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河粉

2015-05-15 01:10彭忠富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河粉古城镇阆中

彭忠富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嘉陵江中游,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之称。阆中四面山形如高门,因名阆山。嘉陵江流经阆山下,因名阆水。城在阆山阆水之中,故名阆中。依山傍水,这是古人筑城的通例,也是讲究风水的体现,阆中也不例外。这样一是享舟楫、捕捞之利,二是有薪炭、猎获之便,三是山水可以作为城市防御的屏障,真是一举数得。

阆中是蜀汉张飞的镇守之地。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后,刘备不顾蜀汉国势衰微,放弃联吴抗魏的战略,举全国之兵,执意伐吴。张飞在阆中筹备举兵之事,结果两部下不堪他的辱骂和鞭打,趁他睡熟时进账将其杀死。张飞被杀后,躯干葬于阆中,首级葬于云阳。刘关张三去其二,桃园三结义成为绝响,至此蜀汉加速了崩溃的进程,直至覆亡。后阆中人感念张飞的政绩,以张飞墓为依托建了汉桓侯祠寄托哀思,至今香火旺盛。

古城西街张飞庙外,有个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穿着武将的老式盔甲,扮成张飞的模样站在那里,不怒自威。东北哥面容黑黝黝的,眉毛和络腮胡甚是扎眼,手持一杆丈八蛇矛,把地上的青石板戳得笃笃有声。游客过来合影,东北哥就把丈八蛇矛拿在手里,站成弓箭步,和提刀的游客摆出格斗的架势,嘴里吼着:“来将你往哪里跑,拿命来呀!”其吼声中气不足,虽无张飞长坂坡一人喝退曹兵百万的阵仗,但却多了几分幽默可爱之处。东北哥除了在张飞庙外招揽游客,每天在固定的时刻,还会坐在木质马车上巡游古城,二三十个穿着豹纹衣服的随从跟在马车后面,一路敲锣打鼓,让人似乎穿越到了三国时代。东北哥没有出巡的时候,游客也可坐在马车上游览古城,享受一下张飞的威仪。

阆中贡院也值得一看,贡院又称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贡院内的科举制度博物馆,完整地再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发端、兴盛以及衰亡的过程。科举考试虽然严格,但是仍然有人企图作弊,有的用蝇头小楷在自己的裤褂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应试的内容,有的写在长条纸张上折叠起来,藏在鞋子底部,夹带进考场。结果他们自然被发现了,革去功名锒铛入狱,以儆效尤。千百年来读书人为了所谓的功名,数十年寒窗苦读,可到头来大多数人还是如孔乙己一样寂寂无名,甚至齿缺发白都还在“四书五经”里耗着,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名利是人生最大的桎梏,可读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啊!

阆中古城是安静的,商业氛围并不浓厚,除了少数民居改建成客栈、饭店外,绝大多数居民院内,仍然生活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这跟其他过度开发的古城镇完全不一样,那种喧嚣的市井叫卖声已经成为了噪音,让人置身其间痛苦不已。古城每一条临街的大院,都有一条一米来宽的小巷道与外界相连,有的巷子几米长,也有十多米长的。站在临街的巷子口,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天井内的居民在吃饭洗衣,院子里的孩子趴在小桌子边做作业,老大爷坐在马扎子上悠闲地听着川戏。院子里的屋檐下,晾晒着各式衣物。简易的花台上,各种绿色植物长势正旺,有花草也有蔬菜。喜欢栽花种草,这是阆中人的共性,古城土地金贵,他们就因地制宜地把花草种在凡是能够承载泥土的物件里。仿古的太平缸里,阆中人在缸里装满多半缸水,种上了睡莲。白色的泡沫箱子,我们经常是弃之不用的,阆中人在箱子里装上泥土,种上了黄瓜、丝瓜甚至玉米,或枝枝蔓蔓或亭亭玉立,有些还从院内翻过院墙跑到了院外来。

阆中古城的魅力,就在于那些完整保存下来的四合院。虽然每个院子里住着四五户人间,显得逼仄拥挤,但是他们是幸运的,能和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朝夕相处,这不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吗?胡家院堪称古城四合院的精华所在,一跨过大院门槛,一种钟鸣鼎食之家的气派就扑面而来。正对大门的天井里矗立着一块青砖砌就的照壁,中间镶嵌着精致的“松鹤延年”为主题的砖雕,上面的落款时间竟然是“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胡家院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占地2.4亩,属于典型的明清四合院。那些古朴典雅的明清家具,寓意深刻的窗花摆件,悬壶济世的医馆药房,给我们完整地呈现了一个清代中医世家的小康生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座金碧辉煌的四合院,能够保存到现在,这在号称“不破不立”的国人手中,就是一个奇迹。

虽然阆中古城的商业氛围跟丽江古城相比差距甚远,但是也不能說没有,比如川北特色的美食,在这里大致都能吃到,这也是我喜欢泡古城镇的原因。以四川省为例,幅员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就算穷尽一个人毕生的精力,也未必能走遍四川的山山水水,吃遍四川的美食。

但是我们可以从那些区域性的古城镇着手,这样的古城镇都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形成的区域中心,集中了这一片地区的人文资源。这样一来,我们只要吃遍了这些古城镇,也算吃遍了四川吧。比如阆中,因为回民集中,清真食品就是特色之一,张飞牛肉、华珍牛肉的摊点到处都是,可以直接购买袋装的,也可以现场选择老板刚出锅的牛肉,抽真空装袋带回家去分享。还有大油香、羊杂面,也属于清真美食。至于汉族美食,则有川北凉粉,阆中凉虾,四川冰粉等,因为辅料的变化,光冰粉就有十多个品种,店铺里食客都是挤得满满当当的。

在古城的中天楼附近,有一家“扁挑妹食味坊”,横匾上请书家写着“中华名小吃”,我一看这样的招牌,赶紧踱进店去打探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想到还真让我有所收获,菜单上的“爆炒河粉”,我就没有吃过,至少在绵竹地区是没有人卖这种食物,于是赶紧让老板娘来一份。应该说,我是被这家店铺的字号吸引过来的。“扁挑”是四川方言,就是“扁担”,扁圆长条形,挑抬物品的竹木用具,直挺挺的,不枝不蔓,酷似一个简简单单的“一”字。用“扁挑妹”作为字号,透露出一股来自川北的泥土气息,也许这家小吃店的老板娘,最初就是挑着担子卖小吃吧!河粉又称沙河粉,是广东、广西和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1860年左右源自广州沙河,因而得名。在香港的电影里,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这样的语言:“我给你带夜宵了,是爆炒河粉!”河粉原料是大米,将米洗净后磨成粉,加水调制成糊状,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即成。手工制成的河粉色白,近来也有店家在其中加入各种蔬菜汁或者水果汁,制成五颜六色的河粉。

相传一百多年前,一对来自东江客家的新婚夫妇,居住在现在广州沙河一带,他们白天干农活、上山砍柴、挖草药,每逢圩日就用稠米浆蒸些粉糕出售。有一天,市集特别兴旺,粉糕已经全部售完,恰巧她的丈夫又带来不少客人,新娘子情急之中,看到石磨的瓦盆里存有少量稀米浆,她清楚要赶时间做饭,粉糕是蒸不成的了,便急中生智,把米浆倒在洗净的小竹匾上放进锅里蒸,蒸熟后切成条状,佐以香菜、调料供客人食用,客人连声叫好。于是次日继续试做,这新产品竟然成为独家美食,招徕食客如云,应接不暇,生意越做越红火。但食客均不知此种白而透明、韧而爽滑、口感极好的食物叫什么、又是怎样做出来的,便有人前去问那新娘子,心灵手巧的新娘子说:“用我们沙河的白云山泉和大米磨成,蒸粉糕那样的稀米浆蒸出来的,就叫‘沙河粉吧!”于是“沙河粉”就这样叫开了。

爆炒河粉端上桌来了,看外观跟炒面条差不多,粉条约一厘米宽,弯弯曲曲地缠绕在盘子里,辅料就是黄瓜片和少量的肉末。因为是爆炒,下锅时间极短,黄瓜片刚刚断生,整盘河粉有着一股浓郁的清香。这股清香几乎掩盖了河粉的味道,河粉含在嘴里,吞咽起来有些迟滞的意味,不像水煮面条,只要使劲一吸,哧溜一声响,面条就顺着喉咙沿着食道下肚了。

河粉是米制品,筋道比不上面条,因此爆炒河粉时粉条容易断容易碎,这就不好看了。有经验的主妇炒河粉时双手并用:右手握锅铲炒,左手用筷子帮助翻动,这样炒成的河粉就不至于断或碎了。将河粉炒匀,炒热,水份适度,即可将河粉盛在碟里。如果要加入蔬菜或者肉片,则需要另炒,最后把河粉和它们混合在一起端出来就行了。

爆炒河粉,我觉得最好给食客再免费配上一份葱花汤,增加成本不多,但是却可以让食客更加顺利地享受炒河粉这份美食,免得吞咽困难。

猜你喜欢
河粉古城镇阆中
“ 河粉”说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河粉之说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青特钢烧结生产采用罗布河粉的实践
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
当康美遇见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