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处理液化地基的试验研究

2015-05-08 07:28倪修勤朱志铎
现代交通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龄期液化力学

倪修勤,朱志铎

(1.南京市交通建设处,江苏 南京 210008;2.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1 概述

江苏某高速公路路线经过区,地表沉积了10 m左右厚的泛滥沉积物,并存在不连续的废黄河水系。沉积物以粉土、粉细砂为主,并夹有软土,结构松散、强度低,是工程建设的不良地基。由于江苏北部地区受郯城—庐江地震带的影响,地震基本烈度较高,地震作用会加重该类地基的不良影响,给工程建设带来更大的危害。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要求[1-2],对该类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为消除液化地基的液化势,在施工现场进行强夯试验,以确定强夯加固效果[3-6]。

2 试验概况

工程地质勘察显示,在钻孔揭示深度内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和上更新统地层,可液化土主要以全新统(Q4)低液限粉土为主,中部局部夹有软土层,多属中等-严重液化,局部轻微液化。液化土层主要由软塑状低液限粉土及部分塑性指数小于10的低液限粘土和粉细砂透镜体组成,厚度一般10~15 m,多呈软塑-流塑状或松散状态,力学性质差。据勘察资料,试夯区在深度8.5 m范围内地层可分为3层,其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由表1可知,该试夯区的土层由可液化的粉土和粉土质砂组成,同时在粉土中又有淤泥质软土夹层,因此必须对相应土层进行抗液化处理,同时要控制沉降。

强夯试验内容主要有强夯前后的物理力学性质、夯沉量、隆起量、标准贯入试验(SPT)。强夯施工机械为国产W2001型50 t履带强夯机,夯锤重18.04 t,直径2.6 m,底面积5.31 m2,锤高0.85 m。强夯施工夯击能级为2 500 kN·m,夯锤落距13.90 m,主、副夯击能夯点间距为4.5 m,单点夯击击数4击。

3 强夯试验效果检测分析

通过强夯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标贯击数对比,判断各土层的强度增长和可液化土层是否完全消除液化势。对强夯试验区在试夯结束后7 d、35 d进行试夯效果检测。强夯后试验区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见表2。

表1 试验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表(处理前)

表2 试验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表(处理后)

从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看,处理后液化土的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渗透系数减小,而密度、强度变大。但在低液限粘土为主的土层中,土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不如加固前好,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强夯施工对粘土的扰动所致。处理前后各土层标准贯入击数随深度、时间的变化见图1。

图1 强夯前后各土层标贯击数变化

由图1可见:在0~3.5 m的液化土层中,随龄期的增长标贯击数有明显增长:龄期为7 d的标贯击数约为原状土击数的2~3倍,龄期35 d的标贯击数约为原状土击数的3~6倍。浅层土由于在强夯冲击作用下产生较大裂缝,离排水自由边界近,强度增长快。在4.1~4.5 m的软土夹层中,受其本身性质的影响排水条件不良,龄期7 d标贯击数基本无增长,龄期35 d才有较明显增长。同时该夹层下卧的粉土层中标贯击数增长没有上面的粉土层明显,特别是在5.65~5.95 m这个标贯点反映更明显。7.15~7.45 m这个标贯点上,龄期7 d的比龄期35 d的增长要大,这可能是由于土层的局部变化所致,但总体上龄期35 d的比龄期7 d的增长显著。从现场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地基深度7.45 m范围内,强夯处理地基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检验强夯后地基处理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将实测的修正标贯击数N1与理论计算临界标贯击数N0进行对比,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修正标贯击数和临界标贯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Cn为标贯击数的修正系数;N68.5为实测标贯击数;Kn为水平地震系数;σ0为贯入点处土的总上覆压力;σe为贯入点处土的有效覆土压力;Cv为地震剪应力随深度的折减系数;ξ为粘粒含量修正系数。

经过计算,修正标贯击数和临界标贯击数如表3所示。

表3 修正标贯击数和临界标贯击数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处理前,地基的标贯击数小于临界标贯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在强夯处理后35 d的实测修正标贯击数均大于临界标贯击数,处理效果满足规范要求。

4 结论

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强夯处理液化地基的工程实践,对强夯处理液化地基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强夯处理液化地基和软土与液化土交互地基,能消除液化地基的液化势。从处理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标贯试验的对比分析可知,液化地基的液化势消除,达到了地基处理目的。

[1]JTJ004—89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S].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地基处理手册》编委会.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周世良,王江,张明强.强夯加固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6,25(1):65-70.

[5]刘洪涛.强夯法在下卧深层软基处治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14(2):9-12.

[6]王兰民,袁中夏,王峻,等.强夯处理后黄土地基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z2):2840-2847.

猜你喜欢
龄期液化力学
塑钢纤维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研究
玄武岩纤维对混凝土早龄期力学性能的影响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早龄期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