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2015-04-17 16:28邓云霞杨光陈婷陆昌瑞
纺织服装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染色实验

邓云霞,杨光,陈婷,陆昌瑞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邓云霞,杨光,陈婷,陆昌瑞

(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201620)

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及注重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介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这一改革旨在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与应用相结合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涉及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实验课程,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实验内容的安排

实验内容的安排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安排是从显微观察(细菌的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酵母菌的简单染色—放线菌和霉菌的简单染色—微生物大小测定—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到平板培养、分离纯化、微生物生理生化鉴定(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糖发酵实验、IMViC实验等)。同时,由于科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除了传统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外,还应加入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如P1噬菌体普遍性转导、耐药基因的PCR检测、多项微量简易鉴定技术等。

2.增加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

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能将各部分的学习内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和应用效果。我们增设了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酸奶的制作及污染牛奶的细菌学检查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以及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酸奶的制作及污染牛奶的细菌学检查实验内容见图1。

二、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

首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充分预习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教师在实验课时提问,让学生能充分了解实验内容,不致盲目地动手操作。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刚开始不愿学习到后来踊跃回答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很好地完成每次实验内容。其次,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设疑,创设情境激疑,让学生积极思考,最后释疑;也可引入典故或科研中的一些内容,使学生感受到课本以外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思想,对科研充满好奇和期望。再次,可适时适度地重复有关内容,对于重点内容不仅要放慢速度详细讲解,同时应加重语气,还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以增强记忆的效果。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操作能力,即使分组也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动手,掌握操作技术。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网络、PPT教案及教学录像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对“微生物学实验”中形态学内容的教学可获得最佳效果。例如放线菌、霉菌简单染色实验,讲解时把各种霉菌形态、孢子的光学显微形态、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等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有了较深的印象,再结合显微镜下观察,就能掌握这些细胞的形态。适当使用课程录像资料,尤其是操作技术的视频,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之外也可了解操作要领。

3.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法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例如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进行革兰氏染色时,为什么菌龄不能太老?用老龄细菌染色会出现什么问题?(2)你认为革兰氏染色中哪一个步骤可以省去而不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3)现有一株未知的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如何判断结果正确与否?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4.开放性实验教学

开放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实验模式。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引下,参与选题立项、分组讨论、撰写实验方案等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如部分学生可能将来要报考生物、纺织、材料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据此设计了几个开放性实验题目:(1)以红薯为原料发酵生产L-乳酸;(2)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3)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4)特殊处理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5)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测试和评价等。开放性实验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实验项目的自主权。

三、注重教学效果

1.实验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考核方式

(1)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动手为主,所以教师上课时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外,还要随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规范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对学生的每一个小实验都要及时做出评价,做好评价记录,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需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报告和实验获得的实物材料。

(2)实验报告应包括预习报告、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预习报告是督促学生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和步骤的重要手段。结果分析和讨论部分则是学生对于实验的一个小结,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因此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尤其是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利用所学过的实验技能,独立制订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如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实验,其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所用培养基的配方有很多种,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基配方,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内容,而且得到了初步的科研训练。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大型实验通常是几个人一组,实验中有部分学生在分工操作时没有团队意识,只顾完成自己的步骤,对于同组其他同学的实验情况并不关注,最终造成实验中途失败。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要鼓励学生协作完成综合型实验,开展互动式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比如综合型实验的步骤较多,又有连续性,需要每组学生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另外,各组、各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不尽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努力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强化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新书介绍

书名:《服装设计流程详解》

作者:张文辉定价:58.00元书号:9787566905635开本:16开

简介: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

该书主要从两个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服装设计的流程——创意服装设计、从创意到成衣设计。在创意服装设计流程中,以简洁的图表形式开篇,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创意设计的整个流程,同时辅以案例步骤分解图,帮助读者更为清晰地把握这种流程。然后通过大量的图片与案例详尽地讲解每个步骤,希望读者能够熟练地掌握设计过程。该书可为读者提供触发设计思想的催化剂以及设计灵感。

从创意到成衣设计部分则是一个思维的更替过程,是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它也是服装专业学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在品牌成衣设计中,设计师不是孤立存在的,其设计的成功需要借助不同领域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在该部分中,以一个完整的设计师品牌案例贯穿全篇,从其创意理念的萌发到系列设计产品的发布,帮助读者清楚地看到创意服装设计与成衣设计的联系和区别,把握这种思维转变的基本规律。

[资料来源:东华大学出版社,2015-02-06]

G642.0

A

2095-3860(2015)01-0071-03

东华大学201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5-03-0007034)

邓云霞(1979—),女,河南洛阳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E-mail:dyx@dhu.edu.cn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染色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做个怪怪长实验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简单图mC4的点可区别V-全染色
油红O染色在斑马鱼体内脂质染色中的应用
两类幂图的强边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