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的对策建议

2015-04-17 17:51中共福州市委课题组
福州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福州新区建设

中共福州市委课题组



加快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的对策建议

中共福州市委课题组

(中共福州市委, 福建 福州 350001)

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是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最有力抓手。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要突出“实”,推动新区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落地生根;要突出“快”,确保新区开发建设快马加鞭、快见成效;要突出“新”,建设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要突出“好”,让新区开放开发更具吸引力、影响力。

福州新区;开放开发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把“四个切实”重要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研究谋划加快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的思路举措,根据市委开展专题调研的统一部署,2014年11月上旬以来,市委“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研究”专题调研组围绕完善新区建设规划体系、推动新区重大项目落地动建、探索创新新区开放开发体制机制等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加快新区开放开发步伐的对策措施,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是市委、市政府传承弘扬“3820”工程战略精髓,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推动福州新一轮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部署要求,着眼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组织全市上下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明晰了福州新一轮发展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那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沿江沿海地带谋划设立福州新区,作为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先行区、示范区,以新区的大开发大建设,带动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实现更大突破。2013年8月,市委召开十届六次全会,对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作出全面动员部署。一段时间以来,全市上下集中精力,攻坚克难,一方面学习借鉴各地成功经验,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创新,加快建设步伐,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3年,福州新区范围内的六个县(市)区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3.48亿元,占全市比重49.5%;今年1—10月,完成工业增加值1113.4亿元,占全市比重74.2%,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8.2个百分点。福州新区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支撑。一是战略共识不断形成。福州新区从动议谋划之初,就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尤权书记、苏树林省长亲自过问推动。特别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力亲为,多次赴京拜访有关部委,取得了中央领导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广泛认同,使“支持申请设立福州新区”写入中央文件当中,为后续申报国家级新区提供了政策依据,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围绕新区开放开发,省直有关部门积极献策助力,市、县两级主动融入作为,干部群众极力拥护参与,形成了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打造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冶金建材、机械装备、轻工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华映电子、金纶高纤、宝钢德盛等一批龙头企业。2014年1—10月,新区五大产业完成产值5327.1亿元,占全市产值的比重达87.3%。新区内14个重点发展工业园区中,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有4个,税收超15亿元的有2个。三是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制定了为期七年的《福州新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梳理出523项新区重大项目,总投资超万亿元,其中今年组织实施300项、年度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1—10月已完成投资927.29亿元。产业项目方面,福清核电一期、宝钢德盛不锈钢、天辰耀隆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申远化工聚酰胺、宇邦纺织、福耀汽车玻璃临港产业园等一批总投资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已开工动建。在基础设施项目方面,琅岐闽江大桥竣工通车,滨海大通道、马尾大桥、福平铁路加快建设,东绕城高速、东部快速通道、道庆洲大桥等可望年底前动工。四是重点区域加快建设。琅岐岛大开发拉开序幕,科立视、普天国脉、东江滨公园、马尾体育馆等项目加快推进,推动马尾从单纯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宜居宜业主城区转型。以环福清湾、江阴湾为主要区域的江阴海港新城,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加快推进,化工新材料专区、现代化的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已初现雏形。以发展临空经济为重点的长乐航空新城,正加快建设集航空产业产品研发与制造、通用航空运营与服务以及航空教育、博览、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城区,新成立的福州航空公司已正式投入运营。五是管理体制创新突破。学习借鉴已获批国家级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符合福州新区发展要求的开发、运作和管理模式,成立了福州新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新区管理机构筹建也已摆上议事日程。着眼于打造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专门设立福州新区开放开发专项改革工作小组,统筹研究新区内的改革创新工作,其中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已在新区内全面铺开。在开发模式上,以市属四家投资集团和马尾新城、福州地铁两家专业公司为平台,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新区开发建设。

一年多来,福州新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可喜进展,呈现出后发赶超的良好态势、趋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其他城市新区尤其是已获批的国家级新区,由于谋划早、获批早,建设力度之大、速度之快都超出常规,需要福州市认真学习借鉴,以期实现后发赶超。一是申报力度还需加大。经验表明,国家级新区的报批周期,从省级人民政府正式上报到国务院批复一般需要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2014年以来,国务院批复国家级新区的节奏加快,已连续批复了5个。受此影响,目前各地申报国家级新区的积极性高涨,据了解,比福州市更早启动的南京江北新区、长沙湘江新区等都在积极申报中。福州市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用好机遇,加大申报力度,做好向上协调争取、新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尽量缩短报批周期,争取尽快获批。二是产业集聚还需加力。福州新区首先必须是产业新区。但从目前新区范围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落地的世界500强企业不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偏弱。新区内各类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工作还有待加强,临空经济区、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的集聚承载功能尚未深度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力度还要加大,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步伐还要提速。三是项目建设还需加快。受用地指标、征迁交地、项目审批、建设资金等方面制约,部分项目建设进展偏慢,如罗源牛坑湾围垦海堤工程、长乐至平潭高速公路、马尾大桥、神华福建罗源湾储煤发电一体化等项目,因征迁交地滞后影响了项目推进;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6#、7#泊位以及马尾船政(连江)管子配套加工中心等项目,因前期审批难度大影响了项目进度。四是机构筹设还需加紧。从目前国家级新区的实践来看,适时成立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是推进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福州新区管理和工作机构仍停留在筹划阶段,日常工作开展依靠新区办来统筹协调,既不能行使管理权,也不能行使执法权。因此,随着大开发大建设热潮的兴起,成立党工委、管委会以及相关配套机构迫在眉睫。五是机遇意识还需加强。主要是一些地方、少数部门对福州新区开发建设面临的机遇认识不足、把握不够,没有一种抢抓机遇的紧迫感、责任感,工作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等等。

二、进一步加快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的对策建议

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是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最有力抓手。当前,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支持福建加快发展、支持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战略机遇,以习总书记“四个切实”要求为引领,全面落实新区建设《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加快新区开发建设,努力在机制活上走前头,在产业优上作表率,在百姓富上下功夫,在生态美上当示范,使之成为带动闽江口经济圈发展的新引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切实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引领作用,为建设新福建做出积极贡献。

(一)突出“实”,推动新区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落地生根

1.只争朝夕,把千载难逢的机遇抓实。机遇是最为珍贵的战略资源。省委尤权书记指出,“抓住并用好机遇,就可以使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在今后几年上一个新的台阶,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反之,如果错过了机遇,则意味着放弃了一次加快发展的机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损失。”当前,福州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福州新区开发建设正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面貌,自我加压、奋发有为,把战略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一要全力以赴申报促批。抓住福州新区写入中央文件的有利时机,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沟通汇报促批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与负责新区审核的国家部委的沟通汇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跟踪,各个环节并联推进,力争以最短的时间走完部委会审程序,以最快速度获得国务院批复。尤其是要借助报批工作,多争取、多沟通、多汇报,多提合理化、可行性、能先行先试的政策举措,给予类似于舟山新区和新近获批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等新区特殊政策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对台方面的优惠政策,使福州新区享受国家层面的政策优惠和倾斜。二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对于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福州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以及为福建、福州量身定制的政策,都要吃透精神、用足用活,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同时,积极研究并争取新的政策支持,加强同省直部门和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努力争取在产业、项目、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福州新区以更大的支持,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三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在融资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引导资金流向福州新区。对新区内的重大项目,如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项目、文化保护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国债资金、贷款贴息等支持,并争取在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

2.优化提升,把支撑发展的产业做实。习总书记强调,建设新福建,要强化产业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福州新区开发建设,必须把“产业优”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做实产业新区,筑牢新区开放开发的产业根基。一要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型石化、特色钢铁、现代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力能源、化工新材料等基地,重点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园、天辰耀隆新材料、中景石化科技园、福耀集团汽车用超薄节能特种玻璃、雪人压缩机、宝钢不锈钢产业园、宝钢德盛二期、巴陵石化己内酰胺、申远聚酰胺等项目建设,尽快建成投产。二要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以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为重点,加强与台湾在海洋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邮轮游艇、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基地、海洋工程装备和游艇制造基地、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重点推进长乐恒兴南方水产品产业园、连江海峡现代渔业产业园、马尾船政(连江)特种船舶等项目建设。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态,重点推进海西金融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信息研发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建设,把新区第三产业实力做强、比重做大、质量和效益做优。

3.强力推动,把关系长远的项目夯实。要使福州新区的发展有活力有后劲,项目带动至关重要。必须增强项目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切实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育大财源、带动大发展。一要紧盯目标,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同省里和国家部委的沟通衔接,重点对接落实好国家文件和省里《行动计划》中涉及福州的重大项目,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特别是新区重大项目纳入中央和省里规划“大盘子”。着力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全力以赴推进在建项目,解决突出问题,努力达到或超过预期进度要求。对已签约的项目,逐个落实到位,具备条件的尽快开工,力争早日建成。对正在衔接洽谈的项目,积极做好对接洽谈和跟踪服务工作,争取早日签约。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无故拖延工期的,依照有关约定予以清退。二要集中调度,强化项目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严把监管责任关、建设质量关、资金使用关和安全管理关。健全领导包抓重点项目、挂牌联系项目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协调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抓项目的长效机制和工作合力。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及时掌握重大项目用地、用林、用海以及建设资金、建筑材料、火工油品等需求,确保优先落实、优先保障、优先到位。三要加强督查,推动项目落实。继续强化重大项目联合督查工作,对严重滞后的予以通报批评甚至效能追究。进一步强化市在建重大项目服务团的职能,加密联席会议和现场巡查的频率,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任务倒逼机制,加强考核评比,防止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参照省里做法,建立市领导牵头推进、市直有关单位和县(市)区政府分级管理、相关部门协同保障的联动工作机制,确保新区项目高效率推进。四要超前谋划,抓好项目储备。抓住当前国家进一步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的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做好“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储备项目实施工作,力争多谋划生成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多引进一批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集团大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台湾百大企业等。抓紧开展2015年省、市重点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别是争取更多的新区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盘子,为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审批创造有利条件。

4.以人为本,把事关福祉的事业干实。推进福州新区开发建设,最终目的是增加人民福祉、提高幸福水平。必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新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相协调、相促进,确保新区开放开发的成果普惠共享,真正使新区建设成为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一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对新区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大量失地农民,在做好补偿安置的同时,及早着手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为失地农民解决好就业问题。组织引导农民集中资金抱团发展,积极开展投资创业,防止征地补偿款“分光吃尽”。二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新区社会事业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启动社区文化站、图书馆、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广场等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市一医院新院、海峡文化艺术中心、马尾综合体育馆等一批民生事业项目建设。探索实施购买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三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突破城乡分割的制度障碍,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对常住人口的覆盖面,继续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建设福清千面山片区改造安置房、仓山区胪雷新城等旧屋区和保障房项目。

(二)突出“快”,确保新区开发建设快马加鞭、快见成效

1.坚持总分结合,加快规划体系编制。规划是先导和龙头,没有规划的宏观指导,新区建设将缺乏科学引领。必须按照福州新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抓紧完善新区规划体系,为新区大开放、大建设打好基础。一要统筹有序推进。在加快编制福州新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统筹有序开展新区规划的实地考察和研究论证,加快启动福州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以及新区启动区、核心区控制性详规等专项规划的委托编制工作,重点做好三江口、闽江口、长乐航空新城、江阴海港新城以及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积极推动福清等地“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确保与新区总体规划在用地布局、规模、交通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市县一张规划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二要加强衔接联动。注重新区内部产城港城联动发展,统筹园区开发与城镇建设,突出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协调互动,实现新区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做好新区内外的交通体系规划,综合考虑新区陆上、水上和空中交通网络,加强新区海港、空港承载能力测算与发展规划,完善新区组团间道路网络系统,打造新区内外畅通的大通道。做好新区各个功能分区的融合发展,在工业区布局商贸服务、在居住区布局公共服务,促进功能提升。适时启动新区范围内县(市)区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做好新区规划“绿线”“蓝线”“黄线”对接,确保协调一致。三要突出特色优势。加强闽都文化挖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心规划设计城镇和乡村新建建筑和更新建筑的建设风格、色彩等,尤其是加强对重要道路沿线、历史文化名镇等重点区域的景观设计,努力打造靓丽风景线。重点开展对台合作交流的规划研究,加强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和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的方案对接,深入研究对台经贸对接和文化交流的先行先试。

2.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区建设的骨架脉络,也是新区加快开发的先决条件。必须通过建设一批支撑性、先导性、标志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构建高能级的城市功能体系,不断增强新区的综合承载力。一要加大投资强度。从建设规模大、影响范围广的枢纽型基础设施入手,制定设施建设滚动推进的计划安排,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长乐机场第二轮扩能和机场二期工程、东南快速通道、可门铁路支线、马尾大桥、道庆洲大桥等一批重要交通项目建设,打通新区内外连接通道,提高新区交通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罗源湾储煤发电一体化、国电福州江阴电厂二期扩建、福清第二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要供水、供电、供气项目,在道路建设的同时做好综合管廊的用地预留和统筹规划,提高新区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水平。加快推动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福建严复医院等一批重要社会事业项目,提升新区公共服务功能。二要创新建设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探索拍卖、出让、抵押等方式,优化配置新区的道路桥梁、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广场、绿地、人文等城市资源,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采用营利项目与非营利项目捆绑、城市资源与城市改造捆绑,进行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创新。加强市属国有企业和央企、省企等国有资本以及民间资本、外资资本的对接,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投资运营,进一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提高承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三要加快集聚人气。借鉴各地国家级新区的成功经验,加大新区房地产开发力度,鼓励干部群众进入新区购房置业,支持新区发展。加快完善新区公共服务配套,重点推动一批大专院校、大型医院整体迁至福州新区,或建设分校、分院。加快建设大型文体设施,在新区举办各种会展和群众文体活动,使更多的人在新区安家落户、安居乐业。

3.坚持点面突破,加快重点区域开发。新区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铺大饼式地全面展开,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将有限的优势资源集中在发展基础较好、成长性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区域上来,通过高水平规划、成规模推进和集中式建设,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见效益、出形象。一要加快马尾新城建设。强化马尾新城的综合性区域服务中心功能,大力推进三江口、闽江口组团建设,力争明年土地开发整理、安置小区建设、公建配套设施和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加快琅岐岛开发步伐,启动旅游、生态产业开发建设,尽快建成环岛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形成内外相呼应的智能交通、市政设施体系。二要加快航空新城建设。进一步集聚航空优势资源,推动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实现口岸通关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临空经济,重点发展制造业、总部经济、保税物流、创意产业和航空配套服务业,做大临空经济规模、做强实力。三要加快海港新城建设。依托福清湾和江阴湾区域,坚持港口、产业、城市联动发展,重点推进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江阴工业集中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滨海工业集中区和福州保税港区建设,着力打造区域中心港、临港产业集聚区、两岸经济示范基地。四要加快特殊监管区建设。推动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提升,促进各监管区形成管理规范、通关便捷、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绩效突出、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福州新区成为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国际物流的集散区、服务外包的承接区。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三江口片区的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商务高端人士居住办公、旅游度假、购物消费、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区。

(三)突出“新”,建设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

1.探索管理新机制,谋划筹设新区管理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是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必须借鉴国家级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成功经验,着力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尽快建立与新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简、职责统一、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体制机制。一要完善福州新区管理机构配置。按照实体化运作模式,强化新区办机构配置,尽快成立筹备组,研究设立福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积极争取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根据福州新区不同的功能组团,设立相应的功能区管委会,主要负责统筹功能区内经济发展,在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在行政关系上,对于单一行政区内的功能区管委会,由所在县(市)区政府管辖或代管,对于跨行政区的功能管委会,建议由新区管委会和市政府管辖。福州新区涉及的县(市)区组建由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协调做好新区开发建设工作。二要建立新区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建议借鉴舟山新区、兰州新区等地经验做法,在福州新区开发建设初期实行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分离的运行机制。新区管委会领导各功能区管委会行使经济管理职能,负责新区的开发建设工作;新区涉及的六个县(市)区政府负责所管辖区域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协助新区管委会做好开发建设。在福州新区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可适时探索大区域、扁平化、大部制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形成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相统一的管理模式。三要实行适应新区发展的开发模式。借鉴目前各国家级新区开发运作模式,以马尾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主负责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基础产业投融资以及资本运作等工作,带动和引导市四家投资集团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区开发建设。同时,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建设力度,辅之以地铁、快速通道、生态景观、学校医院等设施建设,使新区土地迅速升值,吸引土地投资,置换建设资金。

2.探索改革新模式,抓紧承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习总书记此次来闽调研,明确指示支持福建自贸园区建设;最近,国务院已确定把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区试点。作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福州新区必须根据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立足国家战略,凸显对台特色,着力先行先试,推动福州片区建设率先破题、取得突破。一要加强研究,明确发展定位。根据中央关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顶层设计,按照对台的功能分工,抓紧修订完善福州片区建设总体方案,确保充分体现对台经贸合作,切实在对台投资、贸易、航空、金融、旅游、农业等方面先行先试,凸显福州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的作用。统筹细化制定相关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牵头单位,层层落实责任。结合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加强对自贸区的性质、定位等方面研究,积极学习国内外自贸区在开发建设特别是在对台合作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二要先行先试,提前展开工作。借鉴上海自贸区成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尽快研究细化投资、贸易、通关、航运、金融等改革试点项目,确保试验区正式挂牌后及时推开。加强与台湾地区政策的衔接,积极探索一批走在全国前列、具有福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模式和发展经验。加快福州片区重大项目的研究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落户,迅速拉开新区建设的规模和气势。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要求,加快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建立与通行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监管和服务体系。加快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优化,完善符合自贸区要求的软硬件设施,推动建立规范统一的自贸区关检监管模式、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三要集中攻坚,突破重点难点。千方百计推进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和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申报建设工作,协调省里支持设立福州空港综合保税区筹建机构。积极对接台湾“六海一空一园区”自由经济示范区,加强与台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对接。用好《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赋予福建等地区的先行试点政策,率先推动榕台服务贸易业合作,探索建立政银企助推服务贸易的合作机制,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技术的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充分发挥平潭综合实验区政策辐射作用,推动建立更加便捷的两岸直航运输体系,增设黄岐、琅岐等为对台海上客运直航点;完善吸引台资及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在新区特定区域实行如享受国民待遇等先行先试的对台政策。

3.探索开放新载体,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福州因海而兴、拓海而荣,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枢纽,必须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确定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大机遇,传承历史渊源,发挥独特优势,加快推进“海上福州”建设,积极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当前,必须尽快成立福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领导小组,编制实施福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方案,研究谋划工作总体布局,尽快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一要推动大港崛起,打造立体交通枢纽。加快推进长乐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全力经营好福州航空,争取第五航权综合试点城市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增开福州至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际航线。加强福州港整合提升,着力构建“一港九区”格局。加快海上互联互通合作建设,重点推进罗源湾大宗散货仓储物流集散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连接东盟、台湾和内陆的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加快推进京福高速、合福铁路建设,争取筹建福厦高铁,推动福州港在省内和江西、湖南等地各形成2至3个对接紧密的陆地港,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通道。二要扩大对外开放,打造经贸合作枢纽。主动做好与国家丝路基金的对接,推动设立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基金。推动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交流合作机制,推进特色农产品水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能源、矿产资源、文化旅游及境外金融机构的产业合作。争取将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项目列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推动成立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新型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推进与台湾电子口岸对接平台建设,促成福州港与台湾、东盟签订互为中转口岸协议,共同做大做强口岸中转业务。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完善电子交易平台,加快海峡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以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台湾联合建立汽车运营中心,打造汽车物流业合作基地。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打造“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探索与东盟国家合作建立临港经贸合作示范园区,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港口码头建设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港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三要加强文化互动,打造人文交流枢纽。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办好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亚洲合作对话工商大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海峡青年节等系列活动,积极申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继续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申遗活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建设。做好与印尼三宝垄市正式结好工作,争取设立“郑和经贸文化友好协会联络办公室”,促进福州与郑和航海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城市建设、经贸往来与互联互通。

(四)突出“好”,让新区开放开发更具吸引力、影响力

1.着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贯彻实施意见》,坚持把生态、低碳、绿色、循环、节约等理念贯穿于新区规划建设全过程,让群众享受更多“绿色福利”,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要完善绿色发展思路。坚持“发展不以GDP作为重要指标、而是建设宜居以及创业的现代田园城市”的绿色发展思路,切实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抓紧编制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严格实施生态功能区划,科学有序推进保护和开发。借鉴西咸新区、天府新区等地做法,积极构建“三生融合”发展空间,采取低冲击发展模式,创新绿色发展的路径与机制,着力走“产业生态化、生活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二要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和增长路径,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循环经济扶持政策,鼓励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继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广应用节能低碳技术,推进重点领域减排,加快市固废处理中心、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投入、监测、补偿、修复等机制,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构建良好生态安全格局。三要推进美丽新区建设。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好省里部署的“七项行动”,重点抓好沿江沿海以及城市快速通道、主要干道、重要节点及铁路、高速沿线的绿化美化和生态景观建设,加强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建设,打造“显山露水、宜业宜居”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城市。加快三江口清凉山城市休闲区景观工程、南江滨生态园、雁行江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福州新区外围生态屏障。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持续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闽江口湿地公园等大生态建设,努力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保护,确保福州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排名保十争五。

2.着力优化好服务环境。服务环境体现软实力。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必须着力营造最优服务环境,加快行政效能建设,推动新区软实力整体提升。一要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新区管理由注重事前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借鉴兰州新区将市直部门单位集中至新区办公的做法,在积极向上争取审批权限的同时,通过在行政服务中心开辟新区建设项目绿色通道或在新区内设置派出机构等形式,实行一站式集中审批,实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开展新区项目审批“直通车”服务,设立“新区项目联合会审窗口”,实行项目审批代办制,建立新区项目审批市县联动机制。借鉴舟山新区整合部门职责、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做法,在组建新区内设机构过程中,注重推进大部制建制,推行“一岗多责”,保证新区管理机构高效运行。二要加强新区企业跟踪服务。从项目审批、土地保障、税收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深入细致、周到完善的服务,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和优惠。高度重视对企业出城入园的跟踪服务,为搬迁企业在规划设计、融资、信用评价、信用担保方面提供帮助,前移服务关口,细化服务内容,针对每个企业的不同实际,“一企一策”开展工作,“特事特办”,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解除后顾之忧。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活动,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外来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施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积极营造亲企、安企、利企的良好环境。三要建立人才服务体系。借鉴两江新区“十、百、千、万”人才引进和增量思路的做法,成立人才服务机构,统筹做好人才引进、人才服务等工作,协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申报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支持项目。围绕建设闽都人才集聚区,推动省、市实施的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向新区倾斜,支持新区在省外、境外举办人才招聘会、紧缺人才培训班等。创新人才优惠政策,优先解决住房、医疗、子女户籍和入学、就业等问题,建设人才公寓。建议从市直部门、各县(市)区抽调优秀干部到新区挂职,切实解决新区人手紧缺的问题。

3.着力营造好舆论环境。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力量,必须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做好凝心聚力工作,使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民心所向、共同行动,进一步凝聚新区开放开发的强大正能量。一要积极创新宣传手段。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平台,通过设置专栏、开辟专题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区开发建设的宣传力度,突出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激发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投身新区开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蝴蝶效应”,创新宣传方式,延伸宣传触角,广泛宣传新区新动态、新鲜事、新成效,最大限度地扩大福州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要拓展宣传内容。深入介绍福州新区的投资环境和开放开发的重大成就,及时总结和推广福州新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新区各种优势政策的宣传,有针对性地推介优秀的投资企业、企业家,营造福州新区建设发展的浓厚氛围。三要推动形象宣传。加快福州新区宣传片制作,适时启动福州新区口号、标志、形象LOGO等公开征集工作,适时组织省内外大型媒体到新区调研采访,力争通过对新区建设形象和进度的全面宣传和展示,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里的共识和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课题组成员:刘卓群 戴清泉 林宗辉 李贵勇 沈秋贵 林徐峰 张 冰 林 玮

执笔:李贵勇 林徐峰 张 冰

责任编辑:倪 芬

F127

A

1674-1072(2015)01-005-08

猜你喜欢
福州新区建设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寻味福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雄安新区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