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本质的探讨

2015-05-30 07:39曾宪锋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多元性艺术

曾宪锋

摘 要: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角度或某一方面。本文在对艺术发展史上典型的几种艺术本质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艺术本质的多元性认识。

关键词:艺术;艺术本质;多元性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该用怎样的标准语言定义“艺术”?一直以来,理论学术界和艺术实践者从未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提起“艺术”,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又说不清是什么,之所以说不清,是因为“艺术”很难像自然科学一样,用下定义的方式对其做出精确性的界定。尽管理论界出现了诸如“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等艺术本质观,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发现任何人给艺术所下的定义都好比刻舟求剑。因为艺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我们用静态的、一元性观点来看待艺术,那是不准确的。笔者认为,艺术是活的,是多元性的。研究艺术本质需要从艺术发展史出发结合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动态多元化分析。

1 艺术史上几种典型艺术本质观分析

1.1 模仿(再现)说

模仿说是最古老也是影响最久远的艺术起源论,始于古希腊。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冲动,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模仿(再现)说认为艺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的观点,说明了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1.2 游戏说

游戏说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它认为艺术是一种游戏,始于康德,但真正的提出者是席勒。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类艺术创作的动力。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给艺术的本质下了明确的定义:“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假象)。”[1]斯宾塞进一步发挥和补充了席勒的这一说法,他认为,艺术和游戏都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美感起源于游戏的冲动。游戏说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

1.3 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是人类表现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把它表達出来”。[2]克罗齐提出“艺术即表现”、“表现即直觉”等理论,强调艺术既不是功利的活动,也不是道德的活动,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表现。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表现说把艺术的本质同艺术家主体的情感联系起来,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主观精神的表现,它与人的主观世界尤其是情感、直觉和想象等有关。

1.4 符号说

符号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最初由卡西尔提出,他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各种经验,艺术创造的实质就是艺术家凭借其想象力,赋予情感以符号形式的过程。苏姗·朗格在继承卡西尔符号论学说的基础上给艺术下了一个定义:“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3]即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者情感概念。[4]符号说是从文化符号哲学的角度提出的艺术本质观,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创造的感性层面,彰显了人的主体精神创造性特征。

2 艺术本质的多元性认识

艺术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作方式、应用材料、传播媒介等都在不断更新,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来把握艺术的多元本质。

2.1 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创造

艺术离不开人,人类是艺术的创造者。美丽的鲜花、壮丽的山河,如果没有人类运用绘画等艺术手段对其进行加工,鲜花只是一种植物,山河也只是自然景观。被公认为人类最早艺术现象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是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绘制的,陈列在卢浮宫中的“维纳斯雕像”是希腊著名的雕刻家阿海山纳创造的艺术珍品。现代生活中人们所聆听的每一首音乐,欣赏的每一幅画,无不是人类创造的。所以说艺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创造。

2.2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孕育思想果实的大树,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生活阅历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中外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和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是艺术家对生活体验的积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被誉为“俄国社会的镜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演绎着当时汴梁城的都市生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庐山瀑布磅礴气势的呈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现代艺术作品也是如此,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就是对云南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艺术的创造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积淀的艺术品,是空洞的,是无法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2.3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体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于是纯粹的艺术创作便应运而生了。在艺术的创作中,只有将物质生活和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创作出有灵性的优秀作品。贝多芬的钢琴曲,我们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他投入了丰富的感情创作而成。可以说艺术之于人类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精神性,“它可以将人类的心灵,从单调繁重的日常生活,转到一个不受约束的自由世界中去”。[5]

2.4 艺术创造需要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6]艺术想象不是脱离现实的不着边际的想象,而是以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夸张、虚构、提升、重组、升华,从而获得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艺术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有而并非实有的艺术典型,甚至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的艺术形象,如美人鱼、飞龙等艺术形象。所以说艺术创造需要凭借艺术家自由的想象力才能实现。

2.5 艺术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呈现

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的情感表达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将其呈现出来,才能传达给欣赏者,才能让欣赏者感同身受。艺术媒介也是艺术家与欣赏者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人类最常见的艺术种类有绘画、雕塑、文学、舞蹈等。而绘画需要借助纸张或画布等媒介来呈现、雕塑以木头、石材或金属为媒介、文学以语言为媒介、舞蹈以人体为媒介。可以说没有艺术媒介,也就没有艺术作品的诞生,人类的一切艺术活动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5.

[2] 段宝林: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515.

[3] 苏珊·朗格(美).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4] F·大卫·马丁(美).艺术导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5] 方婧.浅析艺术的本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32.

[6] 爱因斯坦.论科学[Z].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许良英,范岱年,译.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多元性艺术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梁漱溟思想中的多元性与混杂性
传统中国画重彩材料的多元性探究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