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山区实际 创新职教机制

2015-05-06 08:00曹道静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4期
关键词:恩施市职业专业

曹道静

近几年来,地处鄂西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职业教育机制,成为服务当地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职教明星。

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调研了省内外40余家企业,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在此基础上,打造“适合社会人才需求、适合学生成长”的中职培养模式。两年里,学校新增了24个深度合作企业,新建23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6个订单班,吸引了142万元的企业捐赠,有2200多名毕业生顺利走上实习就业岗位,650名学生通过技能高考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技能高考成绩居全州同类学校之首。随着办学规模和社会培训规模的不断壮大,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先后被确定为湖北省“雨露计划”培训基地,恩施州普通话考试中心、会计培训考试中心、教师资格考试培训中心、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基地,恩施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等。

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学校开展“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各专业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筛选文化课的教学内容,以“易学、实用”为准则精选专业课教学内容;建设核心课程14门,编写校本教材13种,其中3种已正式出版。同时,还创新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等,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利用数字化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深度对接。立足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其特色项目“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立足于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人文环境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全体教师“两个面向”,实施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德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推行民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活动“三个进入”,取得了显著成效。两年来,在人人参与“知民俗、唱民歌、跳民舞”活动基础上,重点培养了恩施山民歌、清江舞演员60名、民俗导游30名、民俗体育运动员20名。建成了“恩施州民俗实景导游软件系统”、民俗文化资源库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陀螺”训练基地。师生教学成果“土家摆手舞”获国家金奖,“陀螺”项目荣获省民运会团体冠军和全国民运会团体亚军;学校成为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后备基地。

着眼能力和就业,创新评价体系。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创新了“五个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即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各专业制定了技能达标检测方案,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持实习自评总结和企业评价表才能领取毕业证。由于学生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对口就业率达到98%,“双证书”获取率在80%以上。

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学校本着“重点培养、合理引进、提高水平、带动全体”的方针,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两年来,开展了以“认同中职生的价值,让每个学生都拥有精彩人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出200余人次到企业和联办院校考察学习,邀请余国良、李晓凡等10余名教育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管理能人到校讲座,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培训方式,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31名、双师型教师29名、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1名、恩施名师7名,聘请了36名行业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课。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恩施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周 俊)

猜你喜欢
恩施市职业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湖北恩施市盛家坝乡小溪村为例
恩施市基层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索——以恩施市屯堡乡为例
恩施市中心医院:真心服务体现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