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求和:山不过来,我过去

2015-04-28 05:58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余建国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裂项错位教研组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余建国

数列求和:山不过来,我过去

☉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余建国

“山不过来,我过去”是《古兰经》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寓意: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移山之术,唯一可以将山移过来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移山”一样的教学难点,但囿于多年教学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多数老师总是沿着固有模式一届又一届地教学下去,难点仍然是难点,收效甚微.与其一厢情愿地继续“唤山”,不如主动“走过去”.关于数列求和方法中的错位相减法,我校数学教研组就此开展了“我过去”式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给笔者留下了很多需要反思的东西,在此与读者一起分享.

一、效果不好已成心结

错位相减法是对一类特殊数列的求和方法,即如果数列{an}满足:an=bn·cn,其中{bn}与{cn}一个是等差数列,另一个是等比数列,那么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就可以用错位相减法.例如,课本(苏教版必修5)上就有习题:求和:Sn=1+2x+3x2+…+nxn-1.每年的高考题中,此法常派上用场,也正因为如此,无论在新课教学,还是在高考复习中,学生和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个方法.

平心而论,发现这个方法很困难,但学会这个方法很容易:列和式,记为①→乘以q,记为②并错位写→两式相减,即①-②→化简,解题步骤清晰,一成不变,几乎就是一个解题“程序”了.然而,多年的教学经历表明,学生解此类题的正确率并不高,我们以数和为例,困难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己“偷工减料”,和式中的项写得太少,两式相减后根本就观察不出规律;二是两式相减后,常把②式中的最后一项三是减后求和时,第一项能否带上一起求和,直接影响到求和的项数是n-1还是n;四是最困难的一点,求和后的化简.

笔者在一所中等偏下层次生源的学校任教,学生对于错位相减法好学却用不好的现象届届发生,苦无良策,“把方法教会了,能不能算对是你自己的事,”有时也就这样安慰自己.

二、年轻教师请缨尝试

果不其然,年轻的程老师第一轮高中教学也感受到同样的教学困惑,因为教的是平行班,这种感受更强烈.高三复习又到了错位相减——数列求和,程老师向教研组长毛遂自荐,“我来上一节研究课,试试这类数列不用错位相减,而用裂项求和,看看效果如何?”在集体备课期间,程老师在自己的班级教学“数列求和(高三复习课)”,全组老师听课、观摩.

五分钟后,所有学生做好了前两题,大部分学生做到了第(3)题.通过提问反馈,学生对所用方法、适用类型非常清楚,如第(1)题用裂项相消法,第(2)题用分组求和法,第(3)题用错位相减法,这也是高考所要求掌握的三种方法.但不出意料,第(3)题的答案五花八门,仅用n=1就可以否定几乎所有已得到的答案.

师:第(3)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看讲义上的问题1.

第二环节:引入裂项

问题1:在数列{an}中,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学生一看到减号,立即尝试累加相消.

师:怎么样?这个题好做吧.

众生低头称是.忽然有学生惊呼:“这就是刚才错位相减的那道题.”

师: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通过问题1的求解,你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反馈两点:第一,这个方法对所有能用错位相减求和的数列都适用吗?第二,如果是,这类数列怎么裂项呢?

第三环节:模仿裂项

师:老师也不知道是否通用(显然,老师是在“卖关子”),要不我们再来一题如何?

问题2:在数列{an}中,若an=n·2n-1,你能否将它分裂成一个新数列的相邻两项差的形式?如果能,你就顺便求一下数列{an}的前n项和Sn.

学生跃跃欲试.五分钟后,有学生示意做好了.程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了学生的解题.

生:因为an=n·2n-1=(n-1)·2n-(n-2)·2n-1,所以Sn=a1+ a2+a3+…+an=[0·21-(-1)·20)]+(1·22-0·21)+(2·23-1·22)+…+[(n-1)·2n-(n-2)·2n-1]=(n-1)·2n-(-1)·20=(n-1)· 2n+1.

师:同学们可以先用n=1初步验证他的结果的准确性(得到肯定),那么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么裂项的呢?

生:模仿前面一题.应该有2n,2n-1这样的项,前面再凑凑系数,因为一定是“两个一次式相减”.

师:你能说得再详细点吗?我还没听明白(真能“装”).

生:因为两项相减嘛,前一项的“系数”比后一项的“系数”多个倍数2,但差的结果是等差数列通项,即一次多项式,所以,前后两个“系数”都是一次式,凑凑就出来了.

师:这下老师听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设an=n·2n-1=

(an+b)·2n-[a(n-1)+b]·2n-1=2n-1[2(an+b)-a(n-1)-b]=(an+a+b)·2n-1,由“对应项系数相等”,

全班响起来了热烈的掌声.

第四环节:形成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方法对所有能用错位相减求和的数列都适用;而如何裂项也有其内在规律.只要多加练习,必能悟出方法.先对数列

师:这个方法同学们学得很快,我们用高考真题练练手.

例1(2014全国卷文科第17题)已知{an}是递增的等差数列,a2,a4是方程x2-5x+6=0的根.

(1)求{an}的通项公式;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老师课堂上做了统计,五分钟之内做对的有7人;又过了3分钟,做对的增加到22人,已达到60%的正确率,这对一个平行班(该班几乎没有所谓的“指标”)来说相当可观了.后面学生越做越顺.

三、评评议议道理更明

课后,教研组长陈老师召集全组老师一起来评评议议这节课.

程老师自己先发言: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种方法,[1]原文作者也认为错位相减法虽然容易学会,但计算比较繁,正确率不高,所以自己就尝试向学生介绍这种求和方法,毕竟学生有“裂项相消”的方法基础,只要教会他们这类数列裂项的方法,就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提高正确率.自己觉得,这节课学生还是能消化吸收的,预计作业的正确率会提高.

资深教师雷老师:不学习要落后啊!我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不仅是个好方法,经过程老师的精心设计,这节课更是“润物细无声”.他首先让学生尝到甜头——顺利地解决问题1,当学生发现它就是前面绝大部分同学做错的基础训练第(3)题时,立即来了兴致:什么方法如此神奇?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探究的需求.其次,他并没有和盘托出这个方法的一切奥妙,而是“装一装”——“我也不知道是否通用”,“你说得再详细点,我还没听明白”等,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教学的节奏慢下来,学生悟一悟,老师听一听,从而让学生想明白、说明白、做明白.最后,也是他最令我称道的是对这节课的要求把握得很好.这个方法肯定能总结成一个公式,但对于一个平行班,能学会这个方法就行,不需要记住这个公式.

青年骨干姚老师:我见过这个方法,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探究:如果数列{an}满足:an=bn·cn,其中{bn}是n的二次多项式,{cn}是等比数列,那么求数列{an}的前n项和Sn,就可以用裂项法.举个例子,如an=n2·2n,设bn=(an2+bn+ c)·2n,由an=bn-bn-1,得n2·2n=(an2+bn+c)·2n-[a(n-1)2+b(n-1)

不过,对于高考来说,bn是n的二次多项式的情形肯定用不上了.与错位相减法比较,错位相减法难在后面的化简,这里的裂项法难在前面的裂项,方法各有千秋,但对“系数”是一次式的情形,裂项法占优.

笔者的发言:程老师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变革的勇气可嘉,在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任何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效益的教学方法都值得尝试.个人认为,学生习得的任何数学方法都与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相关,错位相减法怎么出来的?那还是高一必修课学习等比数列时推导其前n项和Sn公式的“副产品”,如果不讲错位相减而直接训练这样的“裂项相消”,好像也说不通、理不顺.用错位相减法求和为什么正确率不高,关键还是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不强,当遇到前面那个“等差数列系数”复杂点,或者后面那个“等比数列公比”是略微复杂点时,错误率就上去了.

……

教研组长陈老师:我建议,下届教高一时,用两个同层次班级做个对比,用数据说话.

虽然文1喊出“让错位相减法‘退出’数列求和的舞台”,不免有“博眼球”之嫌,但是程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再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非常准确地把握住教学要求,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益,值得全组老师借鉴.在高三数学复习乃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求解能力,一直是所有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不少老师都在原地“唤山”,山是唤不来的,而年青的程老师自己走了过去,他所做的尝试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首先,要有不断研究、终身学习的观念,死抱着错位相减法一成不变,学生算不对就怨天尤人是不负责任的.其次,在碰到教学中的“死结”时要勇于变革、尝试,退一步海阔天空,重新去研究课本.仔细研读,笔者发现,其实这不正是“裂项相消”吗?所以说,错位相减与这种裂项相消本质是一样的.再次,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首先,知识和能力,如果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的,就比别人强加的要掌握得更好,也更具有实用性.第二,发现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所以通过再创造进行学习是有促动力的.第三,它促进了将数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来体验的观念的形成.”[2]将错位相减改造为裂项相消,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必须精心设计,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习得的方法才牢靠.

1.陈世明.让错位相减法“退出”数列求和的舞台[J].中学数学研究(上),2014(7).

2.[荷]弗赖登塔尔,箸.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M].刘意竹,杨刚,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俞登超.关于数列{nxn}(x≠0,x≠1)的前n项求和方法的再思考[J].中学数学(上),2010(3).F

猜你喜欢
裂项错位教研组
裂项放缩与放缩裂项破解数列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数列求和的利器——裂项相消
有趣的错位摄影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在数列裂项相消求和中体验数学“美”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错位教育”要不得
对教研组长的选拔与培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