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大融合下的服装设计教育改革的传承与创新

2015-05-30 00:10杨琳
艺术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

杨琳

摘 要:服装产业转变新时期下,高校服裝设计教育领域又一次与时俱进,大刀阔斧的教学构想,将搭建起人才培养与产业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桥梁,无论是强调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还是围绕消费需求所进行的创新设计的探讨,抑或是为品牌产业链的升级与提升品牌价值所做出的努力,都将通过对设计教学的思路的整合,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方式推进到教学体系中,以培养能够引领市场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打造具备创新设计能力和适应服装市场变化的全方位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服装设计改革;传统民族文化

综观全球服装业的发展,中国服装行业俨然已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仅是主要的服装生产加工者和最大的出口国,更是最主要的服装消费大国,但是自有服装品牌的出口却不足1%。面对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中国服装产业想要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求我国的服装品牌摆脱“加工者”的局面,提高我国服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强服装的自主品牌的设计和研发,这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特色的融合。面对服装行业多元化、个性化,地域民族化的发展特点,势必应该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将设计赋予全新的历史体现,如何传承经典,创新设计俨然已成为当下每一位服装设计教育者不断探索的课题。

服装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受到自身发展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多样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启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当下服装艺术设计发展的理论基础来源,不断融合创新则是服装设计发展的不竭动力。即将迎来“十三五”开局之时,响应习主席讲话核心,推进教育现代化,人才强国,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传承德国“洪堡理念”的科研教学方式,创造知识,教学与研究齐头并进。服装艺术设计想要取得长足突破的发展,必须探究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创新,完成中国服装业产业格局转变升级,探讨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探讨本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间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关系,服装艺术设计的创新问题也必将是在对传统艺术间关系充分理解和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够使设计自然而然的,自觉地继承传统艺术的核心,并且更加主动的借鉴传统艺术的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从而真正领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精髓,创造出更加具有生命力的设计产品。在中国服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忽视了自身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造成了文化立脚点的单薄无力,这就要求服装教育调整教学理念,将现代服装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转变,以设计的先行为着力点,重塑传统文化视角,运用现代设计思维及手法,完成真正意义上中国设计的标签。

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兼收并蓄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发挥的作用及具体的设计方法等诸多方面,打开服装业发展的瓶颈,这就要求服装行业必须从文化、设计出发进行产业的改革演变和优化升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传承。二是创新。传承当然是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光大,而糟粕的部分要坚决地剔除和扬弃。创新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融汇人类思想的精髓,为当下所用。服装设计的创新是一个从不断积累到升华的过程。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有深入的研究,研究对意境的传承,对图案的传承,对色彩的传承,对主题风格的传承等。这一切都将与服装设计的各个要素相关联。首先,面料与服装的一体化设计创新便成为品牌研发服装新产品的核心要素。在服装设计中服装面料的设计是每一位服装设计师必须掌握的知识,服装设计最终所呈现的表现形式是以服装面料来再现作品的,通过运用服装面料设计的特殊手段在人体上进行“包装”,达到服装设计的目的。现代的服装设计已把面料自主设计推向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设计中面料过渡到人体上,充分利用各种面料不同的性能,进行科学加艺术的设计,使服装产品更富有实用和审美的价值。其次,服装面料的设计赋予了服装产品强烈的视觉表达力并且决定了设计作品造型的效果,不同材质的面料的表达视感、触感、质感、量感、肌理效果,通过工艺手法,纹样设计(如传统的刺绣、钉珠、扎染、蜡染、手绘及民间的布贴服饰等)多样的设计手段,将其进行分解,重新组合后产生新的并符合特定服装款式风格的面料,这些都能够为服装产品的拓展和研发带来崭新的生命力。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服装设计的创作动机往往也受到来自服装面料的灵感启发,丰富了设计语汇,扩大了服装设计的表现力。服装设计的材料选择运用,已逐渐脱离过去陈旧的观念,从单一性的面料延伸至多元化的综合性材料的范围。

中国服装产业在探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相融合的进程中,对品牌当下和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实际应用价值。中国服装品牌面临着用设计创新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升级的一系列重要挑战。服装的设计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顶端,若将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产品相互置入整合,将不断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产业链的终端市场。在与众多国际服装品牌的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服装品牌一直趋于非常被动的局面,由于对服装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的缺乏不得不追随国际品牌的步伐,套用其他品牌设计,或是耗费高成本采购国外的设计,这就造就中国服装品牌的在竞争中处于资本市场的下游,加大对服装设计创新研发的投入力度,将重整中国服装品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利润空间。

国内服装品牌对服装设计的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各地品牌纷纷来大学寻觅开发设计人才与资源,同时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服装设计创新与文化的投入。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尚未掌握利用传统工艺文化开发新设计的实用案例。与此同时,中国服装品牌的创意设计与研发能力无法与其生产制造能力相匹配,服装产品的制造与质量飞速发展,但在设计的研发,流行趋势的把握,以及市场引导方面甚为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内外兼修”的有影响的服装品牌。中国诸多服装品牌互相套用甚至抄袭设计,这就形成不良的市场竞争,反映出对于服装面料设计的知识产权法规建设的不健全,尤其对面料花样、图案设计缺乏制度的保护,严重造成面料设计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品牌对于面料的创意研发的投入。中国服装品牌在为“中国制造”不懈努力的同时,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在创意设计中的关键性作用,造就了服装品牌设计人才资源的稀缺。

当下国际顶尖品牌的市场战略中,把品牌文化战看成能否取胜的关键,因为真正能够吸引市场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的品牌文化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增强品牌产品的竞争力,彰显独特性,更加为设计的表达锦上添花。通过对服装设计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探索研究,我们仍需借鉴国外先进产业理念和实用技术,融合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完善教育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改善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 孟少妮.基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内在契合[J].纺织导报,2015(7).

[2] 楚艳.中国服饰文化基因初探——为APEC会议领导人设计服装的思考[J].艺术设计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共生并进
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