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北京周边的抗日故事(三)

2015-05-30 10:48张兵
东方少年·快乐文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卢沟桥日本鬼子大刀

张兵

编者的话

北京这座古都在抗日战争时期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缅怀无数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本刊特开辟本栏目,陆续刊登由本刊记者深入北京周边采访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故事,以此表达我们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希望我们的少年读者牢牢记住历史,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长城抗战

喜峰口是明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雄踞于滦河河谷。断壁残垣之上,滦河水淹没了当年战争的痕迹,只有深陷的弹孔如泪眼般,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历尽沧桑的敌楼,曾目睹过曹操远征乌桓,明王朝与鞑靼、瓦剌的血战,戚继光抵御清军等许多重大事件。而此刻,日寇正侵我中华,要攻占喜峰口,长驱直入唐山、遵化、蓟县,危逼平津。

它眺望到喜峰口通往满洲的山路上,日军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开来。而身旁中国军人的武器却相当简陋,只有大刀和步枪,能够掩护他们的只有自己饱经风雨的城砖。敌楼中的作战会议上,它听到29军决定扬长避短,利用夜战、近战、奔袭战的优势,强攻立足未稳的敌人。3月9日晚,夜幕降临,它看到29军109旅旅长、喜峰口前线总指挥赵登禹,挑选了500名大刀队员,兵分两路沿关隘鱼贯而下。凌晨,借着依稀的星光,它看见两支部队像两把刺刀插向喜峰口日军的背后。500名身负大刀的勇士像猛虎一样扑进敌营,刀光闪耀之处鬼哭狼嚎。500个血肉之躯给予日寇沉重的打击,取得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抗日的首次胜利。

清晨,灿烂的阳光温暖了它冰冷的身躯,它挺起胸膛远眺华夏大地,看捷报传开,举国振奋。风中荡漾着激情的诗歌,那雄壮的、凝聚着苦难与力量的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它也依稀地听到大海对岸日本《朝日新闻》的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了60年来未有之侮辱。”

而今,喜峰口悠闲地伫立在一汪碧水边,回忆着它的战友们,遥指着水下古战场的遗迹,告诫着每一个中国人:“缅怀英烈勿忘国耻!”

难忘的回忆

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寇蹂躏的土地上,许多青少年如狂风肆虐中的小草不畏强暴地成长着。本期采访的90岁高龄的李仁奶奶经历了艰苦难熬的八年岁月,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18岁那年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7年的夏季,天气又闷又热,妈妈正在给弟弟们剃头,不知怎么空中突然响起震耳欲聋的炮声,一下子把我们吓呆了,急忙在院子里躲藏起来。很久很久,爸爸回来了,他告诉我们说,是日本鬼子突然向我们卢沟桥的守军发起了进攻,中国军队正在顽强抵抗。

我家住的村庄距卢沟桥只有十几里路,所以人们都担心害怕,万一日本鬼子打过来我们老百姓可就遭殃了。第二天天刚亮,街上就有人喊叫,说是村上来了许多大兵,快来看呀!我怀着好奇的心理随着小伙伴一口气跑到村东头。呵!那么多大兵呀!黑压压一片,把东头大沟都站满了。有人说,这就是打日本鬼子的部队。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在地沿上休息。一个士兵高声对乡亲们说:“大家快来看呀!我们的大刀上还有日本人的鲜血呢,日本强占我们的卢沟桥防地,欺负我们没有飞机大炮,我们就在夜里摸进小日本军营,用大刀砍杀他们,我这口刀砍掉了好几个鬼子的脑袋。四年前的喜峰口,今天的卢沟桥,只要我这刀还在,狗日的就休想过去!”士兵一手叉着腰一手举着刀,得意地说。乡亲们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没过几天,住在城里的人跑到了村里,他们说日本鬼子打进了北京城,要到乡下来躲躲。可是没过几天乡下也不安宁了,炮弹落在了靠近公路的村头,乡亲们开始抛弃家当往山里逃难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大喊大叫地闯进村庄,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叫贺北云的村庄遭屠杀的就有90多人。

乡亲们冒着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扶老携幼地往深山里跑。那时我只有10岁,也一手抱着妹妹,一手抓着树枝,在山坡上攀爬。我心里想着:那些背着大砍刀的士兵还在和鬼子拼杀吗?在那八年里,日本强盗在华北搞的五次净化治安,清乡扫荡,以及实行的“三光政策”惨绝人寰,他们所到之处,真是“无村不戴孝,家家添新坟”呀!中国人民在日本强盗残酷的蹂躏下挣扎了整整八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猜你喜欢
卢沟桥日本鬼子大刀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健身百态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小林清:“日本鬼子”如何变成“日本八路”
1948年解放军为何还能抓到“日本鬼子”
卢沟桥醒狮越野跑活动书画展
卢沟桥,跨越历史之桥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申仲明血洒卢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