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莫斯科文化交流探析

2015-04-29 20:44江秋丽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莫斯科北京文化

江秋丽

摘要: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俄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和富有成效的文化交流。作为两国首都的北京市与莫斯科市之间也加强了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市人民的友谊,但在交流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官方色彩太浓、政治目的性太强、深入民间的力度不够,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不够等。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

关键词:北京;莫斯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5;G1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3-0059-03

许嘉璐曾说过:“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财富只是它兴旺与强大的基本条件,而文化则是它持久攀登的绝对条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就像地球引力一样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我们之所以觉察不到,是因为我们生来就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之中。经文化建构而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它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就像空气一样自然。文化是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软实力的来源,作为实力构成要素,文化决定国民性和国家凝聚力;作为对外政策手段,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手段。文化建构了国家身份,国家身份决定了国家利益,所以文化决定了国家对其利益的具体内容的认知和实现这些利益的方式。

文化交流以加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为目的,被认为是不同国家、民族、地区间宣传本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际社会相互联系日益增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和沟通思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深化政治、经贸和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

一、北京与莫斯科文化交流现状

北京与莫斯科于1995年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目前,两市友好城市关系已进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北京市人大与莫斯科市杜马于2000年签订了友好交流协议书,内容涉及双方共同促进两城市间多领域合作与联系及人员的交流互访等,对两市扩大交往、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北京与莫斯科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文化交流。

1999年,莫斯科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大型文艺活动。2001年,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做客莫斯科,而北京的小朋友也可以见到从俄罗斯来的北极熊。2001年6月,规模盛大的北京“文化周”在莫斯科则掀起了一股中国热。2003年11月15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与莫斯科市内务总局签订友好交流议定书五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警察博物馆隆重举行。自1991年起,双方就展开了友好交流,并于1998年11月8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公安局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市内务总局友好交流议定书》。迄今为止,双方已经实现了27次成功的互访活动。

作为“俄罗斯年”的重要内容之一,莫斯科市于2006年6月在北京举办“莫斯科周”,这是两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来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经贸交流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文艺演出、今日莫斯科——科技和建筑展、企业合作洽谈会、莫斯科市档案局与北京市档案局合作出版书籍的发行仪式等活动。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率领政府团35人、展览团122人、文艺演出团83人、记者团9人共249人来京参加“莫斯科周”活动。两市领导共同签署了《北京市与莫斯科市2006-2007年合作计划》。这些活动使北京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俄罗斯灿烂的民族文化,了解今天的俄罗斯在科技、建筑、医学等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这些活动也为两市经贸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2007年6月,北京市在莫斯科举办了“北京周”,两市在此框架下进行了经贸和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中俄互办“国家年”以及“莫斯科周”和“北京周”的举办,对于巩固和加强两国及两市人民的传统友谊,促进双方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作为姐妹城市的北京与莫斯科的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市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双方在经贸、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友好交往。

2008年11月27日至12月11日,《从莫斯科到北京——第29届奥运摄影展》在莫斯科全俄实用与民间艺术博物馆举行。本次摄影展分为“红场圆梦”、“友谊发展”、“奥运中国”、“盛世北京”四个部分,共展出图片二百余张。作为2008年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该展不仅再现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的盛世景象,还进一步加深了俄罗斯民众对北京奥运、对中国人民的认识和了解。

2011年6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友好城市青年体育交流大会。来自首尔市、莫斯科市的八十多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交流大会,交流项目涉及女子乒乓球、女子体操和男子排球等。本次交流大会为首尔、莫斯科和北京三个友好城市间的体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宝贵机会,为参赛运动员提供了一个发挥技战术水平、显现精神风貌及展现历史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2011年8月15-21日,莫斯科艺术剧院带着三部扛鼎之作与院史回顾展在北京人艺进行首次访华演出。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交流,在紧张的日程中还举办了两国艺术家交流座谈会。他们主要针对中俄两国戏剧现状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

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框架下的全程9600公里的“2012北京-莫斯科汽车之旅”于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启程,跨中国4个地区和俄罗斯18个地区。此次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加了游客量。2013年9月,应莫斯科市政府邀请,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周志军率巧娘手工艺代表团一行8人代表北京参加了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九届莫斯科国际手工艺艺术节,还与莫斯科市对外经济与国际关系局、中俄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进行了洽谈,并就2014年互派代表团参加莫斯科国际手工艺艺术节、中国(北京)国际妇女儿童产业博览会、组织文化艺术展览等项目达成共识。本次活动促进了北京和莫斯科的手工艺技艺的国际交流,扩大了两个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密切了北京与莫斯科的友城关系。

由此可见,北京和莫斯科凭借各自的文化名城优势,进行了多领域的文化交流。这不仅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各自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随着北京和莫斯科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两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一定会在不断深化的合作中把友谊的酒越酿越浓,正如歌曲《莫斯科一北京》所唱的:“友谊永存在我们心中!”

二、北京与莫斯科文化交流的局限性

文化交流需要物质基础。文化交流是“软实力”,就是“花钱多、见效慢”的合作,是“钱多、多合作,钱少、少合作”的合作。因此,文化领域交流通常情况下成为政治、经济合作的装饰品,可有可无,得不到双方的重视。

北京市与莫斯科市在中俄两国政府倡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两市的文化交流官方色彩太浓、政治目的性太强、深入民间的力度不够、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不够。例如,2006年,俄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巴尔达切夫认为,俄罗斯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

2009年2月20日,《环球时报》报道:尽管中俄两国官方的关系保持着密切往来,但两国民众对彼此却缺乏了解,俄罗斯民间滋生出对中国的敌视情绪,俄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不多,偏见不少。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下子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世界二流国家,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内政治、经济局势混乱。俄罗斯疲于应付国内的政治改革和经济转轨。中国人对俄罗斯的了解还停留在俄罗斯人民生活贫困,买东西一定要排长队等层面。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后,逐渐恢复了其大国风范。由于在人文领域存在一定偏见,中国很多人一直盯着欧美大国,在传媒和影视中充斥着西方的报道。中国电影院中放映的都是欧美大片,书店中最畅销的都是欧美的著作,电视中最受欢迎的是欧美剧,年轻人最喜欢听的音乐是欧美音乐,最想去留学的国家首先是欧美国家。因此,中国大众文化中几乎没有俄罗斯的影子,中国人民也缺乏认识俄罗斯的兴趣和意愿,中国媒体也几乎没有宣传俄罗斯的动力,中国人民对于俄罗斯的认识还是停留在20世纪50-60年代。例如,2008年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和中国社会调查所共同发布了《“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调查报告》。该报告是在2008年4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0个大城市的1500名公众进行调查后分析获得的。报告显示,58.4%的被访者表示对俄罗斯“不了解”,这说明超过半数的中国人不了解俄罗斯。同时,由于俄罗斯产品在中国市场较少,近七成被访者没有买过俄罗斯产品。这反映出中俄两国民间贸易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公众期望俄罗斯加大对华民间贸易。81.4%的被访者“希望对俄罗斯有更多的了解”,55.7%的被访者“听说过中国‘俄罗斯年和俄罗斯‘中国年”,而在表示了解这些的被访者中41.5%的人认为“中国‘俄罗斯年加强了对俄罗斯的认识”。这说明中国“俄罗斯年”促进了中国公众对俄罗斯的认识。但两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还不够,还须举办更多这类活动,使两国人民真正增信释疑、互为挚友。

三、对策

北京市与莫斯科市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交流,促进了两市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两市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北京市和莫斯科市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文化氛围

两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普通民众对两市的文化传统了解不够,对政府框架下的合作参与不够。因此,首先要打造双方文化的新形象。扩大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最根本的是要靠各自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人、征服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既包含着中国古人的传统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文明遗产,又注入了当代中国人的新的文化成就和精神风貌,还以巨大的包容性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融通。俄罗斯文化相对而言比较年轻,但是其拥有世界一流的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文学、艺术、雕塑、建筑等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双方都应该扩大对两市优秀文化的宣传,提高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拓展对外文化传播的渠道,要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加强与对方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对两市宣传的力度,向对方人民展示一个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国际大都市形象。

(二)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

北京和莫斯科须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和力量,构建政府交流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市场机制为杠杆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全方位、分层次、多渠道地展示各自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要鼓励和引导人民团体、文艺社团、民间力量与国外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建立广泛联系,开展多种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政府推动与民间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吸引民众的参与,扩大交流的影响力,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北京和莫斯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宣传了彼此积极的正面的形象,提高了竞争力,丰富了多元文化色彩,促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传统友谊,增强了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两国政治、经贸、军事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和莫斯科作为中俄两国首都,努力宣传本国文化,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丰富两市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政治互信,使两国人民了解对方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从而加强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真正做到“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打下了坚实基础。两市在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市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随着两市文化交流渠道的拓宽,对外宣传的扩大,两市文化交流从高层领导的会晤、政府框架下的交流,发展到专家学者的交流、民间团体的交流,乃至普通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此基础上,北京与莫斯科的文化交流必将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责任编辑:王超]

猜你喜欢
莫斯科北京文化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大雪袭击莫斯科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谁远谁近?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