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四平戏:千古绝唱,借水复活

2015-05-30 23:49张尚瑶张川闽
福建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屏南闽剧屏南县

张尚瑶 张川闽

2006年,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美誉的屏南四平戏,作为独立戏种,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年后,陈秀雨、陈大并一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陈玉光、陈官铁、陈锦蜜等15人分别入选省级、县级非遗传承人。

“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 闽东北民间流传着这句民谣,道出了屏南民间戏曲的历史状况与广泛影响。

“戏窝子”里人人会唱

“四平戏是祖宗戏,我们要一代代传下去。”71岁的女艺人陈秀雨说。

陈秀雨世居“戏窝子”屏南龙潭村,14岁师从村里最有名的老艺人陈元雪、陈官瓦、陈官企学戏。自16岁登台表演起,她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一直恪守着这个信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活了一方文化。戏曲需要区域环境、区域文化来承载,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它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

四平戏如何进行“活态”传承?抢救路上如何突破重围?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

“四平戏古称‘四平腔,又叫‘庶民戏‘赐民戏,源于明代‘稍变弋阳的四平腔。明万历年间,四平腔在我国南方风行一时,明末从江西、浙江传入屏南。”屏南县文体局副局长陆则起感叹说,“随着时光流逝,四平腔与其他剧种融合而逐渐消失。而龙潭四平戏,因地处偏僻,加上是祖宗戏,才得以存在至今。”

俗谚称:“龙潭村的鸡母都会唱四平。”据记载,陈姓落堂龙潭时为傅姓佃户,陈氏先人就到村中桥临水陈夫人神龛前祷告,求同宗的“姑婆神”陈靖姑保佑其子孙兴发,并许愿:“日后子孙昌达,永供夫人香火,每年演剧酬神,以报鸿恩。”

此后,龙潭村陈姓日益兴盛,成为村里唯一的望族。明天启年间,陈志显、陈志现兄弟开始学唱四平戏,年年唱戏为陈靖姑贺岁,自此四平戏在龙潭村流传起来。全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唱,台上演唱台下众和。

不满足于宗族内的四平戏演唱,清朝雍正九年(1731),龙潭村人开始购置戏衣、行头,筹建四平戏班,并于乾隆年间打出班名“开祥云”。 其后有“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新和顺”等班社。

民国时期,当地出现了以创办人命名的“元华班”“元雪班”等。“最负盛名的‘棰仔班,有统一服装,有打前站的,有定戏的,演员个个身怀绝技,演出道具都是真刀真枪,最远到江西、浙江一带演出。”陆则起说。

而龙潭村,一直沿袭着古朴遗风:孩子们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开始学戏,六月二十四彩排,八月二十三出艺,九月九秋收外出演出,第二年春耕时节回来。

龙潭四平戏有严格的班规和习俗,父传子,传媳不传女。

“我是村里第一批学唱戏的女孩子,赶上了好时代。”陈秀雨说。1958年,龙潭村的四平戏班开始招收女学员,陈秀雨和其他几个女孩子成了龙潭村学习四平戏的首批女艺人。

“当时,四平戏在屏南盛极一时。”陆则起说,小小的屏南县,有25个村唱四平戏,演员有数百人之多,有的戏班甚至可以演70多部戏。

沦落到唱红白喜事

像陈秀雨这样的末角全才,能演20多种传统剧目,被称为“屏南四平戏的活化石”。然而,陈秀雨也20多年没唱整台戏了。只有在大型活动中,她才会受邀登台亮相,一展风采。而这种登台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她数都数得过来。

“当时和我同一批的40多个人,现在也仅剩六七人,大多不再唱戏了,有唱的也是改行唱闽剧。”10年前,因孙子念书,陈秀雨举家搬进县城。

而留守在龙潭村的陈大并,一身技艺也面临无处传承的尴尬。“没人看戏,也没人肯来学戏。”陈大并的神情很落寞。

四平戏第12代传人陈玉光,这位昔日的团长,显得很无奈:“收了5个徒弟,现在,最大的70岁,最小的26岁,不过,都不唱四平戏了。”

42岁的陈锦蜜,4岁就跟着父亲陈官务唱戏,如今“改行”唱闽剧,“兼职”做“乐队”。“红白喜事就去唱,替人哭红了脸、哭干了泪,真罪过。没办法,人总要生存。老了也唱不了。”

现在龙潭人过年,仍和往年没两样。每年正月初一到初三,照样演戏。“10多年了,每年都是请人做戏,可演出的都是闽剧。” 陈秀雨泪眼婆娑,昔日人人会唱四平戏的“戏窝子”,如今却沦落到出钱请人唱闽剧的地步,叫人情何以堪。

从水里开始

2001年,屏南县成立挖掘抢救四平戏领导小组。首期四平戏培训班开课了,20名喜欢戏剧的小男孩、小女孩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2003年,抢救小组多次深入龙潭,找了20多位11~18岁的青少年苗子,根据各人条件分角色行当进行培养。

2009年,一个以培养四平戏新人为主旨、依托职专幼教班为主的“夜校”——“四平戏传习所”成立了,由陈秀雨授课。

传习所选择晚上上课,一周五晚,一次2小时,一直坚持了两个月。“开课不久,学员就减到60个,后来只剩下20个。”陈秀雨摇头道,“这点课时完全不够,一般艺校要6年。”

“虽然培养了一些人,但大多数流失了。”陆则起说。万幸的是,至少四平戏后继有人了。

而陆则起也在苦寻出路。他说:“艺术必须在‘活态中才能生存,而技艺也只能在生产中保存。四平戏与旅游结合,才是唯一出路。”

他设想在景点内演出,把四平戏与白水洋、鸳鸯溪门票捆绑。“2008年,县里拨专款15万元,让四平戏在白水洋里演出,游客反响很好。”

猜你喜欢
屏南闽剧屏南县
屏南仙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及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屏南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闽剧新秀
“闽剧王子”陈洪翔
屏南县低海拔地区绿竹施肥对比试验
屏南县扶贫小额信贷的创新与启示
美籍华裔少年“支教”屏南乡村
闽剧借地气 开启校园季
屏南县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闽剧传人陈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