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

2015-04-20 09:08戴平
上海戏剧 2014年12期
关键词:黄梅戏徽州戏曲

戴平

《徽州往事》好看好听。“往事”并不如烟,因为舞台上的往事是明晰的。十多年前看过韩再芬来沪主演的《徽州女人》,一个终生独守空房的女子在心理、生理上所承受的折磨和痛苦,给我留下了心灵的震撼。此次,再看《徽州往事》,叙说了古老村落里另一位徽州女人不幸和曲折的遭遇,但《徽州往事》与《徽州女人》有很大的不同,即“这一个”女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中,黄梅戏《徽州往事》是原创戏曲剧目中的优秀作品,是一出精致的地域特色极强的大众戏剧,也是传统戏曲走向现代的又一次成功尝试。据说,这出戏到北京、广州、南京等大城市演出多场,出票率极高。这次来上海演出四场,同样是一票难求,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悉,该戏演出两年,已盈利2000万元,叫好又叫座,叫好又盈利,这是十分难得的。

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该剧剧情的进展不断突转,充满悬疑传奇色彩。幕启时,腊月的深夜,更夫为女主人舒香送来喜信,离家十年在外经商的丈夫即将回来过年,阖府洋溢着浓烈的喜庆气氛。但是,灯光从大红转为冷色,妻子迎来的是丈夫汪言骅的死讯。埋葬了“丈夫”无头的尸体,自己又被官府判为“匪属”,押解途中逃脱后隐姓埋名,改嫁富商罗有光。而罗有光在接待其结拜兄弟时,却意外发现此人正是汪言骅。两位丈夫不是夺妻,却是置她的意愿不顾而相互让妻……在人生无常的背后,引入了当代思维,对世道和人生发出尖锐的质疑,这位不幸的徽州女人的觉醒与诉求化为严峻的“六问”,最后问自己:“女人一世为谁忙?”“女人一生为何忙?”并发出了对天下太平、社会稳定、生活安康的呼唤。

《徽州往事》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在戏曲演绎方式上的大胆突破。导演王延松一改中国传统戏曲节奏缓慢、叙事单一的弊端,运用现代戏剧艺术理念,吸收了音乐剧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但在唱腔和音乐上却坚守传统,因而十分吸引观众。《徽州往事》是通俗的,也是高雅的。这出戏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一部戏能征服普通观众有时比赢得专家喝彩更重要。

一开场,舞台上的徽派民居元素和黑、白、灰色调,把观众带进了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民俗文化气息中,创造了一种静谧、古朴又有点神秘的意象,也象征了这出戏主角的不幸。五场戏中的每一场戏的结束,都留下了悬念,令人期待,因此,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中国的传统戏曲多以道德的善恶分明来终结问题,《徽州往事》跳出这个窠臼,最后舒香因无爱情可言,愤而出走,她能走到哪里去?如烟似水,悲叹人生,给观众留下思索和想象的巨大空间。

韩再芬自称自己“是一个跑步的人”。在这出戏里,她“跑”得很快,但又“跑”得很稳,徐疾有致。加快剧情的节奏,不等于舍弃戏曲的唱和做,舍弃黄梅味,舍弃戏曲美学的本体特征。陈多教授在《戏曲美学》一书中,将戏曲美学的审美特征概括为十六个字:“舞容歌声,动人以情,意主形从,美形取胜。”韩再芬没有舍弃这个美学原则。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该细腻处,依然细腻;该抒情时,依然抒情。她的演唱,把黄梅戏特有的“舞容歌声、美形取胜”,推上了一个适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新的境界。序幕舒香读信的一大段黄梅调,表现她对爱情的渴望,传达出她的满心喜悦;第一幕“算账”的歌舞,四个账房先生拿起算盘的群舞,则是把音乐剧的手法融入了黄梅戏。第五场舒香和两个男人的三重唱,通过歌舞把三人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态,生动地展示出来了。一出新戏,要在今天的舞台上站得住脚,必须坚持剧种传统特色,并创造新的程式美,坚持以美形取胜,《徽州往事》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说这出戏还有不足之处,我以为,男女主角唱得还不过瘾。还应多几段抒发情感和揭示心理的精彩唱段,略微简化叙事过程,增加戏的诗情和韵味。原配夫妻的情感铺垫还不够,男主角汪言骅出场晚了些。女主角最后的出走,姿态过于昂扬,似乎应当是茫然、无助、无奈、悲苦,不知所终。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梅戏徽州戏曲
了不起的黄梅戏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无梦到徽州
戏曲从哪里来
徽州人
传统戏曲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黄梅戏曲课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