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叶排长咱闽东的叶诚忠

2015-05-30 23:49陈旖旎
福建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沙家浜伤病员扁担

陈旖旎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崇高品德人称颂,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看过京剧《沙家浜》的应该都知道,它的剧情是从新四军“十八个伤病员”来到沙家浜养伤开始的。

所谓的“十八个伤病员”,是文艺作品中的说法。据悉,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在阳澄湖畔留下的伤病员其实有36位,其中有34位为闽东籍。《沙家浜》中叶思中叶排长的主要原型,来自福建宁德的一只猛虎——叶诚忠便在其列。

一根扁担与水凳藏身

“江抗”东进时,叶诚忠任排长,英勇杀敌,屡立战功。1939年9月,在与悍匪胡肇汉(据说为《沙家浜》中胡传魁原型)所带领的“忠义救国军”展开自卫反击战时,叶诚忠不幸负伤,被留在苏州阳澄湖地区养伤。后来他与同在当地养伤的另外35位伤病员,作为骨干发展起了新“江抗”,在江南东路地区形成了一支新的抗日武装力量,继续战斗,成为“芦荡火种”。

“军民鱼水情”是《沙家浜》重点表现的一大主题,而现实中的这36位伤病员,同样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了难舍难分的鱼水浓情。

沙家浜至今还流传着叶诚忠与一根扁担的佳话。

当初留在沙家浜的伤病员,经常帮助老百姓干活。听说村子里有户姓杨的老太太家里缺少劳力,叶诚忠就领上几个轻伤员上老太太家帮忙收稻子,没想到,却把人家的一根扁担给挑断了。

叶诚忠二话不说,托人上街买了根新扁担赔给杨老太。你说这做了好事还赔东西,人杨老太当然是说什么也不肯收下了。叶诚忠坚持将扁担赔给了她,并对杨老太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损坏东西要赔是我军的纪律。”

而人民群众也一样支持抗战战士。他们不仅积极掩护战士们进行隐蔽治疗,更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诚如《沙家浜》唱曲《军民鱼水情》所唱:“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张家浜后方医院的医士蒋淑芳便是这般。

这位热心的女医士不仅替伤病员换药送水,还帮他们置备鞋袜,缝补浆洗,方方面面都精心照料伤病员。正值寒冬腊月,她每每抱一大堆换洗的绷带、被子到河边搓洗,手总是冻僵冻紫。叶诚忠于是来到河边想帮忙分担些,不想,远远竟望到了汉奸领着一鬼子进村了。

因为地势空旷,叶诚忠这会儿可是“前有追兵,后无退路”了。慌乱中,他瞥见了岸边的洗衣水凳,急中生智,当即抱起绷带躲到水凳底下。蒋淑芳也机智地拉开被单将叶诚忠的身子密密实实地遮盖起来,不慌不忙地继续洗被子。叶诚忠幸而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逃过了一劫。

《沙家浜》名段“智斗”中的“水缸藏身”情节,据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虎将长眠小官庄

当然,作为一名闽东老将,叶诚忠的战斗值也是杠杠的。他以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作风,成为队伍中有名的“三猛”虎将之一。道是“虎将无犬兵”,其所在的五十二团亦是勇猛非常,且长于野战,战斗力强,遂有“江阴老虎”之美誉。

战斗作风虽猛,抗战环境虽艰,但叶诚忠也绝不允许自己不修边幅。“他的衣服很旧,却总是那么干净,”当初与叶诚忠并肩作战过的新四军老战士陈中新回忆道,“见过叶诚忠的人都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如此雄赳赳气昂昂的军人。”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叶诚忠仍是以这样器宇轩昂的青松般的战士形象,屹立在战友们的记忆中。

为了开辟江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伤好后的叶诚忠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一营副营长,奉命挺进苏北,和营长陶祖全一起,浴血奋战在江都、高邮、宝应地区。1944年1月5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在解放宝应大官庄的战役中,叶诚忠胸部中弹牺牲,从此长眠于大官庄旁的小官庄。

回忆起叶诚忠牺牲时的情景,当年任五十二团一营通讯班长的沈喜福老泪纵横。

那场战斗是在当夜十一点打响的,一营前锋主攻。不幸的是,战事开始没多久,冲锋在前沿阵地的营长陶祖全即中弹牺牲。噩耗传来,叶诚忠悲痛中咬牙接下重担,迅速组织率领展开新一轮的攻势,自己更是身先士卒,一直冲锋在最前线。

然而在他接近敌堡之时,敌人的一颗子弹生生地止住了他的脚步。弥留之际,他耗尽最后的力气,艰难地从口袋中摸出一本笔记本和一支钢笔,交给将他背上小船要送他回后方医院的沈喜福。

“我是个孤儿,党就是我的母亲,新四军就是我的家,请代我把这些交给党组织,拜托了。”这是叶诚忠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正副营长相继阵亡,一营当真是“恸哭六军俱缟素”,众战士痛极、怒极,但还是要继续战斗。到底是哀兵必胜,悲痛的一营战士果不负其名,以猛虎之势扑向敌军据点,最终解放了大官庄。

而为了纪念叶诚忠,当时的中共宝应县委决定,将大官庄一带的躲羊镇更名为“诚忠乡”(现为“诚忠村”),新四军五十二团也特作歌曲《我们勇猛地跟进》,以纪叶诚忠以及先他牺牲的陶祖全。

《沙家浜》的叶排长,在文艺作品中留了名;而他的原型叶诚忠,也永久地铭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

猜你喜欢
沙家浜伤病员扁担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杨存怀:“土专家”挑起增收“金扁担”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金扁担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熊爸爸的扁担
挑扁担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亲亲沙家浜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