泥坑。东方铃蟾成体行动迟缓,多爬行,当受惊扰或遇敌害攻击时,将头和四肢向背面翘起,显露出醒目的橘红和黑色斑块,作假死状,2~3 min后恢复原态逃逸。

3.3.2繁殖习性

东方铃蟾每年5月末至7月产卵,卵多成群或单个贴附在山溪石块下或水坑内的植物上,每个卵呈微小斑点状,很难观察到,每次产卵约百余枚,因此很难统计其具体产卵数量。

3.3.3科研价值

东方铃蟾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其腹部有橘红色和黑色花纹,有毒性,科学研究价值较高。

3.4中华蟾蜍

3.4.1生活习性

在长白山地区,除繁殖季节外,中华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栖居草丛、石下、土洞中,黄昏及夜晚爬出捕食,白天潜伏。常爬行,不善游泳和跳跃。冬季,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时,中华蟾蜍即潜入水底烂草中或泥土内冬眠,冬眠期一般在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当气温回升,中华蟾蜍结束休眠,出来活动。

中华蟾蜍一般是夜间捕食,以各类小动物为食,有蝶类、蝗虫、蚱蜢、金龟子、蚊、蝇、白蚁等[10];有时还捕食其他两栖类的卵或幼体,因此,孵化较晚的两栖类幼体还面临着中华蟾蜍捕食的威胁。

3.4.2繁殖习性

在长白山地区,中华蟾蜍一般在5月产卵,受温度影响较大。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四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雌体产卵数目极多,可孵化出千余只小蝌蚪。

3.4.3经济价值

中华蟾蜍耳后腺分泌的蟾酥是贵重药材,用于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等症状,是30多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此外蟾酥还具有强心、升压、呼吸兴奋、局部麻醉、消炎、利尿等功效[11];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能不同程度地防止白细胞下降。

在长白山地区每只中华蟾蜍可售3~5元,因经济利益而大量捕捉中华蟾蜍,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4 讨论

4.1长白山地区两栖类生物学特性变化及种群数量减少原因

本次调查发现,长白山地区两栖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出蛰和产卵期有提前趋势,这可能是受全球气候改变、温度升高、河水提前解冻、水温升高的影响所致。还发现长白山地区的两栖类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由于气候改变,降雨量减少,导致繁殖期产卵池

4.2长白山地区两栖动物保护措施

根据本次调查,针对长白山地区两栖动物资源现状,提出以下保护措施:将两栖动物活动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域,对其进行专门保护。在两栖类出蛰后进行长期监测,在繁殖期要保护卵不被天敌捕食,若发现水位不够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将卵移至水分充足、温度适宜、光照好、有利于两栖类孵化的水域继续孵化。掌握两栖类上山期和下山期时间,加强巡护,严禁捕捉、偷盗野生两栖类动物,对一切捕捉行为予以严惩。在公路旁修建两栖类动物通道,如涵洞等,减少动物上山、下山时过路的死亡率。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市场上非法收购变卖野生两栖动物行为要坚决取缔,切断销售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杜绝滥捕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积极开展两栖类人工饲养繁殖试验,这对珍稀濒危物种保存和种群恢复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昱.保护两栖动物人类必须行动[J].生态经济,2005,12:21-25.

[2] Bnaga M.Where have all the froppies gone[J]. Science. 1990,247:1033-1034.

[3] Wymna R L. What’s happening to the amphibians[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0,4(4):350-352.

[4]朴正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兽类道路交通致死的初步分析[J].兽类学报,2012,32(2):124- 129.

[5]王绍先.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生物资源[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6]王宝贵.中国林蛙的品种和经济价值[J].中国农村科技,1997,(12):26-27.

[7]张克勤,张振华,陈玉梅.极北鲵繁殖习惯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3,28(5):9-11.

[8王秀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极北鲵生物学及繁殖生态初步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

[9]赵尔宓.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爬行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0]段成,潘颖,马志广,等.大贵寺国家森林公园中华蟾蜍食性初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 696-2 698.

[11]乔淑芬,王红蕾,赵玉敏,等.中华大蟾蜍生物学特征及实际应用价值[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28(12):38-40.

The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oadside amphibian in Changbai Mountain

LUO Yumei, WANG Chao, PIAO Zhengji, WANG Zhuocong,SUI Yacheng, LI Zhuo, TAI Zhijuan

(Academy of Science Animal Institution of Changbai Mountain, Changbai Mountain 133613, China)

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result of roadside amphibian in 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of different season showed that roadside amphibian in Changbai Mountain wasRanachensinensis,Hynobiuskeyserlingii,BombinaorientalisandBufogargarizan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adside amphibian in Changbai Mountain had changed to some extent that the post-hibernation and spawning period had advance tendency and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descended sharply. The reason was analyzed aimed at this change. Furthermore, the protection measure was raised.

Keywords:Changbai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amphibian; investigation analysis; protection measure

作者简介:罗玉梅(1983-),女,吉林通化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31

文章编号:1005-7129(2015)02-0049-03

中图分类号:Q95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15/j.cnki.issn.1005-7129.2015.02.013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调查分析
城市道路施工中地下管线保护措施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商标侵权问题和保护措施研究
地面气象观测场防雷保护措施分析
构建自考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的思考
让学生乐于参与,让课堂更加精彩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山茶园如何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