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治校的三把钥匙

2015-05-06 08:00张华均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5年4期
关键词:治校教职工校园文化

张华均

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人类为了使系统的功率不断提高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校长的工作是管理学校,管理的对象是学校教职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笔者在十几年的校长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育思想和管理特色,总结出了科学治校的三把“钥匙”。

制度规范是治校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学校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原则,彰显法治精神,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从宏观层面来说,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要在师生中广泛宣传、贯彻《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教育政策、制度、规定等,用法律、政策等规范学校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如《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就是推进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学校就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大力实施公平教育,不办所谓“实验班”“层次班”“快慢班”,实行平行编班,对于“学困生”“心困生”“留守学生”“特困生”等弱势学生群体更加关注、关爱,让他们都享受到公平教育的阳光,幸福健康的成长。

从微观层面来说,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柔性的人本管理才有坚实的根基,才不至于无规无矩,沦为无原则的人情管理。

学校规章制度要合法,即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规章制度制订程序要规范,要在校委会的主导下,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规章制度内容应力尽全面,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便于操作,切忌繁琐;规章制度既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又要能被绝大多数教职工所接受和认可;规章制度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朝令夕改,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根据上级政策、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规章制度面前要一视同仁,人人平等。

民主管理是治校的保证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教师队伍是民主意识最强的知识分子群体,学校管理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民主管理。

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副校级干部分管一个部门工作,并蹲点一个年级组;中层干部负责一个处室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一个学科教学工作;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本班学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权责统一,条块结合。

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作用。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领导班子的主要职责是正确决策,要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要有敏锐的政治思维、先进的教育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现代化的管理能力。要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层干部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主要职责是执行。中层干部必须学会学习,成为教育教学骨干,具备组织、协调、督办、考评等策略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执行能力,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实施。

注重对教职工民主精神的培养。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领导与群众、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善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合理合法地表达个人诉求,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凝聚共识和合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管理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学校领导班子的组织、引领、协调和监督。作为校长既要依靠教师,又要领导教师,既要反对主观主义,又要反对无政府主义;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领导工作。

学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评优表模等,都是教职工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校管理的难点,民主管理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法宝。如职称评审工作,申报人数很多,而指标很少。如何化解矛盾,发挥职称评审在学校工作中的正面导向和激励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依靠的就是民主管理。学校成立职评领导小组,由校级干部、中层干部和教职工推荐的教师代表组成;制订《职称评聘方案和评分细则》,由教代会讨论通过;评审程序是:个人申报、个人打分、考核小组审核评分、群众测评、考核小组投票、分数汇总排队公示,无异议后上报。教职工全员参与、四级打分,公正公平,做到方案、程序、结果公开透明。

文化引领是治校的核心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学生如何成才,成为何种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学校里所受教育的质量和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校风、教风、学风,包括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等,而这一切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如何营造环境文化?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地方文化、学校特点、办学愿景,凝聚师生的智慧,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育人目标等。同时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从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安全法制、地方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让师生置身校园时时处处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文化力求简洁适用、格调高雅、特色鲜明;切忌大而空、多而杂,令人眼花缭乱,心浮气躁。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精神意志,它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倡导教职工弘扬六种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严谨治学、追求卓越的争先精神;苦练内功、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团队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读书修身,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校园文化与校长自身的信仰、道德、人格等综合素质密不可分,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治校经验的长期积累。

校长要找准自己作为校园文化引领者的定位,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长要坚守教育理想信念,作教职工的表率,尊重、理解、关爱、包容教师;要以自己的德才学识、人格魅力和出色的工作去赢得人心;要善于博采众长,吸取学校管理的优秀文化,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形成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和胸怀宽广的品质;要善于学习,更新知识,厚积薄发,努力提高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科研能力和治理能力。

制度规范、民主管理、文化引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规范彰显的是法治精神,民主管理体现的是人本思想,文化引领是学校管理的理想境界,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丹江口市大坝中学)

(责任编辑 杨万军)

猜你喜欢
治校教职工校园文化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我的“二八”治校策略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
刘伯承治校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