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无道德的狂欢盛宴

2015-04-20 09:07温方伊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多克小乐理想主义

温方伊

在南京大学听过许多关于《〈人民公敌〉事件》演出盛况的描述。2006年该剧第三版演出后,南京大学小百合B B S上出现了大批剧评,也勾起人们的好奇心,让人想亲眼看看这部曾令台下的观众流泪、感慨、彻夜讨论的话剧。然而,读过《〈人民公敌〉事件》三个版本的剧本后,我困惑了。仅仅过去了八九年的时间,为什么人的审美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我看到的是三个抒情过头、人物扁平、不合时宜、学生气浓郁的剧本。第三版剧本中大家边唱歌边打扫卫生的场面使我恍惚以为自己看的是儿童剧剧本。想象得出,这三个剧本在今天上演,定是另外一番景象。

主创很清楚,复排《〈人民公敌〉事件》,剧本肯定要改,要符合现今观众的特点。虽然剧名中有《人民公敌》,但这部剧与《人民公敌》的区别很明显。李想的困境与斯多克芒的困境并不相同,李想实际上面对的是当下社会资本的恶,而斯多克芒面对的是西方民主社会中资本的恶。斯多克芒的坚持更多出于职业道德感,而李想的坚持则出于青春的理想。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青年学子,正是由于它触动了青年人的痛处。因此,《人民公敌》不过是一味药引子,它的主旨并不重要,斯多克芒真正的困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代中国青年人的困境。这是一出关于“理想”的剧。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理想”是光明的,人们满怀信心,相信他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90年代,开放与资本积累的好与坏都逐渐显现,“理想”被“现实”淹没。正是这个背景,使21世纪初《〈人民公敌〉事件》呈现出对“理想”的悲伤与绝望,令青年人战栗、感慨。那时,人们仍能怀着感性而严肃的态度呼唤“理想”。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城市经济的发展等等,人们变得更加欢乐亦更加无聊,严肃时代渐行渐远,调侃与嘲弄成为人们表达不满的重要方式。在自媒体上,一个词汇的火爆、扭曲与消亡的过程异常迅速。“理想”等一系列“正面”词汇已然被绑架,成为某些领域的宣传工具。其词义,也自然而然地被异化了。这些词汇,正是自媒体解构、调侃与嘲弄的对象。如今,再直白地呼喊“理想”,哪怕其意义多么有价值,也令人生厌。

于是我们看到,新版的《〈人民公敌〉事件》中一个重大的改变是刘小乐。《〈人民公敌〉事件》的一句著名台词出自他口——“除了梦想,我还有什么可以出卖的呢?”然而,现在的观众很难被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感动了。在之前的版本中,刘小乐只是想进电视台,成为知名人物。在新版中,刘小乐的理想被放大了,理想之大超越了所有人。他在被王笑打倒后,说的“狂想曲”般的大段台词是如此荒诞,可他那坚定的表情,气也不喘的语速,令场上每个人都恐惧得不敢靠近。此刻,他如同神明附体,滔滔不绝地说着自我麻醉的话语直到气绝休克。而紧接着的搞笑抢救和那一句“I have a dream today”使刘小乐躺在桌上的瘦弱身躯与之前的狂言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狂想”也立即变得荒唐可笑起来。

更重要的是男主角李想,他才是左右全剧主旨的灵魂。在新版中,李想不再是单纯受人同情的“正面人物”,他的理想主义甚至走向了工具主义,他把爱情也作为排戏的工具,使喜欢他的玛莎狠狠扇了他一耳光,直接走向另一阵营。而博士,作为李想对立的一方,也有他用心良苦的一面。于是,新版的李想变了,他事实上不再是令人同情的“斯多克芒”,而是荒唐的“堂吉诃德”,若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美狄亚”、“理查三世”。他不再是站在道德高地上的审判者,而转变成了为目标与信念不顾一切的战士。他的动人之处也不再是理想破灭的悲伤,在于一切条件,甚至理智都背弃他的信念时,他仍然爆发出如疯狂的野兽般嘶吼的力量。道德判断靠边站了,这个戏便不再单纯是一出呼唤“理想”的戏,它消解了“理想”可能含有的说教意味,将“理想”真正变成对生活的疑问与困惑。更成功的是,将“理想”拉下神坛并没有削弱本剧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新版中突出了李想的执著,一种我把它称为“力量”的东西。刘小乐的“力量”在剧中是短暂的,而李想是如此强大,他的“力量”从未离身。为了实现目标,他自导自演,将房子抵押,把爱情抛弃,就算放弃自尊都在所不惜。前期他意气风发,后期他如疯如狂,一股莫名的“力量”支撑着他孤注一掷、不计后果。这种“力量”与思想、道德、文明没有关系,它来源于原始的感性。这种感性与音乐、动作是相通的。因此,在全剧结尾,一点外力的介入,便使李想的朗诵感染了所有的在场者,令他们在那一瞬间变成了同一阵线的战士,随着《困兽》音乐的旋律,完成了他们的理想主义宣言,一场绝望的狂欢盛宴。因此,本剧既有现代主义的悲观,又有启蒙主义的光明;既有调侃,又有宣告。如同当代中国青年的两面。

虽然如此,我们看到,新版《〈人民公敌〉事件》的影响还是大大不如从前了。哪怕它已经与时俱进,哪怕它的剧本比原来成熟许多,哪怕它的舞台比以前华丽,它仍然没能再像当年一般震撼绝大多数观众的心灵,令全场流泪,令网上出现一片好评。也许是德国表现主义还不能令许多观众接受,也许表导方面的问题令观众出戏,也许理想主义的时代真的过去了。但无论如何,我也会记得第一次观看新版《〈人民公敌〉事件》时,它带给我心灵的撞击。这如同聆听一场摇滚音乐会一般,抛弃道德判断,抛弃前因后果,只让人想跟随着表演者呐喊、歌唱、舞蹈,疯狂地感受这个世界的绝望与力量!

(作者为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多克小乐理想主义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越狱王如何变身侦探鼻祖
严爵 以最理想主义的态度做一张“现代艺术”
猫三狗四
毛小乐·一举两得
毛小乐.兑现
梅多克:无与伦比的美丽
理想主义的感召
校徽消失说明了什么(讨论)/自信不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