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社交素质培养途径探究

2015-05-30 00:17张丽丽
东方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

张丽丽

【摘要】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决定了社交素质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实际中触碰到的社交方面的问题反映了社交素质培养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究了在学习过程中基于课堂对话情境下的社交素质培养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交素质;课堂对话;交际模式

提及素质教育,它已不再是“常青藤”大学的专利,剑桥大学等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学习,甚至在宿舍安排等细节上都考虑到了社交素质培养因素,为学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中国教育虽然已经认识到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而是素质教育,许多院校的教学模式仍处于传统教学的框架之中。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被纳入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体系中来。而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给职业教育已带来新的挑战,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一起已被视为职业能力的三大支柱。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周志和阶段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中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刚踏入社会时存在着严重的社交障碍:与师傅之间的沟通,与同事之间的相处,与客户矛盾的化解,与同学关系的维护等等。社交能力的培养从步入社会才开始似乎已跟不上实际的需求,那么在大学校园这个准社会里社交素质的培养又该如何有效开展呢?

社交素质(社交能力)指人们妥善处理一定的组织内部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它是建立在具体的情境基础上的一种行为能力,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在校园生活这种特定类型的情境中,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交际的氛围,形成学生——学生,学生——老师,学生——领导三维的交际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办法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团体活动,心理咨询,以及开设一些相关课程,比如素质拓展项目课程:演讲与口才素质项目课,有效人际沟通素质项目课等。然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的专业课或公共课的学习中渡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建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课堂对话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往往被人们理所当然地等同于教师的独白。其实,课堂对话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在课堂情境下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在工作情境下以及社会特定情境下的社交能力的培养做准备。目前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行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和任务化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需要学生结对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任务。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活动形式:1.独自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2.结对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因此形成了师——生,生——生(1对1),生——生(1对团体)三种主要交际模式。生——生(1对1)的交际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这种交际多数是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他(她)会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或者比较能够包容,抑或比较欣赏的学生作为交流对象,交际效果通常良好,不会有太大压力。问题多出现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团体)关系的交际中。以下从这两个层次重点分析课堂对话在学生社交能力培养方面的潜力。

一、师——生交际模式

师生间的交际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提问和布置任务去完成这两个特定的情境中。如教师检查作业就其中一个问题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有以下几种可能:A.“不会”  B.沉默不语  C.“老师,我忘做作业了”  D.大意正确,表达不清楚   E.正确回答。与之相对,老师的回应也会存在几种可能:1.、训斥   2.、无奈   3、反感   4.、鼓励  5、赞赏。在师——生交际模式的课堂对话中,学生的个人责任(个人行为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展现,诸如,大声清晰表述的能力,态度谦恭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判断评价和解释自己观点的能力。另外个人责任还体现在反思能力上,譬如对自己回答问题时所持的态度(情感)的反思,对被选择回答问题这件事可能对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贡献的反思等。除此之外,个人行为能力还表现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接受态度上,全盘接受,批判性接受,还是恶意批驳等。再则,在整治教学纪律时,譬如时下成风的课堂玩手机现象,师生之间也难免会产生摩擦,学生被老师捉到后,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是疾风骤雨式的,也可能是和风细雨式的,还可能是冷战式的。因此,课堂对话情境下的师生关系可谓是小文章中蕴藏着大道理,科学合理有效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二、生——生(1对团体)交际模式

在高职院校项目化和任务化教学模式中,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种新常态。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面对与其他小组成员沟通协作完成任务的挑战。不难发现有些学生非常活跃,另一些学生可能很安静,还有一些学生参与程度一般。这种参与频率的差异换个角度来看反映出的是学生社交能力的差异。非常活跃的学生,与人交流的欲望强烈,团队合作意识也比较强,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往往倾向于自己去研究探索,偶尔发表一下看法,个别学生一言不发,几乎把自己游离在小组成员之外。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个人性格底色的差异自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社会责任感恰恰是社交能力的另一个表现层面。譬如有没有考虑到个人的态度对小组其他成员的情绪的影响;有没有考虑到通过个人行为为小组任务的顺利完成积极进言献策;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当言行伤及他人的情感甚至引起不愉快的争执,进而影响小组融洽的气氛等。而从个人责任来看,有没有个人提出问题或建议的能力,有没有允许他人发表观点而不去打断的倾听能力,有没有充分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有没有接受不同见解以及接受被质疑的能力等。因此可以说,小组活动情境下社交能力的培养蕴藏着很大的潜力。

鉴于以上分析的课堂对话中社交能力培养的可能性分析,教师的角色又被赋予了一层新意。在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知识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驾驭课堂,充分利用课堂对话这一平台,本着多鼓励,少打击,多启发,少说教的原则,积极培养渗透学生对自己言行的個人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或许是弥补在“象牙塔”里“社交缺陷”的一条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赵颖.世界名校交给孩子的24堂素质课〔M〕.北京:朝华出版社2010

[2]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育学过程〔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策略
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真对话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状态”研究
小学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状态”研究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解析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话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