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本茂:海军中的居里夫人

2015-05-30 21:17
福建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航标灯乙烷

入闽萨家的老祖宗是人称“雁门才子”的元代大诗人萨都剌,泰定帝铁木儿御赐姓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他“一切景语皆情语”。1333年,萨都剌的侄子萨仲礼迁基福州,开枝散叶,发展成名门望族,人称“雁门萨氏”。

萨家从元代中期入闽后,就对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相继涌现出一大批名人。就拿第三代的萨琦来说,中过进士,当过礼部右侍郎,在《明史》《福建通志》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萨玉衡是清代的闽派诗人。到了清中晚期,萨氏依旧秉承文教的传统,并开始接受新式的西方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

“本”字辈是萨家的第十八代,他们活跃于新中国成立前后,为国贡献,同样也创造了一段自己的光辉岁月。

萨本茂,1924年出生于福州,入闽萨氏第十八代孙女,应用化学家。她从事舰船应用化学研究,完成了67项重大科研成果和技术革新,其中2项填补我国空白、3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其研发的“舰船尾轴包玻璃钢”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

萨家在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人物,要数海军名将萨镇冰。他曾任民国海军总长,代过国务总理,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当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

中国近代许多著名的舰船,都与萨家有关。比如中山舰,就是萨镇冰买回来的。萨本茂曾经在上海航海博物馆里看到一张老照片——抗战时期武汉会战阵亡的族兄、中山舰舰长萨师俊。

这是一张让萨本茂流泪的照片。在过往的岁月里,这些买来的舰艇,并不能保证国土安全和人民的安康,甚至连萨镇冰自己的家人亲戚,都很难获得庇佑。萨本茂的少年时代,也是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一路走来,许多往事,历历在目。

抗战期间,萨本茂一度住在上海中山公园附近。“那时候,中山公园以西就是郊区了,日军用铁丝网隔离市区与郊区。市区的人只能吃户口米,根本不够吃,于是就有人偷偷从铁丝网外边贩运一些米进来,藏在身上衣服里裤兜里带进来。我亲眼看到日本兵用刺刀,一刀刺死偷运米的小贩,太惨了。”

上世纪40年代,萨本茂跟随父母弟妹迁回福州。1944年,福州沦陷。在那段岁月里,为了躲避日本人,她甚至女扮男装。

没想到的是,萨家人的国防梦想,由这个小女孩继承了下来。

小“牛犊”扛大旗

提及叔公萨镇冰,萨本茂说:“叔公官做得很大,但一生清廉,爱国、爱民,并且能做到救死扶伤,忠于职守。比如甲午战败,很大程度是由于清廷挪用海军军费。作为军人,叔公责无旁贷坚持抗战,在日岛炮台坚守。战后他回到福建,由于没有积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以卖字为生。”

战争是残酷的。

“日本人进青岛,原本的铁路局解散,我就随着家人往外逃。一路逃到上海,再准备从上海逃到福建老家。”这是萨本茂印象里的抗战岁月,“我们连夜从上海出发,坐着木船,逃到舟山的时候发现大风大浪,实在过不去,这时候我弟弟生病,肺部积水,路费又花完了。无奈只能坐木船回上海。那时候,我们七个兄弟姐妹,就指望父亲从成渝铁路和后来的湘桂铁路工作单位寄来钱,根本不够用,只能靠舅舅接济。”

1950年,在舅舅的资助下,萨本茂完成了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的本科学业,先后任福建省科学馆化学实验室指导员和福州一中教师。1952年她再一次来到上海,到天原化工厂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朝鲜半岛战火骤起,西方国家通过禁运等举措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航标灯需要用清洁的乙烷气点燃,而清洁的乙烷气,要用国外的电石制造,并经过国外清洁剂净化。而这些东西当时都属禁运品。没有乙烷气,航标灯无法点燃,将导致中国海疆一片黑暗。

航标灯是舰船的眼睛,没有航标灯,舰船的航行将不可想象。

中国不是有电石吗?不错,但是用中国制造的乙烷气,含杂质太多,会把灯嘴堵塞。不会净化一下吗?于是,一位工程师开始投入了对国外清洁剂化学成分的分析。但是越深入下去,感到难度越大,他半途而废,转向别的课题了。

“我来试试看。”当时只有28岁的萨本茂挺身而出,向厂长请战。

“工程师都不干了,一个黄毛丫头却想出风头。哼,不知天高地厚。”有些人私下里这样议论着。

“你别干这种危险的傻事,万一炸伤了,破相了,怎么办?”朋友劝她。

但萨本茂既不怕议论也不怕爆炸。“我一定要试试。我相信一定会成功,而且必须成功。”党委支持了她,海测部副部长蒲锡文会见了她,鼓励她干下去。

于是萨本茂将铺盖搬进了实验室。一天24个小时,除了必要的睡眠之外,她把全部时间都投入了对乙烷清净剂的探索研究中。

化学实验品、化工半成品到成品,其物质本身和挥发出的气体,大都伤身害体,从皮肤到五脏六腑。她不会不知道待实验室和接触有毒化学物品的时间越少越好,但不通过实验,任何新的化学物质都出不来,何况那些国家还不能生产、受制于他国的高端产品。

说不清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简陋逼仄的实验室里,遭遇失败是几千次还是几万次,不馁,不躁,谈何容易。想方设法翻寻掌握一鳞半爪资料,苦思力索一切能配制的新方案……这些都必须“亲密”接触那些对人有害、拿出成品却可让国家扬眉吐气的东西。两相对比,她想通了:个人算什么!

不久,她借助于之前那位工程师的研究资料,搞清了外国清净剂的化学成分,自行研制出来的清净剂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水平,完全符合航标灯的使用标准。

首次成功,让萨本茂兴奋得彻夜未眠。但她是冷静的,并未因成功而忘乎所以。她发现,由于国产乙烷气杂质太多,通入这一清净剂时,使清净剂的寿命大大缩短了。

“必须尽快研制出适合国产乙烷气的清净剂来。”萨本茂想。

于是,她开始跋涉在一条更加艰苦的道路上。

再延长十分之一也好

试验过程中,发生过小爆炸,萨本茂的手指多次被炸伤。但她不气馁,揩干了血迹,包扎好,又开始埋头苦干。经过上百次试验,她终于从四五十种配方里筛选出三种。为了对这最后三种配方进行对比试验,她将三只航标灯搬进了实验室。

那段时间,她的实验室里就像点了长明灯,一到晚上,三只航标灯忽明忽暗,一度引起附近居民的关注。

试验的结果终于出来了,其中一只航标灯燃烧了几个月之后,灯嘴如故,没有一丝一毫的污垢。适用于国产乙烷气的第一包清净剂黄粉诞生了。

萨本茂仍不满足。她想:“新生的祖国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需要想尽办法节能节源。能不能使清净剂黄粉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延长呢?哪怕再延长十分之一也好。”

她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一天傍晚,她在苏州河畔散步,突然想到,乙烷气通过清净剂的时候,对清净剂来说,发生的是氧化反应,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反应,让用过的清净剂再恢复原来的状态呢?可能,很可能!

她立即奔回实验室,开始用氯气还原,果然不错;但是,如果有剩余的氯气未排尽,通过乙烷气就会爆炸。她又想到了氧气,空气中有取之不尽的氧气。试验证实了她想得在理,只要有阳光照晒,就可以使黄粉还原。

于是,一种超世界水平的乙烷清净剂问世了。它不仅成本低,制造方便,清净质量好,而且使用寿命是法国同类产品的12.5倍。该清净剂在我国航运照明上使用了30年。

“没有资料,不等于没有办法”

有一年,萨本茂和几位专家一起被派去青岛,调查一起外国产乙烷钢瓶爆炸事故。调查的结论是,由于这只钢瓶使用过久,瓶中填料失效而引起爆炸。没过多久,天原化工厂的一只乙烷钢瓶也由于同样原因发生爆炸。

萨本茂深感忧虑,因为在海防线上,有上千只这种钢瓶,它们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为此,她向领导建议把所有的老式乙烷瓶封存检查。与此同时,她开始了乙烷瓶填料的研制。

虽然知道国内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自己也没有经验,但萨本茂觉得:“没有资料,不等于没有办法。”

她从分析研究旧钢瓶开始,和工人们一起,一次又一次冒着爆炸的危险,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乙烷瓶填料研制的空白。

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了。

尾轴是船上连接主机和推进器的重要部件。没有尾轴,推进器就不能转动,以往重要舰船的尾轴为防止海水侵蚀,都由不锈钢制成。这种尾轴本来一直靠进口。但在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撕毁了供货协议,尾轴供应出现了危机。

萨本茂夜不入眠地想办法。一天凌晨3点,她从床上跃起,提笔写了一份请战书,承担下研究不锈钢尾轴代用品的重任。

和乙烷瓶填料一样,研究不锈钢尾轴的代用品,没有现成的样品可供分析,也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供参阅,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萨本茂坚信:“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她和工人们首先查明了尾轴的工作状态、受海水腐蚀的程度等情况,然后用多种涂料进行无数次反反复复的试验,最后确定了采用玻璃钢的方案。

但是,采用玻璃钢,其固化剂必须在高温条件下使用,给施工带来了不便。于是,她又着手解决黏合剂的室温固化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斗,她攻克了低温固化等关键问题,世界上第一根玻璃钢尾轴终于诞生。

简陋条件下的20多项科研成果

正当萨本茂风华正茂时,“文革”却开始了。那是1967年的严冬,“一月风暴”在上海滩肆虐,“白专典型”萨本茂被赶出了试验室。

“你为国家那样没日没夜地干,却还要遭受这么大的委屈,我真想为你大哭一场。”一个女工悄悄为她鸣不平。

萨本茂来到了最脏、毒性最大、谁也不愿意去的油漆车间玻璃钢小组,接受“劳动改造”。

虽然她的身影从技术实验室里消失了,不过科研和发明仍在她的心中。工人们理解她,悄悄地为她筑起了一块水泥台,作为她的实验桌。

一次,海军舟山基地的同志偷偷来找她,希望她帮助解决特殊声呐中防腐涂料的问题。

萨本茂接下了这个难题。在“革委会”的头头不在时,她让他们把声呐运进来,再把自己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出的涂料涂上,又悄悄运出工厂装到舰上去试验,不理想再运回来……

就这样,经过许多次的运进运出,终于迎来了中科院对新研制的声呐鉴定的那一天,但萨本茂这位“地下试验者”却未能去参加。

鉴定结果是,由于制作精良,涂料出色,效果比美、苏的同类产品还好。从此,我军舰船有了第一流的“水下千里眼”。

谁能想到,身处逆境中,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萨本茂竟完成了20多项科技成果。

“我要把光和热全部奉献给人民。”萨本茂说。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坚冰终被打破。1978年,她登上了全国科学大会的领奖台。

1980年,56岁的萨本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30多年的夙愿。她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此后,她负责的课题组又先后完成了无毒电刷镀铟溶液的制备、82型铝活塞积炭清洗剂、乙烷瓶填料工艺改进、842钢质零件清洗剂、电刷镀铟废液回收处理等一系列重大科研项目。其中,安全型电刷镀铟溶液的研制还获得了全国发明展银奖。

(本刊综合整理)

猜你喜欢
航标灯乙烷
航标灯闪光状态下的有效光强测量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中美乙烷贸易与运输发展趋势
乙烷裂解制乙烯产业大热
2-(2-甲氧基苯氧基)-1-氯-乙烷的合成
航标灯
航标灯亮度环境自适应智能调节关键技术研究
浅析航标灯日光开关的应用及改进
点燃六法宝 轻松写作文
信仰是人生的“航标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