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的风险

2015-04-17 08:51安邦智库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7期
关键词:泰富中信集团安邦

安邦智库

去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积极购买海外资产,规模创下10年来最高。据Dealogic数据,2014年,中国金融机构海外并购达到30起,合计金额48亿美元。尽管金额低于2013年的51亿美元,但并购件数几乎翻番。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包括安邦保险在海外的系列并购、海通证券收购葡萄牙圣灵投资银行及光大证券收购香港券商新鸿基金融集团等。

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与企业“走出去”密切相关。中国企业近年来接连掀起“走出去”的高潮。2014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160亿美元,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则有1400亿美元,超过FDI流入,首次实现年度资本净输出。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国内的证券公司和金融机构布局全球市场,扩大海外业务触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扩张速度加快,以更好服务于企业的走出去。

据国内排名靠前券商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看到,许多中国人在收购外国公司时出现了整合方面的问题。协同可能是件很令人头疼的事。大多数券商都打算谨慎行事。方法是先搞到牌照,然后再考虑下该怎么做。不要过于冒险。”然而,并非所有的国内金融机构都同样谨慎。一些业内人士对近期收购交易的逻辑、价格和步伐提出质疑,认为显得操之过急或者毫无章法。

这样略带盲目和政治任务的收购,在跨国金融并购、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都屡见不鲜。金融危机之前,苏格兰皇家银行(RBS)斥资711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成为金融史上最大一宗并购案例。但好景不长,随着危机的到来,这桩买卖被证明得不偿失,成为RBS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同样,过去十年间,中国矿业企业的海外并购也被证明是彻底失败的——业内人士估计,失败率高达95%以上。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则案例,是中信泰富在西澳大利亚进行的收购,最终由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兜了底。中信集团去年借壳中信泰富在香港市场整体上市,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填补这桩收购捅出来的窟窿。据悉,这个命途多舛的合资项目开发成本超出预算五倍,却在中国经济减速时迎来铁矿石价格暴跌的窘境。对此,中信不得不对中澳铁矿减值25亿美元,为当初的鲁莽并购买单。

曾经的苏皇、曾经的中信泰富,都因为不理智的海外并购盛极而衰。当前这批热衷于海外扩张的金融机构能否避免重蹈覆辙?恐怕并不是每一家都能如此幸运,其中不少或许要为当初的“任性”交上不少学费。事实上,不仅是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安排下,未来将有一批中国企业、金融机构与项目工程走向海外,这样的野心固然可嘉,但其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都无法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成为一个个坏账与烂摊子。上世纪80年代,日本野村证券国际化的失败教训也值得记取。

当前的情况是,不少金融机构拿钱就投,而且是借钱高杠杆操作,策略上表现得过于激进与操之过急。国际化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就能炼成的,收购来的资产需要经过磨合和协同,才能发挥出“1+1>2”的作用。盲目乐观下作出的投资决策,极有可能为未来埋下苦果。

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应当更加谨慎,当作持久战,而非毕其功于一役。好的买卖需要在正确的价格下进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泰富中信集团安邦
Optomagnonically tunable whispering gallery cavity laser wavelength conversion
On the electron shea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lasma-surface interactions
‘중국기업의 역습’,한국으로 몰려드는 차이나 유니콘
国开泰富基金规模垫底两大主因
该如何安放手中的那点美元
PPP模式城市运营的投融资风险
——以中信滨海新城为例
九五安邦 O2O模式走歪了
中国联通与中信集团签署战略协议
中信泰富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