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评价

2015-04-21 08:03刘晶李峰唐旭东马捷葛东宇李根茂刘燕刘艳阳韩晨霞吴卓耘
环球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乙酰胺糖水变化率

刘晶 李峰 唐旭东 马捷 葛东宇 李根茂 刘燕 刘艳阳 韩晨霞 吴卓耘

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根据目前国际公认的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罗马Ⅲ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症状的一条或多条:(1)餐后饱胀不适;(2)早饱感;(3)上腹痛;(4)上腹烧灼感。并且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同时还应满足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 个月,近3 个月符合以上标准[2]。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与“痞满”对应,其中脾气虚证是“痞满”一病的重要证型。根据其辨证标准[3-5],“痞满”脾气虚证主症是:脘腹痞满或胀痛,食少纳呆。次症表现为纳少泛恶,嗳气呃逆,大便稀溏,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根据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进行复制及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pargue-Dawley 雄性乳鼠45 只,7日龄,带母鼠,每只母鼠带5 只乳鼠,为其提供母乳。母鼠与所带乳鼠为一笼,饲养于清洁级动物房,12 小时节律,室温22℃,湿度:60% ~70%。母鼠以全价颗粒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实验动物均由斯贝福(北京)实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YXK(京)2012-0001]。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1.2.1 自制改良多平台箱 改良多平台箱(110 cm×60 cm×40 cm)中固定15 个平台(直径6.5 cm,高8.0 cm),在平台周边注满水,水温22℃,水面低于平台表面1.0 cm。大鼠放置在箱内平台上,可以在平台间活动,可自由饮食饮水,但无法正常休息,进而诱发大鼠疲劳。

1.2.2 实验试剂 碘乙酰胺,由西奥格玛公司提供;蔗糖,由拜尔迪公司提供。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复制

模型复制参考功能性消化不良碘乙酰胺造模法[6]及改良多平台造模法[7]。

实验步骤:(1)适应性饲养3 天,12 小时昼夜节律,室温22℃,常规饲料喂养母鼠,并由母鼠提供母乳给乳鼠。(2)乳鼠10日龄,将乳鼠按笼随机分成2组,蔗糖组(15 只),碘乙酰胺干预组(30 只)。蔗糖组每天以2%蔗糖溶液对乳鼠进行灌胃,0.2 mL/只,连续6 天。碘乙酰胺干预组每天以0.1%碘乙酰胺蔗糖溶液对乳鼠灌胃,蔗糖溶液浓度为2%,0.2 mL/只,连续6 天。之后正常饲养,饲养条件较之前不变。(3)饲养大鼠至3 周龄,断奶,剔除母鼠。并将大鼠分笼,每笼5 只,改用常规饲料饲养。(4)大鼠饲养至6 周龄,再次将实验大鼠分组。正常组(15 只):为之前以蔗糖溶液灌胃的大鼠;将碘乙酰胺干预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2 组,模型1 组(15 只),模型2组(15 只)。正常组与模型1 组正常饲养,模型2 组每天放入注水的平台箱内(18∶00 ~8∶00)进行疲劳诱发,连续14 天。箱内水每天更换,水温维持22℃。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

1.4.1 大鼠一般状态观察 每天对实验大鼠整体状态进行肉眼观察,观察大鼠皮毛色泽,耳廓颜色,精神状态及活动度,同时记录大鼠体重变化。

1.4.2 实验大鼠病理学检查 碘乙酰胺干预结束及小平台站立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2 只大鼠,观察大鼠胃病理学改变。

1.4.3 大鼠饮食情况统计 数据收集期间,每组随机抽取10 只大鼠单笼饲养,记录大鼠一天食物及饮水的消耗量。

1.4.4 糖水偏好试验 大鼠模型复制结束后,对实验大鼠进行糖水偏好试验[8-10]。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试验。试验前,对大鼠进行糖水适应性训练。训练期间,大鼠单笼饲养,笼上同时放置两个水瓶,一瓶为1%的蔗糖溶液,另一瓶为正常饮用水。每隔12 小时,两个水瓶左右互换。训练连续进行48 小时。训练结束后,仅供应饮用水6 小时,随后禁食水18 小时,此后进入试验阶段。试验期间,保持大鼠单笼饲养,每笼上再次放置1%的蔗糖溶液及正常饮用水,持续3 小时。记录糖水及饮用水试验前后重量差值。计算糖水偏好百分比。糖水偏好百分比(SP)=糖水消耗量(g)÷[糖水消耗量(g)+饮用水消耗量(g)]。统计SP>75%大鼠在本组中所占百分比,各组比较运用卡方检验。

1.4.5 胃肠敏感性试验 模型复制结束后,大鼠进行胃肠敏感性试验[6,11]。大鼠模型复制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3 只大鼠,进行胃肠敏感性试验。试验前,大鼠禁食18 小时。1%戊巴比妥钠麻醉实验大鼠,按大鼠体重0.4 mL/100g 腹腔注射。切开大鼠腹部,曝露胃。在大鼠胃部作一切口,将气囊植入胃底部。气囊一端闭合,另一端接一PE 管。缝合胃切口,PE 管留在胃外,埋入皮下。缝合腹部切口。术后,大鼠单笼饲养,恢复一周。一周后,将PE 管从大鼠皮下取出,接压力计。将电极植入大鼠斜方肌肌群。用压力计向大鼠胃内气囊充气,气囊扩张分别至10 mmHg、20 mmHg、30 mmHg、40 mmHg、50 mmHg这5 个数值,每次扩张持续20 秒,间隔2分钟,同时检测在此胃内压下的斜方肌肌电变化。统计大鼠肌电变化率。

1.5 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多组数据,每组均成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P <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为极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实验结果

2.1 大鼠一般状态

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皮毛不泽,耳廓颜色较淡,懒惰嗜卧,活动度低。其中模型2 组较模型1 组更为明显。

2.2 大鼠体重变化

大鼠6 周龄时,即碘乙酰胺干预32 天后,将碘乙酰胺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组,对模型2 组进行小平台干预,并记录大鼠体重变化。小平台干预期间,正常组与模型1 组大鼠体重比较无显著差异(P>0.1),小平台干预后第7 天,模型2 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模型1 组(P <0.01),此差异一直持续至小平台干预结束。见表1。

表1 小平台干预后大鼠体重变化(±s,g,n=15)

表1 小平台干预后大鼠体重变化(±s,g,n=15)

注:与正常组比较,aP <0.01;与模型1 组比较,bP <0.01

时间 正常组 模型1 组 模型2组209.8 ±6.67 201.2 ±4.21 206.6 ±5.45第7 天 242.3 ±8.13 239.4 ±4.50 206.4 ±6.34ab第14 天 288.1 ±9.79 303.5 ±4.77 219.4 ±8.96第0 天ab

2.3 大鼠胃病理切片

如图所示,碘乙酰胺干预后,幼年大鼠胃组织与蔗糖组比较除黏膜表面略有疏松外,无明显变化,未见深层损伤及炎性浸润,如图1。大鼠成年后,模型1 组与正常组比较,组织也无明显差异。小平台干预组(模型2 组)胃未见损伤及炎性浸润,胃组织与正常组,模型1 组比较也无明显差异。各组均未见胃损伤(如图2)。

图1 碘乙酰胺干预后大鼠胃病理

2.4 大鼠进食量及饮水量统计

小平台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进食量及饮水量。模型1 组及模型2 组大鼠进食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 <0.05),与正常组及模型1 组比较,模型2组进食量减少更为显著(P <0.01)。各组大鼠饮水量情况与进食情况相似,两模型组饮水量均低于正常组(P <0.05),且模型2 组较正常组,模型1 组减少更为显著(P <0.01)。如表2。

表2 各组大鼠饮食情况统计(±s,n=10)

表2 各组大鼠饮食情况统计(±s,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aP <0.05;与正常组比较,bP <0.01;与模型1 组比较,cP <0.01

组别 进食量(g) 饮水量(g)21.5 ±0.58 39.2 ±2.3模型1 组 19.5 ±0.43a 30.0 ±1.52a模型2 组 15.4 ±0.79bc 27.3 ±3.34正常组bc

2.5 糖水偏好试验

每组随机抽取10 只,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1)。但各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75%大鼠只数占各组总数百分比有明显差异,模型1 组与模型2 组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 <0.01)。如表3。

表3 各组大鼠糖水偏好试验(±s,n=10)

表3 各组大鼠糖水偏好试验(±s,n=10)

注:与正常组比较,aP <0.01

组别 糖水消耗量(g) SP>75%(只) 百分比(%)22.5 ±3.52 8 80模型1 组 15.9 ±1.57 1 10a模型2 组 17.0 ±5.42 2 20正常组a

2.6 胃肠敏感性试验

向大鼠胃部植入的气囊充气,检测不同胃内压下,大鼠颈部肌电变化率。在胃内压10 mmHg,三组肌电变化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至20 mmHg时,两模型组肌电变化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 <0.01),但两模型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1)。30 mmHg 时,三组比较与20 mmHg 一致;40 mmHg时,模型1 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模型2 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模型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1)。50 mmHg 时,两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两模型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模型组大鼠肌电变化率在30 mmHg 达到峰值,之后变化率开始减小。正常组大鼠肌电变化率在40 mmHg时达到峰值,之后变化率开始减小。如表4及图3。

表4 不同胃内压下大鼠颈部肌电变化率(±s)

表4 不同胃内压下大鼠颈部肌电变化率(±s)

注:与正常组比较,aP <0.01;与正常组比较,bP <0.05

扩张压力 正常组 模型1 组 模型2组70 20mmHg 179.30 ±22.46 282.49 ±17.22a 288.83 ±34.53a 30mmHg 254.93 ±30.05 420.12 ±29.15a 412.55 ±61.85a 40mmHg 315.41 ±20.17 412.35 ±33.53a 378.80 ±23.87b 50mmHg 265.80 ±34.06 333.88 ±39.09b 345.23 ±14.36 10mmHg 103.15 ±4.69 114.94 ±13.53 114.56 ±14.b

图3 肌电变化率及示意图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西医病名,诊断要点包括:(1)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至少出现1 项或多项;(2)慢性起病,病症持续至少6个月;(3)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包括两个亚型。其中以中等程度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称为上腹痛综合征,以餐后上腹部饱胀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有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患者的胃顺应性降低较健康人明显,而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在胃敏感性增高方面更为显著[12]。

中医内科学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入“痞满”的范畴。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学证候分布发现,各中医证型共有症状为腹胀[13]。而根据西医学的疾病诊断,单纯的上腹痛综合征并不包括腹胀这一症状。因此,中医学认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应属于西医餐后不适综合征的范畴,伴或不伴有上腹痛综合征。根据中医功能性消化不良(痞满)脾胃虚弱证的辨证标准[3-5],其主症为脘腹痞满或胀痛,食少纳呆,次症为恶心,嗳气,呃逆,疲乏无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弦。

因此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评价标准,首先应符合罗马Ⅲ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其次应符合中医脾胃虚弱证中的上腹胀,食少,食欲减退三大主症。根据这些标准,实验选择了国际上使用的碘乙酰胺造模法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6],对幼年大鼠胃进行刺激,从而降低成年大鼠胃功能。同时,根据中医“脾主肌肉”,“劳倦伤脾”理论,复合小平台站立因素,诱发大鼠疲劳,进而加重脾虚。

围绕中西医诊断标准,实验对模型进行评价。本次研究造模周期为46 天,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起病的标准。而对胃组织染色发现,模型组未出现炎性浸润及深层损伤,排除胃炎及胃溃疡等引起该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从饮食情况来看,模型组较正常组饮食显著减少,其中以模型2 组减少更为明显,这一结果符合中医脾虚证中的“食少”一症。糖水偏好试验反映大鼠对喜爱食物的兴趣程度。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75%,在本组中所占百分比较正常组明显降低,结合进食量减退,可以反应大鼠食欲下降情况。这一症状也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纳呆这一主症。上腹胀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最重要的主症,研究发现,上腹胀可能与胃对机械扩张敏感性增高有关[12]。临床中也用球囊试验检测胃功能。本次研究中,借用球囊试验检测大鼠胃敏感性,研究发现在同等胃内压的条件下,两模型组大鼠均对胃内扩张的感受更为敏感,反映了大鼠胃敏感性增高。另外,两模型组大鼠出现感觉至不能耐受的胃内压变化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模型组胃顺应性降低,其中以施加小平台因素的模型2 组较为明显。球囊试验反映了大鼠腹胀及早饱方面的程度,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可出现腹胀,早饱样症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主症。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中西医诊断标准来看,两模型组均符合疾病脾虚证的诊断标准,但两组在一些指标上还有差异。首先,施加小平台因素的模型2 组大鼠体重显著低于正常组及模型1 组;其次,模型2 组大鼠饮食减少较模型1 组更为显著。另外,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次症来看,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皮毛不泽,耳廓颜色较淡,懒惰嗜卧,活动度低。其中模型2 组较模型1 组更为明显。这些符合脾虚证疲乏无力,面色少华的特点,而模型2 组这些特点更为明显。

综上,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主症来看,碘乙酰胺干预的模型1 组与复合小平台劳倦因素的模型2 组,均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从次症来看,模型1 组与模型2 组分属于脾虚证的不同亚型。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到:“脾胃均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本研究中,模型1 组符合“少食而肥”的脾虚证,而模型2 组符合“不能食而瘦”的脾虚证,而施加劳倦因素的模型2 组脾虚证表征更为明显。这一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的深入研究提供动物模型支持。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 (12):761-765.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4]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06:381-383.

[5]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533-537.

[6]Liu LS,Winston JH,Shenoy MM,et al.,A rat model of chronic gastric sensorimotor dysfunction resulting from transient neonatal gastric irritation[J].Gastroenterology,2008,134,(7):2070-2079.

[7]Suchecki D,Tu fk S.Social stability attenuates the stress in the modified multiple platform method for paradoxical sleep deprivation in the rat[J].Physiol Behav,2000,68(3):309-316.

[8]Towell A,Muscat R,Willner P.Effects of pimozide on sucrose consumption and preference[J].Psychopharmacology (Berl),1987,92(2):262-264.

[9]Strekalova T,Spanagel R,Bartsch D,et al.Stress-induced anhedonia in mice is associated with deficits in forced swimming and exploration[J].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4,29(11):2007-2017.

[10]Wang X,Zhao T,Qiu Y,et al.Metabonomic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cute and chronic stress in rat models[J].J Proteome Res,2009,8(5):2511-2518.

[11]Liu LS,Shenoy M,Pasricha PJ.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the GABAB receptor agonist,baclofen,in a rodent model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1,23(4):356-361.

[12]Di Stefano M,Miceli E,Tana P,et al.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gastric sensorimotor activity in functional dyspepsia:postprandial distress vs.epigastric pain syndrome[J].Am J Gastroenterol,2014,109(10):1631-1639.

[13]刘晶,李峰,唐旭东,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及辨证标准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5,(1):56-59.

猜你喜欢
乙酰胺糖水变化率
基于电流变化率的交流滤波器失谐元件在线辨识方法
趣说“糖水不等式”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在广东,有糖水的夏天才算真正的夏天
泽兰多糖水提工艺的优化
百里香精油对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酰胺的去除特性及对斑马鱼的毒性
复合溶剂萃取N,N-二甲基乙酰胺
利用基波相量变化率的快速选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