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人才的培养与戏曲电子乐队的创建

2015-05-30 08:41田震子
演艺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乐队乐器戏曲

田震子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北京 100073)

培养应用型戏曲音乐人才是中国戏曲学院秉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所进行的新时期戏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戏曲音乐人才的要求。其突出地反映在各戏曲团体对现代戏曲乐队专业人才的需求,包括传统戏曲乐队演奏人才和能够应用现代音乐科技的创新型人才。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戏曲乐队发展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现代西方戏曲音乐形式的成功经验,提出戏曲电子乐队这一概念,其建立会极大地满足当前戏曲剧团进行戏曲音乐创新的需要。当然,建立这种全新的乐队形式必须依靠戏曲教育机构对这一新型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1 中国戏曲乐队的发展与现状

1.1 传统戏曲乐队的编制

传统的戏曲乐队旧称“场面”。戏曲的“场面”,弦管乐称为“文场”,打击乐(锣鼓)叫作“武场”。二者统称为“文武场”(或称其为“全堂场面”)。早期“文武场”由6人~8人组成,演奏上有兼职。

“文场”主要由弦乐器和管乐器两大类组成。弦乐器包括胡琴(京胡)、二胡、月琴、小三弦;管乐器包括笛、笙、唢呐、小唢呐(海笛)等。“武场”乐器包括单皮鼓(班鼓)、堂鼓、盆鼓,檀板、广东板,大锣、小锣,钹、小镲钹,大铙、碰钟、汤锣;齐钹、云锣(由“文场”兼奏)。

1.2 京剧“样板戏”乐队

传统的戏曲“场面”乐队是戏曲音乐最具特征的一部分,然而,戏曲音乐在和声、复调等方面借鉴了西方管弦乐队的音乐创作思维,逐渐开始在乐队中加入西方管弦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以满足乐队对于和声的需求,改革最为成功的戏曲乐队就是文革期间出现的京剧“样板戏”乐队。

戏曲乐队京剧“样板戏”的乐队伴奏极具独特性,在保持以传统的“三大件”为主奏乐器组的基础上,大量引进西洋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组成一支音域宽广、音色丰富、表现力很强的中西混合型乐队。丰富多样的配器手法,丰满的和声、复调,为准确地烘托戏曲气氛、有力地推动剧情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 近几年戏曲乐队的改革

为了适应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和兴趣的改变,戏曲的表演形式更多地借鉴了西方歌剧以及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的形式,创造出“戏歌”、“传奇清唱”等崭新的样式。一些优秀的剧目也应运而生,如川剧《红梅赠君家》、汉剧《弹吉它的姑娘》、京剧《杨开慧》、《洪荒大裂变》等,这些戏曲音乐无论是旋律还是乐队的编配,都力求使古老的戏曲音乐能更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意识。戏曲音乐在变革中不断汲取现代意识和科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在很多的戏曲音乐中电子乐器逐渐加入其中,电子乐器(数字合成器、数字采样音源等)因其声音选择的多元化以及声音频响的“可塑性”(是指电子声音可以根据现场演出的声音特点给整个乐队以频响上的补偿),为戏曲乐队的变革拓展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 电子音乐在戏曲中的应用

如今,电子技术空前发展,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的概念已经不是先锋派艺术的代名词,从最具先锋派特征的试验音乐,到最流行的摇滚音乐、商业音乐,几乎涉及了数十年来音乐发展的所有方面。作为一门以电子声学为基础、录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学术性学科,它的发展和演进直接反映了时代、科技和人类的进步。从最初的作曲、制谱、录音,到之后的排练、演出,直至最后的CD、DVD制作,从卡拉OK厅的自娱自乐到世界范围的大型巡演,可以说电子音乐无所不在。

作为国之瑰宝的戏曲艺术,在承袭、改革的进程中当然也不能回避音乐科技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戏曲音乐工作者开始在作曲的过程中应用电子音乐的一些手段和技巧,甚至一些年轻的戏曲作曲家尝试在戏曲音乐中加入电子声音。

近几年来,大量戏曲风格的歌曲大多数都利用了电子音乐的制作手段,而不断变革中的戏曲乐队也在保留原有戏曲伴奏的基础上加入电子合成器、电钢琴等电子乐器。如《潘金莲》、《秋风辞》、《山鬼》以及黄梅戏《千秋架》等新时代的优秀戏曲剧目,都在乐队的原有形式上加入了电子乐器。这些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有力地烘托了剧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也带给观众全新的听觉感受。从电子音乐在戏曲音乐中承担的角色来看,它是在原有戏曲乐队的基础上给音乐以和声和音色上的支持。如,在民族乐队和传统戏曲乐队混编的编制中,电子乐器可以用采样弦乐音色来补充民乐队在纵向和声上的融合性,或是在序曲、幕间曲等音乐性的片段中承担重要声部的演奏功能。

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和创作观念逐渐深入的今天,戏曲音乐创作和表演的艺术工作者都肯定了电子声音对于戏曲传统乐队的必要性。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讨发现,实际上,一般的戏曲团体的戏曲乐队的编制大部分仍保留了传统的戏曲“文武场”,部分乐队也只是包含部分的民乐编制,管弦乐器也很少作为固定编制,大多数仍保持原有的乐队配器方式。有些戏曲音乐只能借助民族乐团、管弦乐团等专业团体来实现。由于资金、人员编制有限,加上各个专业团体演奏员水平的良莠不齐以及排练时间仓促等客观因素,使得戏曲音乐编创人员创作思路受限,舞台上艺术效果也只能因陋就简。因此,如何能够建立一支适应当前戏曲音乐表现需要,又解决时间、人员不足等实际困难的戏曲乐队,已是各个院团的当务之急,而戏曲电子乐队系统的建立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3 戏曲电子乐队系统建立的必然性

戏曲电子乐队的概念并不是人们熟悉的流行电子乐队的编制,而是在保留原有戏曲传统文武场乐队的基础上,以数字音乐工作站(MUSICAL STATION)为核心的现代电子乐队工程系统。它既包含了传统的戏曲民族乐器,也包含了可塑性极强的电子仿真乐器以及庞大的现场音响系统。这种乐队既能适应传统的剧院式演出(如音乐厅、剧场、戏台等),也能承担大型露天场馆的演出(如体育场、公园草坪等),且流动性较强,乐队编制可繁可简。更重要的是,新型的戏曲电子乐队系统极大地满足了戏曲音乐编创者的创作自由,借助这一系统,任何一种音乐风格都有可能实现,民族性的、交响性的,甚至可以是流行化的 戏曲音乐的创新在这一系统的支持下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本文从戏曲电子乐队的编制组成、每个乐器组的功能属性以及创建戏曲电子乐队的条件等方面对这一系统作详细的论述。

3.1 戏曲电子乐队的编制

3.1.1 戏曲常用乐器

戏曲文武场乐器显然是保留戏曲音乐特征的需要,也是整个音乐风格的灵魂,它的编制是遵循戏曲传统乐队的人员组成。

3.1.2 民族色彩性乐器

民族色彩性乐器组的编制只保留民族室内乐的乐器,即二胡、板胡琵琶、古筝、古琴、扬琴、笛子、唢呐、民族打击乐各1人,约8人~10人。这主要是考虑到传统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非常庞大,虽然在音响上借鉴了西方管弦乐队的结构,但民族乐器由于自身的乐器物理属性,决定了它在声音上突出的个性和极高的辨识度,善于独奏,而和声共鸣性较差,即使多个相同乐器组的乐器合奏也很难达到管弦乐器在和声上的高度融合性。所以,编制上这一组的每件乐器只保留1件,在实际演奏中用来承担单一声部的独奏或者几个不同乐器声部的复调性演奏(如二胡与笛子之间的复调处理等)。另外,民族乐器因其声音和演奏技巧的个性化是任何仿真乐器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戏曲音乐中,如果要保留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则必须保留每一种乐器。

3.1.3 仿真电子乐器

仿真电子乐器组是戏曲电子乐队的核心部分,包括MIDI小提琴3人、MIDI大提琴1人、MIDI电吹管1人、合成器键盘组3人~4人。该乐器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声音工作站,MIDI小提琴、MIDI大提琴等数字乐器实际上在工作原理上也是数字合成器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的是,仿真乐器实际上是在保留数字合成器的操作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乐器本身的仿真演奏。如,弦乐如果用键盘类合成器演奏,则很难表现不同弓法的音色变化。在实际的演奏中,物理弦乐器的上弓和下弓有很多微妙的差别,但是仿真乐器可以将这种差别降到最低,再加上以假乱真的采样音色,MIDI仿真类乐器足以模拟真实乐器的实际演奏效果。另外,每一件数字乐器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音源,一台MIDI小提琴不但能够演奏小提琴独奏的效果,也能够表现一个弦乐组的声音效果,所以,对于管弦乐队而言,一个五声部弦乐组的传统弦乐队按照14:12:8:6:4的比例需要约44人,而MIDI弦乐器用3人~4人即能模拟出相应的效果。MIDI电吹管是模拟管弦乐队中的木管乐器组,除此以外,它还可以补充民族吹管乐器的不足,如日本的尺八、云南的葫芦丝和芦笙等乐器。合成器乐器组由3~4人组成,一方面该乐器组可以补充其他乐器组音色或声部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该乐器组还承担着大量的和声伴奏功能和特效声音的演奏,借助电子声音频响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作曲家在前期的编曲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任何一种音乐场景都可以营造。

3.1.4 现场扩音录音设备组

归根结底,戏曲电子乐队就是把真实的声音与电子声音混合在一起,在现场演出中,所有的乐器如果要获得良好的共鸣和完美的音响效果,就必须将所有乐器的声音综合收集在一起,再根据作曲家的要求和现场条件经过现场扩音录音人员调节好各声部音量,最后通过扬声器传送给观众。好的录音设备、扩声设备当然也是保证演出效果的一部分,也是戏曲电子乐队系统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

综上所述,戏曲电子乐队系统借鉴了西方百老汇音乐剧的乐队形式,也保留了中国戏曲音乐的个性,其编制不大,却可以达到三管编制的庞大管弦乐队的动态效果,这种全新的乐队形式在音乐科技的平台上将呈现更为具体、生动且极具想象力的全新戏曲音乐。

3.2 戏曲电子乐队实施的关键

戏曲电子乐队的概念并不是刚刚提出,但理想的戏曲电子乐队在真正的实施中却困难重重。其最主要的困难不是缺乏大量的数字音乐设备和音响系统,而是缺乏熟悉戏曲、了解戏曲音乐,同时又能熟练操控数字音乐工作站的专业人员。这几年,一些专业团体试图从音乐学院的音响工程专业引入一些专业学生组建这样的电子乐队,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问题就是操控者对戏曲音乐比较陌生,演奏中脱节、滞后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很多戏曲乐队只保留了一台合成器,演奏者也是由作曲家或者其他乐手来兼奏,所承担的声部也只是弦乐的和声层,以补充传统乐队的音响厚度。事实上,这种简陋的电子乐队不仅没有给戏曲音乐带来任何的突破,反而破坏了传统戏曲乐队的音响习惯,很多戏迷、票友对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乐队形式并不接受。由此可见,戏曲电子乐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A+B+C,也绝不是由若干高科技设备堆砌出的空架子。一方面,戏曲电子乐队系统应由各个专业的戏曲人才组成,每一个乐手既要具备操控自身乐器和设备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必须熟悉戏曲音乐;另一方面,应用这样全新概念的戏曲电子乐队一定要突破戏曲音乐的传统思维模式,除了要求作曲者能够设计传统的戏曲唱腔,还要求其在配器上能体现电子乐器的特性。因此,具有以上专业能力的戏曲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现代戏曲电子乐队专业人才的培养

2010年6月,在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戏曲音乐学术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本校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提出的戏曲电子乐队的概念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成,与会专家提出了建立这一电子乐队的关键是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保证戏曲电子乐队能够实施的前提。

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戏曲艺术人才,既对戏曲音乐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数字音乐工作站的各种技术熟练操作,又具备一定的现代作曲能力的合格人才,需要通过缜密的课程安排、充分的音乐实践来实现。

4.1 课程设置

戏曲电子乐队专业人才所具备的三项基本能力包括:(1)对戏曲音乐的结构、板式和唱腔有基本的辨识能力;(2)对现代作曲方式和手段有一定的创作能力;(3)对数字音乐工作系统有全面和专业的操控能力。其培养过程必须对应三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三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所对应的课程安排和音乐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这也使我们从师资和教学成本的角度上获得了一些启发,即培养戏曲电子乐队专业人才并不需要“另起炉灶重开张”,只需要在原有音乐制作专业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或者在原来的课程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内容即可兼顾。如,电脑音乐制作技术中加入合成器工作原理的内容、录音基础常识中加入现场扩声原理的内容等。这种教学资源的整合对于人才培养是更为高效的。

表1 培养戏曲电子乐队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

4.2 充分的音乐实践

戏曲电子乐队中每一个乐手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乐队的演奏中体现。在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音乐实践机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音乐实践包括戏曲音乐创作的实践和戏曲电子乐队排练演出的实践,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可以尝试为自己的或是戏曲作曲专业学生的作品配器、排练。

5 结语

戏曲电子乐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立是戏曲艺术继承和创新的大胆尝试,是适应艺术市场需要的时代性选择。戏曲艺术两百年的兴衰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都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今天的“梅、尚、程、荀”、南昆北梆、任何一个戏曲流派和剧种都是戏曲艺术家在漫长的实践和体会中传承与创新而形成的。戏曲音乐如此,戏曲乐队的发展亦如此,戏曲电子乐队的建立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其实施的关键是现代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国戏曲学院在培养创新型戏曲应用人才的指导思想下必然能够为社会、为戏曲艺术输送合格、高效、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戏曲艺术发展和创新的百年大计。

猜你喜欢
乐队乐器戏曲
学乐器
花的乐队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乐器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