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创新

2015-04-18 07:07田启战
江科学术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网民马克思主义教育

张 鹏,田启战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论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创新

张 鹏,田启战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虚拟社会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它的特殊性。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网络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方式创新的必然性。因此,在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其教育方式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正面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创新

一、网络意识形态及其产生

意识形态,从哲学的角度讲,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由它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领域一直是备受我党高度关注的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也是我党能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的重要保证,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网络的产生打破了传统交往方式的局限,深刻地改变着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行为和思想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讲,网络已经对它原来的纯粹的器物功能实现了超越,网络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一个信息交融碰撞的场域,具有超时空性。从此,网络社会成为了现代人们独特的生存空间,理解网络社会也要突破原来的平面式思维向更加立体化的视界去关照这个特殊的集合体。研究网络社会是离不开对网络互动性的把握的。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网络互动主要包含着网络人际互动、网络人机互动和网络自我互动三大部分[1]。其中,网络人际互动是构成网络社会关系的重要结点,是把握网络社会从而更好地掌控网络意识形态的总钥匙。网络人际互动是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虚拟个体和现实个体相互交融下,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从而实现思想、精神的互动。意识形态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更离不开对网民的思想动态的把握。也正是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意识形态才得以产生,从而产生网络意识形态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意识形态就是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虚拟社会空间里,以网络人际互动为表征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网民们一定思想观念的反映,存在于虚拟社会中并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反作用。“意识形态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和途径。”[2](P304)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由于网络意识形态产生于网络虚拟社会,因此也就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网络的特性造就了网络意识形态鲜明的特征。

(一)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虚拟性是网络环境的主要特性,具体表现为网络环境的虚拟性、网络主体的虚拟性、交往对象的虚拟性和网络交往方式的虚拟性。网络意识形态是虚拟的行为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舆论集合体,首先是代表虚拟个体的思想观念体系。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这种虚拟性。但同时,虚拟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是存在的,和现实个体也是一一对应的,所以网络意识形态又有一定的现实性,网络空间中的某些舆论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这样,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之间就有了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现实社会的人无法完全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会通过现实主体虚拟化的方式间接地反映在虚拟社会中,从这个意义讲,现实社会决定着虚拟社会的意识形态;其次,虚拟社会意识形态从对虚拟个体的影响到现实个体的影响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舆论传播的互动性

在虚拟社会中,网民以多对多的方式通过数字式的传播进行沟通交流。网络舆论传播不同于传统文化的单向性传播方式,它是以双向性和交互性为特征的。网民既是思想舆论的制造者,又是其他网络思想信息的接受者。这种传播的互动性大大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也造就了舆论传播的多样性,不同舆论的背后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点。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这种互动性扩大正面意识形态的导向性,控制不良舆论的负面效果;另一方面,应该提高网民自身的素质,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干扰,不参与、不制造、不传播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

(三)一元引导的多元性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主体的多样性,网络意识形态总体呈多元化态势发展。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网络社会的“全球”疆域内,存在不同类型的网络意识形态。二是在网络社会的同一国家的信息疆域,也存在着不同的网络意识形态[3]。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是一元引导的多元性,即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又尊重其他意识形态的合理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历史的选择,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特性、时代特性和国家特性,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同时应该尊重基于网络自身开放性的特点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兼容与碰撞。在网络意识形态中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是一个社会稳定的前提,这就需要我们确保马克思意识形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在观念多元的时代,价值冲突也就频繁,其中绝对主义是片面的,对待其他价值观念的冲突时应该相互理解、彼此宽容和平等对话。一元的引导关键是要有基于共同利益而创造的一致的意识形态教育。总之,一元引导的多元性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

(四)开放条件下的自由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里,没有疆界阻隔、没有制度约束,任何观点、思想和民族文化价值都可以在网上传播。在这种开放性的前提下,网络为多种价值观念的大汇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意识形态在这种多元思想汇合的境遇中突显出它的自由性。制造信息的主体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得到了自由的表达与传播。

正是由于网络开放的条件性,才实现了网络主体的自由性,有了网络主体的自由性才有其思想交流与传播上的自由性,还有参与的自由性。网络意识形态应该把握这种开放的自由性,正是这种特性才导致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因为这种自由性是动态的、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的。

三、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创新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基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来创新自身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网络社会最基本的特质就是平等和开放,这就对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偏向于强势的一元灌输;在内容方面,过于窄化,政治性过强;在教育方法上,偏向于超目标的理想化教育,使榜样神圣化。这样,就容易使意识形态教育形成自我封闭的境况,所以,在开放中求发展、尊重个体、创新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是刻不容缓的。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是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它内涵的包括: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三个层面。其中,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理念创新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灵魂;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的整合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网络意识形态方法的选择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面对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教育,应更新意识形态教育的理念。

(一)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以育人为向导,提升素质为主。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实质上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也离不开对人做工作,而它的特殊性在于把握虚拟个体与现实个体的高度统一性。既然以育人为向导,首先,必须尊重个体的人格,教育活动不能在忽视人格的情况下采取盲目硬灌的方式,而我们应该去主动了解人,努力做到双向沟通和心理相融。而在网络环境里,由于开放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尤为突出,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应该把教育对象从被改造对象这一角色定位中解脱出来,以尊重他们的人格为前提,以一种开放的、可接受的、可信赖的聆听姿态出现,他们才能主动地把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与内在驱动力。其次,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性,进而提高人的素质。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关心人,关心人的现实利益。只有实现了人的正当利益的满足,才会有思想认识上提高的渴求。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必须注重尊重网民利益,并努力激发其创造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之,人的素质的提高会大大促进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效能。

2.开放中求发展,变挑战为机遇。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一定离不开开放的环境,所以,我们首先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前提的理性化实践方式。由于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念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席卷而来,很多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对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是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有新的飞跃。

我们的理念就是在开放中求发展,在新环境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与各种思想观念的比较中、批判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最终实现变挑战为机遇。毛泽东也曾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4](P230)我们应该有开放的胸怀与眼界,正确处理同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认识其他不同意识形态的积极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理论内容。

3.以一元为主导,容多元之并存。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理应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为主导。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使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念大量涌入,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首先,我们应该在多元中求主导。在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做主导,就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使社会没有凝聚力。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和空白点,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只能有一个,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引领、融合其他一切的思想观念。其次,我们应该在多元中求共识。只有在多元基础上有共识,我们才能实现多元之并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要用共同的价值观来激励网民,使他们能够遵守维护共同生活必要的规范;另一方面,要培养网络群体的自由能力,启发他们尊重价值的多样性。

4.平等对话为主,封锁打击为辅。在网络环境里,虚拟主体享受着极大的平等权,它突破了等级观念和时空观念的限制,任何网民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思想文化的制造和传播。所以,我们在尊重人的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使人感觉到是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

但是,网络意识形态是极其复杂的。网络里有大量科学、进步、健康信息的同时,还存在反科学、不健康甚至是反动的信息。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有意针对我国,大肆散布他们的价值观,露骨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对这类信息我们要坚决回应,甚至封锁。如果不及时引导和处理,会造成人们思想的迷茫和混乱,会造成整个社会缺乏信仰,冲击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信任感。所以,我们对待网络意识形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因为强调平等对话而放弃封锁打击,也不能只强调封锁打击而影响到平等对话。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搞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整合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既要坚持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教育对象在多重价值中选择的自由性;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又要承认网络意识形态内容的多样性,同时还得注意网络个体和群体思想观念的层次性。这就客观上要求对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处理好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关系。一个社会的稳定需要确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残余影响还大量存在,国际上的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仍在继续,反映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就表现为不同性质的多元化思想存在。观念的多元化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是必然的,这是由网络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我们既要有开放的胸襟,又要认识到不同性质的思想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结果是不同的,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在异彩纷呈的网络空间,思想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地更为突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努力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做主导意识,以免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和社会行动的不一致。

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应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育的根本,这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灵魂。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及其复杂的环境里,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因为这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其他的思想观念作为多元存在的因素是非主导性的,这是由网络本身的个性决定的,但只要不是尖锐对立的思想,都能和主流意识形态共生共荣。

第二,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代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观念。当前,不管在网络社会还是在现实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总是在多样性的语境中呈现出层次性。在网络社会中,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虚拟个体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大量存在。其中有害的信息会造成网民一定的思想混乱和迷茫,同时还冲击着网民的责任感,这都会潜移默化地反作用于现实社会,所以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尤为重要。

整合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对和主流意识形态有交集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积极借鉴、吸收和融合;第二,对和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甚至是相反的思想观念,我们要积极引导、化解和消融。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整合,会大大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效能,使人们可以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网络空间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每个网民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主地创造、发布和传播信息,极大地延伸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所以,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整合是搞好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选择

1.队伍的建设。毛泽东曾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5](P550)队伍建设是干成事业的重要保证,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熟悉网络意识形态规律的队伍,这样才能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嗅觉和准确的判断力,在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同错误思想较量。其次,应该具备适应网络环境的能力,能够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技术的支持。马克思曾讲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6](P9)。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物质支持。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必要的技术支持才能完成教育的目的和创新教育的手段。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传播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也有了保障。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从网络技术特征出发。其一,表现手段要多元化。正如张瑞红学者所说:“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善于使用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善于运用事实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发布信息、传播思想;善于利用多样鲜活的网络表现手段搞好宣传教育。”[7]熟练掌握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才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其二,善于制造网络热点,吸引网民的大量关注。利用网络数据统计,详细了解各类群体的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受众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议题和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我们进行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就会相应提高。主动出击才能赢得更多发言权,才能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和争取更多网络群体。

3.话语的转变。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实现话语的转变,因为网络空间是极度自由的空间,网络个体享有极大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如果不注意话语方式的转变,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在网络空间里没有生命力,甚至会变成“异类”,引起广泛的反感,这样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效能就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必须结合网络环境的具体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形成贴近生活的局面,才能把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尽可能满足网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我们要善于寓教育于提供知识、娱乐之中,使教育在轻松快乐的情景喜剧中实现,使网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教育,从而日益增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我们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我们应该深入网民的生活实际,以他们的话语方式与其对话,长此以往,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实现质的突破。这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1]吴满意,景星维.网络人际互动对人类交往实践样态的崭新形塑[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王让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与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7]张瑞红.新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导刊,2010(3).

(责任编辑:朱 斌)

On the Innova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Education Mode in China

ZHANG Peng,TIANQi-Zhan
(School ofMarxism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 611731,China)

Network ideology is a kind of new ideolo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twork virtual society.Grasp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ideology is conduciv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specificity.Network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of network ideologicalwork.The particularity of network ideology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of education Innovation.Therefore,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ideology,exploring 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mode can better play its positive effect,which has both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significance.

network ideology;theway of education;innovation

G20

A

123(2015)03-0006-05

2015-05-12

张 鹏(1988-),男,山西晋中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田启战(1990-),男,河南商丘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党政治。

猜你喜欢
网民马克思主义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