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祭天

2015-05-14 09:51谢达波冯永乐设计郑怡
中国西部 2015年1期
关键词:灵台县周文王祭天

文/谢达波 冯永乐 设计/郑怡

灵台县,因县城中心巍然屹立着闻名遐迩的神州祭天第一灵台而得名,北接陇原,南依岐凤,亘陇秦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素有“关陇屏障”之誉。灵台县是齐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甘肃省文物大县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灵台,更以出土文物古迹时时抓住世人的眼球。目前,灵台已发现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500多处,出土各时代精品文物近万件,其著名的西周铜鼎、铜柄铁剑已载入中学历史课本,精美的玉人佣曾走出国门参展。

近年来,灵台县按照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功能定位,充分依托境内古商周文化和皇甫谧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弯道超车”效应,谱写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灵台,这座坐落在世界最高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县城,必将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下,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动人光彩。

本期将围绕“针灸之都、文化灵台”的主题,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建成一个历史内涵丰富、时代特色鲜明、地域特色浓郁的文化强县的思路,助力深入挖掘皇甫谧文化、古商周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将对灵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推出。

灵台县因古迹灵台而得名。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义,分古鹑觚县东南部置灵台县,灵台县名才首见于史册。千百年来,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历史典故代代相传,于是古灵台因被誉为“神州祭天第一台”而名扬天下。

始建于周朝

说到灵台,不得不提密须国,密须国乃黄帝后裔。其乃父系氏族公社一方人在黄河流域、渭水流域、泾水流域、黑水流域(今甘肃灵台达溪河)、漆水河流域等繁衍的远古人类。

该国后经夏商二朝,于商末正式受纣王之封。它因密城密山而名,御名“密须”。密者:宝也。须者:寿也。其意为:“国强富贵长寿,日月争辉相映”。因此,密须国是父系氏族公社到商末周初的奴隶制商属王国。

《诗经•大雅• 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租共”、“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记述,现在灵台还有反映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精美壁画,为我们今人还原了当年“灵台祭天”的雄宏场面。

商周时期,地处今灵台境内的密须国与尚未灭亡的商朝继续保持着牢固的宗主关系,它不仅拒绝附周,还经常制造事端,侵扰附近方国,阻挠周与其他方国建立同盟关系。

这无疑是周人灭商战略计划中必须排除的一个障碍。

周文王在受命三年(公元前1057年)正月,整顿兵马一路西进,一举灭掉了密须国。伐密取胜后,周文王在班师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时,打破商朝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这里筑台设坛,举行了一次十分隆重的“军礼”祭祀。他以祭天、昭德、服民、宣誓,拉开了向商纣戟的序幕,这就是“灵台祭天”的故事。

测民心、摸虚实、立君威

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被称作“灵台”的祭坛。而《诗经•大雅•皇矣》中则记载着关于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灵台时,平民百姓欢乐而顺从之场景,其诗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之来。”其意思是,建造灵台时,文王为了节制民力,要求营造速度不要太快,但是百姓都踊跃前来,奋力劳作,不到一天时间就筑起了灵台,显示了百姓对文王的高度拥戴。文王也被百姓的热忱所感动,说百姓这样高兴地修筑祭坛,是神灵的保佑,祭坛应叫做“灵台”。

灵台祭天的活动隆重而热烈。在正式举行祭天仪式的前十日,文王率领执事的人用龟卜的方法选定祭天的日期,然后遍告百官及诸侯各国。《周礼》记载:“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王则修德,序成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伐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不至,则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其大意是说,殷纣王无道,我要听从天意推翻商朝取而代之。邀请你们前来参加祭天活动,来不来由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接到姬昌的檄文后,怀有二心的诸侯都按时赶来了,他们将自己祭祀用的圭璧都拿来交给姬昌,表示绝对服从。

祭祀的前一天,姬昌命令文武百官将灵台打扫干净,由姬昌和各位大夫亲自在门口迎接牲畜,做成祭品,放在供桌上。祭祀的这天,高大的灵台上遍插各色旌旗,台下的场地上,威武的周军将士列队肃立,密须国降臣躬身站立一边,密须君及其亲信被绑在柱子上。祭祀在繁琐的礼仪中开始。

首先是谢天祭祖。周文王在太祝的导引下,迈着健步拾阶登上灵台,行叩拜大礼,嘴中念念有词:“我,天的儿子遵照天意和先祖嘱咐,率周师攻伐密须国,在上天和祖宗护佑下取得了大捷,斩获首级无数,扩大领土百里,夺得大批奴隶和财物,增长了周社稷福祉,壮大了天威。现在,我要将密须君等凶顽斩首,以谢天祭祖。”

接着就是“献俘”。密须君及其亲信等当场被砍了脑袋,一盆盆热血和一颗颗首级被献在了祭坛之下。随后,周文王下令犒赏了伐密战斗中的有功将士。最后,周文王面对在场的人特别是密人发表了简短讲话(当时称“诰”),他勉励周军士兵继续勇猛作战,建功立业;他还大肆宣扬周人德威,威胁被征服的密须国和还在对抗周人的其他方国赶紧投降,以顺天意。周文王发表诰词后,祭天活动结束。周文王经过这次灵台祭天,摸清了殷纣王的虚实,知道了诸侯的人心向背,也为自己立了威,可谓一举多得。

灵台往事越千年

三千年时光流逝,周文王修建的灵台早已变作一座荒丘。但周文王“伐密祭天筑灵台 ”的故事为世人代代传颂,灵台也因县内巍然屹立着的“神州祭天第一台”而闻名遐迩。据《重修灵台县志》记载,古灵台为一高二丈余、底宽一丈五尺、顶方仅一席之地的黄土方台。1933年,经陇东绥靖司令、灵台人杨渠统(字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安徽潜山人)组织重筑“灵台”。1934年,“灵台”竣工。重修的“灵台”的高和底宽都为三丈八尺,台正额镶有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所书“灵台”两个石刻大字。台顶建有一幢雕梁画柱、斗拱翘檐、古色古香的阁楼式殿堂,内塑一尊文王像。

张东野(1889-1974),安徽潜山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入江西讲武堂,在讲武堂与同学郝耕仁参加了孙中山、黄兴创办的“同盟会”。民国十九年,他去了西北,在西安杨虎城参谋部任咨议员,后任甘肃省军法处处长和灵台、泾川、礼县、民勤等县县长。解放后,张东野先后在安徽省及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政协等机构任职。其中,最显赫的一个职务是合肥市副市长。已故章回小说家张恨水先生,曾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创作和生活》开篇中,提及两个对他人生道路影响颇深的人物,其中一位就是他的堂兄张东野。虽入仕途,但张东野的内心却有着文人的才情和风骨。在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讨袁战役开始,但未几月便告失败,革命党人亡命四方。张东野逃至长沙、常德一带,加入陈大悲、李君磐组织的文明戏班,取艺名张颠颠,而隐其真名。在演出由陈大悲编写的《浪子回头》一剧时,张东野(饰浪子)在台上又说又唱,嬉笑怒骂,丑化袁世凯政府,其声誉鹊起。

文人主政自然是灵台人民的运气。张东野在灵台任县长期间,不仅主持修撰了资料翔实的《灵台县志》,还建起了标举商周文明的“灵台”,实在是十足的文人作派。张东野还柬请当时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傅作义、朱绍良等题词勒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至新中国成立后仍见古迹风貌。

然而,此“灵台”仅仅屹立了32年,于1966年被拆毁。1984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开始重修“灵台”,新“灵台”采用砖混楼房式台体。上层仿照原“灵台”样式,殿内塑文王像,墙壁绘制了“文王伐密”和“筑灵台祭祖谢天”两幅壁画。台周也镶嵌了原来题词石刻。台顶殿堂扩大为两间,较先更为宽敞。1996年,灵台县政府将民国时期“灵台”周身所镶的碑文及建国以来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名人的题词进行了收集整理,在“灵台”两侧建起了“灵台碑廊” 。环绕“灵台”两侧的碑林,镶嵌碑石192方。

其中,民国政府大员及各省、区军政要人的题碑系民国时期珍贵的历史遗存。唱和《诗经》,书遵颜柳,洋洋大观,极其难得,台有碑衬,碑随台名,成为陇上名胜,游人乐此不疲。1997年,灵台县在筹建历史文化名城期间,又据县志专题原版,补刻了毁缺的民国部分碑石,并镌刻了当代名人的题赠,连前共计200余方。碑林规模已具,遂于“灵台”下院修建了碑廊,题名《灵台碑林》。

往事越千年,灵台历经劫难,却仍立此间,见证着灵台几千年的历史。在一个寂静的黄昏,漫步在仿佛没有尽头的碑廊,欣赏那些或厚重或飘逸或灵动的前贤墨迹,实在是赏心悦目。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周文王的胜德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被孔夫子、司马迁等仁人志士大为推崇。

猜你喜欢
灵台县周文王祭天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成都龍泉驛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奴隶倒戈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灵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两学一做”主题演讲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