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后娄溪沟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2015-05-08 07:28周海霞吴卓尔
现代交通技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溪沟河床蓄水

李 旭,周海霞,陈 晴,陈 李,吴卓尔

(1.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17;2.中交二公局萌兴工程有限公司,宜昌 湖北 443000)

1 河段自然条件

1.1 地理位置、平面形态

娄溪沟河段上起苏家湾,下至舀鱼背,全长8.5 km,河段平面形态较为平顺,上接倒钩碛急弯,下连九龙滩细沙浅滩,中间有砖灶子、粗柄碛等暗礁伏于河心,右岸有乱掘地、舀鱼背向航槽凸伸(图1),航道条件十分恶劣,是重庆主城河段主要滩险河段之一[1],枯水航深不足而影响通航能力。

1.2 地质条件

娄溪沟河段属川江大比降山区河流,河岸岩石组成较为坚硬,河床变形主要以推移质为主。当江水流经“向斜”地段,由于页岩和砂岩的抗侵蚀能力弱,易受破坏,故江流向两侧扩张,河床逐渐被侵蚀为宽谷。整个河段的河床形态主要呈U形或V形[2-3]。

河段两岸地质构造位于高坪~曹家湾背斜核部及南西翼,研究区未见断层发育。高坪~曹家湾背斜轴向北西西向,东端转为北西向,核部为寒武系中、上统地层,两侧产状对称,产状较平缓[4-7],延伸长度>12 km,核部宽度>2 km。

1.3 河道特性及冲淤规律

三峡大坝蓄水前,库区回水末端位于重庆主城以下,整个娄溪沟河段不受回水影响,呈天然河道特性,河段内洪冲枯淤,年际间冲淤平衡[1]。蓄水175 m后,回水末端位于重庆江津,整个河段处于回水区内,水位抬升,水面比降、流速放缓,流速呈水库特性[8],冲淤规律也发生重大变化。

图1 娄溪沟河段河势图

2 河段二维数模的建立及验证

2.1 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Aquaveo.SMS(地表水系统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建立娄溪沟河段二维数学模型,选用FESWEMS(有限单元法)模块。为保证精度,网格间距设为10 m,全河段共有80 521个节点及39 808个网格(图2)。

图2 娄溪沟河段网格示意图

2.2 模型验证

根据蓄水前后的多次实测资料,验证模型计算精度,部分结果见表1,验证断面位置见图1。从表1可见,大部分水位值数据点计算误差小于0.1 m,流速值数据点误差小于0.1 m/s,可见本文建立的娄溪沟河段二维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该河段水流条件的模拟计算。

表1 数模验证结果

3 蓄水后娄溪沟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3.1 水动力条件变化

为比较蓄水前后娄溪沟河段水动力条件变化,选择该河段最大频率流量Q=3 520 m3/s作为计算流量,蓄水前后的尾水位由相应的流量确定(长江上游水文局实测资料),分别为166.52 m和174.89 m。根据实测资料,建立娄溪沟河段的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见图3。由图3可知,三峡大坝175 m方案蓄水后,娄溪沟河段尾水大幅抬高,水位上升,水面比降放缓,过水面积大幅增加,流速急剧下降,水动力条件变化较大。其中,蓄水后整个过水断面都处于缓流状态[9],流速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流速、水动力条件变化最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主航槽处。

图3 蓄水前后娄溪沟河段流场图

根据收集的实测资料及二维数模计算结果,得到蓄水前后娄溪沟CY38断面的水动力条件变化,见表2。其中,推移质输沙率选用苏家湾上游1 km处落中子水文站实测资料,水流功率参照文献[1]进行计算。

由表2可知,蓄水后,娄溪沟河段各水力因子发生大幅变化,并综合影响导致水流功率急剧下降,水流挟沙能力减小,同时,上游来沙量也大幅下降,相当于减少了上游来沙补给,由于水流功率的减小幅度大于上游来沙量的减小幅度,因此断面将呈淤积趋势。

表2 蓄水前后娄溪沟河段水动力条件变化

3.2 河段主要淤积部位及淤积量分析

根据实测资料,以2006年河床高程为基准高程[10-11],2006年-2011年的河段淤积分布见图4。

图4 娄溪沟河段2006-2011年淤积分布图

对比分析娄溪沟河段发生淤积区域、各典型断面上的淤积部位及该河段水动力条件分布可发现,泥沙容易在弯道的回流、缓流区以及沱内、潜碛两侧糙率较大的粘滞区域淤积,淤积部位主要集中在水动力轴线另一侧的边滩处,主航槽内的淤积趋势则不明显。根据实测资料,以2006-05水下地形为基础数据,整理得到2006-2011年的淤积变化过程,见表3。

由表3可知,蓄水前天然情况下,娄溪沟河段年际间基本维持冲淤平衡,蓄水后,由于水动力条件突然改变,河段淤积明显。随着三峡水库维持175 m高水位运行,娄溪沟河段呈累积性淤积趋势,淤积速度逐渐下降。

表3 娄溪沟河段2006年-2011年淤积变化过程

3.3 河段演变趋势预测

(1)娄溪沟河段在天然情况下河床演变基本保持年际间平衡,河势较为稳定。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该河段位于水库回水区内,坝前壅水抬高了河段尾水位,极大地减小了水流流速、水面比降和水流功率,破坏了原有的泥沙运动规律,河段演变趋势发生变化。

(2)建库后,河段水流功率下降的幅度大于来沙量下降幅度,来沙量大于输移量,河段呈累积性淤积趋势。随着水库运行时间的增长,库区淤积速度减缓,累积性淤积增加,河床抬高,库水位增加。长期来看,常年库区河段呈累积性淤积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3)从淤积区域来看,蓄水后泥沙淤积区域与蓄水前天然情况一样,主要分布在开阔段,回流、缓流区以及碛坝、边滩的边缘。

(4)根据长科院的研究,三峡成库30年后,长寿—重庆段长87.42 km的河段总共淤积泥沙约为4.64亿m3,平均每公里的泥沙淤积强度为0.053亿m3[10-12]。按此计算,该河段8.5 km共累积性淤积泥沙约为0.45亿m3,平均淤积厚度约为3.65 m。由此来看,该河段在三峡水库正常运行以后,河道演变的趋势将以累积性淤积为主,具体表现为:建库初期,河道泥沙将大量落淤,库区河床将逐年抬高,河道过水断面的逐年减小又将使水流流速不断增加;而水流流速的增加,又会使泥沙淤积速度变缓,直至河段达到新的冲淤平衡状态。

4 结论

(1)蓄水后,该河段淤积主要发生在苏家湾左侧边滩及郑家沱右侧缓流区,淤沙抬升河床,并逐渐向航槽移动,束窄航道;而主航槽与深泓线附近水流功率远大于边滩区域,淤积趋势并不明显。

(2)该河段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后淤积速度变化较大,蓄水前,该河段年平均落淤厚度为0.04 m,局部河段最大落淤厚度为3.17 m,而在蓄水后,该河段年平均落淤厚度达0.23 m,局部河段最大落淤厚度可达6.12 m,泥沙落淤量为蓄水前的5.57倍,淤积速度迅猛提升。

(3)建库初期,河道水动力条件骤然改变,泥沙大量落淤,该河段长期呈累积性淤积状态的趋势;随着上游来沙的减少以及航槽束窄、流速增大,泥沙输移能力增强,又使泥沙淤积速度变缓,直至呈新的冲淤平衡,届时河段的高程分布将发生大幅改变,其中,两岸边滩淤积量最大,航槽内淤积量次之,河床断面由U形向V形发展。

[1]谢龙.三峡变动回水区末端段复合水动力条件分析及对泥沙输移的影响[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

[2]李双江,谢龙.长江上游塘土坝河段水流特性及河床演变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4):673-676.

[3]王兴奎,邵学军,王光谦,等.河流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Wu B S,Wang G Q,Xia J Q,et al.Response of bankfull discharge to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LowerYellow River[J].Geomorphology,2008(1):7.

[5]赵志舟,吕娜.长江上游急弯分汉河段通航整治汊道选择[J].水运工程,2009(10):112-117.

[6]胡小庆,许光祥.金沙江大雪滩群水位流量关系研究[J].水运工程,2010(6):99-104.

[7]杨祥飞.长江上游铜鼓滩治理措施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33-137.

[8]U. S. Waterway Experiment Station. Studies of River Bed Materials and Their Movement,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ower Mississippi River,Paper 17,U. S. Waterway Exp. Sta.,1935:161.

[9]梁志勇,杨丽丰,冯普林.黄河下游平滩河槽形态与水沙搭配之关系[J]水力发电学报,2005,24(6):68-71.

[10]魏丽,汪鹏,卢金友.长江上游寸滩站卵石推移质输沙规律研究[J].人民长江,2010,41(15):83-86.

[11]张红武,张俊华,卜海磊,等.试论推移质输沙率公式[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9(6):140-145.

[12]谢龙,杨胜发,付旭辉,等.天白水电站溢洪道弯曲段流态优化试验[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2):310-312.

猜你喜欢
溪沟河床蓄水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河 床(外一首)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报你“哎呀”之恩
报你“哎呀”之恩
形成蓄水对彩色透水沥青路面性能影响的研究
游览龙溪沟
游览龙溪沟
缱绻的回眸诗歌
雨水集流微蓄水技术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