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的“再认识”

2015-05-30 21:39陈庆烨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再认识课堂教学

陈庆烨

摘 要:鼓子秧歌作为民间一种专门用于庆祝丰收的艺术形式,随着历史进程推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粗犷豪迈的风格,拥有着变幻莫测的舞蹈形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不断完善鼓子秧歌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进一步发挥其民间艺术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鼓子秧歌教学的完善路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重要性的分析,结合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实际教学案例,从推动课堂教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入手,浅析山东鼓子秧歌课堂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鼓子秧歌;课堂教学;训练价值

1 山东鼓子秧歌在教学中重要性的“再认识”

北京舞蹈学院1954年建校伊始,许淑媖等老一辈专家将山东商河、惠民等地区的鼓子秧歌男性角色动作、动态等元素进行了整理、提炼、加工,以作为男班民间舞训练单元之一存在至今。因此,山东鼓子秧歌存在于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之中,具有广义(教材建设)与狭义(训练价值)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广义上讲,山东鼓子秧歌教材的纳入,丰富了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内容。但放在60多年后的今天,既然说到重要性的“再认识”,我们更要谈论的是后者,也就是狭义上训练价值的体现。

通过这次对山东鼓子秧歌思考与探究,结合现阶段课堂训练及舞台表演的趋势与需求,对山东鼓子秧歌存在于课堂的重要性有着以下三点的“再认识”。

1.1 丰富男性化舞蹈表演状态的再认识

山东鼓子秧歌在教材中为附中四年级男班的单元课程,此年龄段的学生男性生理与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而山东鼓子秧歌具有洒脱、大气、内敛等男性化较为明显的动作、动态与表演特点,此阶段教材的进入,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男性舞者的舞台表演状态,强化表演性别的区分。职业化舞蹈发展至今,舞者根据剧所表演元素的不同,可以呈现出多种表演状态。但作为男性舞者来说,男性的阳刚之美依然是主流的表演状态,略显中性的舞台呈现虽然可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方式,但绝对不能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表演行为。因此,山东鼓子秧歌的表演教学意义,在于进一步强化男性舞者阳刚、内敛、沉稳的表演状态,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以性别为基础,以个性为导向的表演理念,从而进行艺术再创造。

1.2 从“个性”到“共性”的再认识

舞蹈在内的各种舞台表演艺术大多以宣扬从表演共性升华到个性的发展,这种趋势虽然是合理的,但我们不能太过于忽略共性的存在。有时我们要适时地归回到事物的本质。就山东鼓子秧歌而言,其艺术源于老百姓群体艺术行为,并不是一人所为,再加之其艺术类型及风格更是以集体性为主导,因而在训练时,山东鼓子秧歌特别强调表演生理(肢体)与心理(表演状态)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其无论在舞蹈的形式,还是在动态呈现,乃至服装道具的选择与运用,无不体现艺术的共性之美,恰好弥补了我们在职业化舞蹈课堂训练中,有意培养个人的艺术风格,却无意识地忽略群体艺术风格的弊病。

1.3 对于肢体与动态整体性训练的再认识

说到舞蹈对于肢体的训练,民间舞在附中的训练体系中就是针对身体整体性以及协调性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山东鼓子秧歌又是训练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有时会过多对学生身体的某个局部进行纠正。例如,教师会说学生的头不对,会说学生的脚下不对,但是如果在进行鼓子秧歌的授课过程中,则更要突出的是对身体整体配合以及动作的运行轨迹进行点拨。以原地大八字位劈鼓子为例,动作频率虽慢,动态较为单一,所以要求学生更加注意在慢速情况下,头、眼、躯干的轨迹、气质、动态特点的相互配合,这是一种身体各部位复合型的训练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将鼓子秧歌放在中高年级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再进行教授。总而言之,山东鼓子秧歌更多是“以面带面”的方式进行,更加讲究身体的整体气质与风格。

综上所述,山东鼓子秧歌在整体教材的建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再一次深入分析其教材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后,结合当今舞台艺术的需求,使课堂的训练目的与核心更加明确,完善课堂内容,带动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也是我们这一次“再认识”的主要目的。

2 鼓子秧歌教学的完善路径——推动课堂教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鼓子秧歌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也主要有两方面渠道,一是民间传承,一是专业的课堂教学传承。相对于前者,后者则更加注重对于典型动作的运用与分析,注重发掘其艺术人文价值。其理念原则就是以传统指导实际、以发展传承经典。

2.1 从动作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的“高度”

时至今日,年轻的教师们选择再次深入田野,我们的考察目的则要向精神层面转变。山东鼓子秧歌由于其地区特点及人文历史因素,舞蹈风格及其显著,无处不彰显着山东男性的大气,但又透露出沉稳的精神特质,实可谓“内劲十足”。在我们日常的鼓子秧歌单元行课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年轻教员由于经历不多、经验不足,鼓子秧歌的教学效果未免显得有些“干涩”,其仅仅停留在肢体训练这一层面之上,而忽略了学生内在精神力与地区气质的把握。这不是年轻教员的“过错”,只是缺乏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对当地民情的深入探究。经过分析后我们发现,前辈对于教材的接触是由发现—认知(感受)—体验(学习)—提炼—呈现,这样一个自主的逻辑发展顺序,而年轻教员恰恰只会接触到体验和呈现这两方面,过于管中窥豹。而鼓子秧歌又是一个需要学生内在精神气质作为依托的一个地区舞种,如果教员自身都没有,学生自然在课堂中难以体现出鼓子秧歌的民间性特征。因此,山东鼓子秧歌精神力的课堂体现,作为教师来讲,对于舞种的认知(感受)要大于动作的学习,对动作提炼过程的思考要优先于课堂的呈现,以这样一个授课逻辑,从而使课堂成为以动作为基础,以精神为依托的综合性课堂,提高山東鼓子秧歌课堂教学的高度。

2.2 从单一到多维转变——拓宽教学方式的“广度”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山东鼓子秧歌教学的主干内容中广度的拓宽并不针对教学内容,而是教学方式。要想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鼓子秧歌学习的兴趣。考虑到中专学生特点,其学习的自主与自觉性稍弱,独立思考能力尚有不足。因此,引导法、身授口传法、实践法则成为我们现在主流的几种教学方式方法。

关键在于怎样具有针对性的与教学逻辑顺序、教学内容特点进行配对,这同样也是对教师执行能力的一种考验。

(1)“由内而外”的开范儿顺序——引导法。山东鼓子秧歌自身具有强烈的内在精神力,因而教师在行课前,更需要向学生率先阐释形成怎样的内在气质与品质,“由内而外”进行鼓子秧歌的开范儿。说得更加直白一些,针对鼓子秧歌的教学,需要先进行表演心理及状态暗示,形成适合山东鼓子秧歌的内在气场与表演空间,再进行动作的开范儿,从而使学生开范儿动作的学习完全是基于地区文化与人文风格之上的。

(2)“由表及里”的授课逻辑——身授口传法。口传身授不仅限于山东鼓子秧歌的日常教学,但针对鼓子秧歌,笔者将其顺序变化。在经历过开范儿阶段后,学生本身已经对其风格性有了初步了解与感受,进行课堂深入时,可先进行身授,提高教学效率,给予学生最直观的学习,再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行口传,完善动作风格与规范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员,往往比较容易忽略后者,容易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表面化,看似动作都已经完成,实则并不清楚动作的要求以及所需要内在气质与状态。针对山东鼓子秧歌的教学活动来说,身授后的口传实为重要。其一,因为其动作的循迹性,动作的运动规律及发力方式并不十分突显,需要教师进行口头提示与讲解。其二,因为其表演状态的内敛性,表演的状态并不十分外露,需要教师进行语言上的暗示与引导。因此,身授与口传在课堂深入时,按顺序交替进行,缺一不可。

(3)“由浅入深”的行课规律——实践法。由浅入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学顺序,对于实践来说,特别是舞蹈专业的教学和舞台上的表演实践,贯彻始终。那么将实践与“由浅入深”,再结合山东鼓子秧歌教学内容来讲,那就需要我们考虑怎样让学生更加合理的进行学习实践。由浅入深不仅仅体现在组合的顺序上,包括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徒手到持鼓,由短句到组合,由原地到行进等方方面面的循序渐进。因此,只要有教学就会有实践,只要有实践,就要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之所以在山东鼓子秧歌的教学实践中将“由浅入深”单独提炼出来,虽然此方式与其他舞种教学顺序有着共同性,但因为在教材的设计上,由动作到短句,再由短句到组合,对山东鼓子秧歌短句这一训练单元的设计,尤为突显其注重训练逻辑的特点。

2.3 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挖掘教学活动的“深度”

教学活动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共同参与的,而教师是作为中间的媒介进行专业的传达。因此,谈到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探究,它涉及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

其一,在教材层面上,山东鼓子秧歌的教材建设至今是教师在一次次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笔者认为,之所以老一辈专家会将山东鼓子秧歌的男性角色部分单独进行提炼到教材的高度,纳入到我们的训练系统中,除了其标志性的风格特点、科学的训练价值以及较广泛的审美受众以外,还有充足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需求。而当我们要将这种群体意识占主导地位的舞种变成独舞呈现在舞台时,那就要准确地浓缩至个体来进行呈现,那么这个浓缩的过程就需要深入了解,准确提炼。此前我们也进行过山东鼓子秧歌的教研活动,并不以拓宽、补充教材为目的,而是以深入探究为取向。

其二,在学生层面上,深入了解各班级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氛围,以山东鼓子秧歌基础训练内容为核心,在学习内容与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制定学习进度,编排训练组合。例如,学习情况较好的班级,我们可以加快山东鼓子秧歌的基础训练的部分,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组合的编排上,将鼓子秧歌丰富的场图运用在课堂中,提升课堂的民俗性;学习能力较弱的班级,我们就会放缓教学进度,以单一动作为基础,以传统短句为核心,从而提升课堂的训练性。

3 结语

加强对其教学路径的完善,是进一步延续民间艺术魅力、推动我国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步骤与路径之一。身为教师,唯有从山东鼓子秧歌教学内容的高度、广度、深度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而积极的措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对教学过程不足之处的修正与完善,才有可能为其健康有序的推动与发展,贡献积极可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宝铎.山东鼓子秧歌与鼓子秧歌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04).

[2] 王洁,亓圣華.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鼓子秧歌的保护和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 朱清泉,梁莹莹.山东鼓子秧歌的艺术形态及其传承、发展与保护[J].前沿,2012(06).

[4] 张哲.从鼓子秧歌教学看舞蹈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J].艺术科技,2013(11).

猜你喜欢
再认识课堂教学
对民主平等教育思想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