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西藏产业结构分析

2015-04-27 23:26刘书特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克拉克产业结构

刘书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制约了未来经济发展。以1978—2012年西藏产业结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对西藏产业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了西藏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配第-克拉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6-0010-02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取得了显赫的发展成果,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变化。尽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存在产业构成和劳动力构成错位、第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在“十二五”收官之际,西藏面临“十二五”规划能否够顺利完成的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出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这对于西藏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978年以来西藏三次产业结构发展及其特征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逐步发展,经过“五五”到“十二五”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

1.1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状况

(1)“五五”后期(1978—1980年)。这一时期自治区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全国同步进行改革开放。提倡实行包工到组联产责任制和尊重生产队和社员的生产自主权。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到一半以上。

(2)“六五”时期(1981—1985年)。1980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一系列利农政策,因此在“六五”初期一产比重有所上升,1981年时达到60.58%。1984年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总结了西藏发展经验,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六五”时期可以看到西藏第三产业比重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3)“七五”时期(1986—1990年)。这一时期西藏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63.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77.4%,第二产业增长163.8%,第三产业增长147.1%。第一产业仍然是支柱产业,“六五”时期形成的“一、三、二”产业格局得到巩固。

(4)“八五”时期(1991—1995年)。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这一时期,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在1990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一年时间涨幅达到168.0%,但是由于西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仍然是“一、三、二”。

(5)“九五”时期(1996—2000年)。自治区政府在1992年做出《关于加快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经过“八五”时期的调整,在“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开始发力,呈现出了高增长的态势。在1997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格局由“一、三、二”调整为“三、一、二”。到“九五”时期末,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6.15%

(6)“十五”时期(2001—2005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西藏迎来了经济发展机遇期。2003年第二产业产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产业格局由“三、一、二”调整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在一半以上。

(7)“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对西藏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十一五”期间召开,总结了西藏稳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发展形势和任务。西藏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得到巩固。

(8)“十二五”前期(2011—2012年)。“十二五”前期,中央对西藏财政转移支付和对口援藏力度持续增加,西藏政治经济稳定,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1.2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演变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快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比重约为2:1:1,二产三产比重基本相等。之后几年第二产业发展缓慢,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升高,第一产业比重在震荡中下降。1992年以来西藏决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稳步发展,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越第一产业。此后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长,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比重从“八五”时期开始逐步增高,2003年第二产业超越第一产业,西藏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2西藏产业结构演变及其问题分析

从上述可以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经济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几次重大调整,这里运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和比较分析法,分析西藏产业结构水平和产业结构变换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第一产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则是先降后升,转折点在1987年前后;第三产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之所以呈现这种趋势是由于西藏的特殊环境和客观条件,使得西藏不允许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无法推动经济的强劲增长,因此只能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快速上升时期,第一次是在1983—1987年,这一时期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要逐步发展西藏旅游业,西藏旅游总公司也在这一时期成立;第二次是在1995—2000年,这一时期西藏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是由于自治区政府在1992年做出《关于加快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以及1994年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对口援藏”的重大决策,促成了西藏第三产业的起飞。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82.0%下降到2012年的46.3%,下降了3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从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间仅上升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例增幅明显,从1978年的12.1%增长到2012年的40.3%,增长了28.2个百分点。

结合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了39.2个百分点,尽管其就业结构也下降了35.7个百分点,但是一产从业人员仍占劳动力总人口的46.3%,第一产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不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4.6%,但就业人员只占13.4%。

2.2西藏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结合配第—克拉克定理分析,我们发现西藏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一些问题。

(1)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结构性矛盾。由配第-克拉克定理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上升,在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第二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比重开始上升,最终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导致第二产业未能及时发展。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西藏积极发展旅游业,使得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尽管从2003年开始西藏逐步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在“十一五”末西藏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第三产业主要依靠旅游业,金融和保险业发展不足,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发展不足。

(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矛盾。西藏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三、二、一”,但就业结构却是“一、三、二”,而从理论上讲,就业结构应当与产业结构接近或一致。第一产业中存在过剩劳动力,第二产业存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潜力,其扩大就业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也存在吸收劳动力的潜力。

3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及发展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当针对西藏产业结构当中存在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优化调整西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3.1改进一产科技水平,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动西藏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具有西藏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牧民走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道路,增加农牧民收入。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乡镇企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3.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西藏适度工业化

西藏的特殊环境导致西藏不能像内地其它省份一样发展工业,因此西藏只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及时淘汰落后工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决不引进,选择具有西藏特色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打造自己的工业品牌。工业的发展应当注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3优化三产内部结构,加强生产服务功能

现阶段西藏第三产业主要依靠旅游业支撑,未能像发达国家那样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应当加强其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功能,要建立以旅游业为中心,以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教育为辅的主要产业群。

参考文献

[1]多杰才旦,江村罗布.西藏经济间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2]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3]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曹贝.配第-克拉克定理下的山西省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2):34-37.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克拉克产业结构
享受烹饪的快乐
享受烹饪的快乐
魔法小女巫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龙母”开启征战之路 艾米莉亚·克拉克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