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影响

2015-04-27 21:22孙敏聪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策执行公共政策

孙敏聪

摘要: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垃圾焚烧厂等公共设施时往往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邻避效应常常导致政策搁置,延误政策进度,加大政策成本。政府应该从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采取协商策略,及时化解矛盾,保证政策公平,强化科学决策,借鉴成功经验,及时加强监测等几方面着手,正视邻避效应,确保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公共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

关键词:邻避效应;公共政策;政策制定;政策执行

中圖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6-0164-02

垃圾处理焚烧厂、核能发电厂、火葬殡仪馆等有污染威胁的公共设施建设会给当地的居民生活以及心理等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包括造成社会生态的不和谐;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对居民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在居民的心理也会造成一定隔阂,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嫌弃心理,萌生出“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这一种现象被称为邻避效应。如果这类事件处理不当,将会激发民怨、甚至导致抗议的活动。自从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启动以来,建设地点的选择问题就成为了大众舆论的热点。随着备选点的公布,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当地民众的极大反响,番禺垃圾焚烧厂事件被CCTV报道后,演升为一件公共政策事件,引起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邻避效应究竟对一个地方的公共政策有何影响,如何看待这些影响,本文拟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1邻避效应对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影响

邻避效应表面上反映的是公民对邻避设施的嫌恶,而实质上反映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障碍因素。政策执行的效果取决于政策本身的质量,包括它的合理性、具体性与稳定性。而公共政策执行中受到邻避效应的影响,一般导致政策无法按原计划进行,遭到利益相关者的争议与反对。

1.1政策偏向于损害老实人的利益

邻避效应一般发生在城市内部之中,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没有人希望邻避设施建在自己家门附近,虽然它会为大部分人们带来很多的正外部性,但对设施所在地的居民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有牺牲某个地方的利益,以换取大众方便的特点,往往会导致地方民众的排斥。垃圾处理是每个城市都不可逃避的责任,诸如垃圾场这类服务广大地区的民众,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的垃圾问题,但同时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臭气、蚊蝇、渗滤液污染等等负外部性。这些负外部性问题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甚至会对居民的健康与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以至于民众都希望不要设施建设在自己的住所附近。更有已建好的邻避设施带来的不良影响,导致民众产生不良的刻板印象,凡邻避设施的建设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比如由广州市政府全资投入的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当地的“环保样本工程”,然而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所以李坑的村民从来没有停止投诉垃圾焚烧发电厂对村民生活环境、空气的污染造成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邻避效应,政府为了将既定的政策执行下去,坚持邻避设施所发挥的正外部性,同时又要应付当地人们的强烈反对,往往权衡利益后,容易作出让步。既然在东边无法实施方案,那就把方案移植到西边,再不行就转到南边或者北边,反正方案是不能放弃的,所以只能选择成本最小化处理,将设施移到反对声最少的地方。所以最终很容易演变为哪里的反对声音最小,就会在谁家落地生根。而往往反对声较少的地方一般都是发展相对落后,公民维权意识的不高,最终只是亏了老实人,让老实人承担邻避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1.2导致政策搁置或无法执行

出发点再好的政策,没有大众的支持,都难以实现其真正的效果。因此政策执行在整个政策实施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旦离开了执行,就成了空中楼阁;离开了贯彻执行,也就失去了意义。政策实施的结果总会造成一些人受益,而另一些人受损。而公共政策遭到邻避效应的影响,即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呼声,居民为了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当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不公平对待的时候,会通过一定的渠道、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抗争,“只要不建在我的后院就行”、“凭什么由我们来承担应该整个社会承担的后果”等等激烈的情绪笼罩着选址点的周围。此时普通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反抗邻避设施的建设。这些表面看似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们发出的狭隘观点,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当地人的角度上考虑,就不能仅仅用自私二字可以涵盖他们的行为了。

在落实政府政策、建设邻避设施过程中,周边的居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受害意识,从而产生反抗运动,导致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不断恶化。所以这种情况下,多数政府是不敢贸然继续坚定执行原定的方案,不能与公众的意愿公然违背,否则将会演变成更激烈的反抗运动,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导致政府多数选择搁置原定的方案,以平缓大众的激烈反抗情绪,从而致使所定的方案无法实施。比如广州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启动后,发出通告决定在番禹区大石街建立一座焚烧发电厂。这个决定遭到附近楼盘居民集体的强烈反对,迫于压力舆论之下,最后决定停建。

1.3延误政策进度,加大政策成本

公共政策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进行科学的决策,只有这样,公共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可以得到大众的支持,从而顺利完成政策的实施。而公共政策在制定与执行中,遭到邻避效应的阻碍,说明政策没有真正得到大众的支持,也就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延误工程的进行,甚至会使政策被推翻,从而政策前期的准备工作与政府所花费的精力白白浪费,进而再重新制定新的方案,加大政策的成本。比如番禺垃圾焚烧厂在公布启动项目前,政府已经派专家对选址点进行一定的调查与研究,花费了一定的资金与人力。而在公布决定后却遭到大众的反对,不得不重新遵循民意,重新进行选址论证,再次进行环境评估,再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大大加重了垃圾焚烧厂建设的决策成本。

2正视邻避效应,促进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第一,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尊重民意。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所以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难免会遇到邻避效应。因此,在建设邻避设施之前,必须保证公共政策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的参与度,让更多人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政策的制定,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从而保证政策的科学性。比如,面对番禺垃圾焚烧厂的建设,政府先斩后奏的做法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对。后来政府认真听取民意,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与广大市民一起讨论研究建设选址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最后共同达成一致认识。

第二,采取协商策略,及时化解矛盾。邻避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或者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某个问题,它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同时也会造成消极的影響,无可厚非会遭到一部分人的否定。当公共政策引起邻避效应时,政策的执行者与公众产生矛盾,这个时候各个利益群体都可以公开言说,发表意见与想法,从而使问题透明化。在面对公众的意见,面对他们的合法维权时,政府应该及时消除公众的疑虑,用充分的论证、以科学的数据说服公众。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民意,积极主动地吸取合理的建议,以便改进方案,赢得公众支持。

第三,保证政策公平,强化科学决策。公共政策制定的根本原则一定是站在大众利益之上,不能掺杂其他的利益集团纷争。所以当邻避设施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时,政府应该根据民意改进方案,同时也应该根据科学的数据以理服人,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如果根据专家的调查与研究结果,某个选址的大部分条件都符合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政策最优化,这时政府应该尊重科学依据,在民众的不理解或者反对呼声中,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宣传,耐心对民众进行解说,同时尽可能让当地居民的损失最小化,加大技术的投入,辅助以相适当的补偿减轻他们的心理排斥感。不能一味采取哪里反对声小,就把政策移植到哪里的不公平做法,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借用制度的权威把最优方案执行到底。

第四,借鉴成功经验,及时加强监测。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每个国家甚至很多城市都需要建设,所以根据其他地方或者外国的处理经验,再结合自身的条件,借鉴参考,从而找到适合本地的措施,这不失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在日本,就有把垃圾焚烧厂建立在市中心的环境事业局的附近,以便及时对环境进行监测。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可以通过邻避设施的建设,为该地带来福利,把原来人人嫌弃的邻避设施,转化为一项可以盈利的产业,造福当地居民,更可谓一举多得,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乔艳洁,曹婷,唐华.从公共政策角度探析邻避效应[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

[2]徐晴晴.城市发展中的邻避困境及解决之道[D].济南:山东大学,2013,(4).

[3]张向和.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5).

[4]刘雪明,廖东岚.论平衡计分卡在公共政策执行力评价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5]羽戈.为邻避效应正名[J].中国经营报,2014,(5).

[6]叶大凤.论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猜你喜欢
政策执行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偏好理解行为选择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中国目前开展公共政策绩效审计工作的几个难点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
浅谈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