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文本细读,构筑精神家园

2015-05-30 00:17钱海荣
师道 2015年8期
关键词:郑国精神家园笔者

钱海荣

从教二十六年,每至期末阅卷,盯着大多数学生“惨不忍睹”的语文答卷,苦笑之余,笔者总要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学生那么不喜欢甚至讨厌语文这门课?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的语文水平如此低下?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将什么教给了学生?我们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追问过后,一个答案逐渐清晰:我们的语文并没有教到学生的心里,语文学习并没有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

雅斯贝尔斯有云:“若要增广我们的精神领域,就必须研读独具创见的思想家所呕心沥血写作成的充满智慧火花的著作。”如果细读经典文本能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添砖加瓦,或许我们的学生会对语文更有感情一点,更想学好一点。于是,笔者尝试借助文本细读,构筑学生精神家园。

一、理想教育的温馨场景

王栋生老师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时,这样描述他心中的理想教育:“所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人的待遇。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做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

如此理想的教育境界,如此美妙的诵诗之声,深深感染着笔者。在做完繁重的作业之后,如果一名高中学生还能够“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那么他必定从心底里喜欢语文,享受语文,并且希望父母能和他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审美愉悦,这样的场景温馨无比。

钱理群教授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应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和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以概括为‘青春的精神。” 笔者以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正处于冲出迷雾、避虚就实、脱繁入简、还原常识的关键时期。富有魅力、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必须直抵学生的内心,与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挂起钩来,让“爱读书、爱写作、爱思考的老师,带领着学生读书,写作,思考,打下基础,养成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快乐,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本细读,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

基于文本细读,品味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语言活动为载体,以文本细读为途径,以问题探究为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讲读《沁园春·长沙》一词,读到词的上片结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对于“怅”字的理解,学生的意见大致分为两类:一为“怅惆忧思”,一为“慷慨激昂”。意见分歧之时,即是文本细读之机。其实,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于“怅”字的注释也不相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解作“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则解作“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笔者投影以上两种注释,让学生细细辨析。经过探究,学生认为,时年33岁,即将远赴广东从事革命活动的毛泽东同志,面对橘子洲头的壮美秋景,思绪万千,壮怀激烈,有慷慨激昂之意,生忧虑怅惆之叹,皆合情合理,如此复杂的心绪,并不能简单地认为非此即彼。细读文本,合作探讨,远比教师直接告知结论有意义。

三、文本细读,还原文学背后的真相

如果说文本是封闭的,那么文本解读必须是开放的。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把文化哲学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等可操作的方法,使阅读的鲜活体悟上升到理性的层次。提到“郊寒岛瘦”这一文学现象,自然会联想到诗僧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在领悟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妙后,让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似乎平常的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之上。题完此诗,贾岛最终有没有“负言”?孙绍振教授的研究值得关注。贾岛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贾岛至长安,拜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后还俗,屡试进士不第。再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见《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据贾岛的人生经历来看,这最后一联可能只是心系仕途的诗人并不准备兑现的客套话。因而这首诗未能够构成统一的、贯穿全篇的意境。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有时只是作者复杂思想情感的冰山一角。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1989年1月13日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富有温暖生命气息的诗之后的第53天,天才诗人海子为什么会以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年仅25岁的美好生命。还原文学背后的真相,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以此作为滋润精神家园的不竭清泉。

四、文本细读,让问题探究有序展开

黄厚江老师认为:“避免串讲式的文言文教学有哪些途径呢?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二是在诵读中理解;三是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四是在语文活动中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见《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笔者以为,革新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基于实际,精于设问,借助文本细读,展开师生对话,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文本理解,构筑学生精神家园。

研习《烛之武退秦师》,一名学生朗声提出一个“貌似刁钻”的问题:“作为郑国的大夫,佚之狐为什么要推荐烛之武去游说秦君,而不是自己去呢?”这个问题让笔者措手不及,有关佚之狐这个次要人物的史料也不多见。笔者真诚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先搁置问题,等老师查阅相关史料后再来探讨。

几经周折,笔者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找到相关史料。秦晋两强联合攻郑,郑国即将灭亡。大夫叔詹向郑文公献计,让大夫佚之狐作为“舌辩之士”去游说秦穆公。然而,老奸巨滑的佚之狐以“臣不堪也”为由,举荐“口悬河汉,舌撼山岳”的烛之武来替代自己去秦营游说。揣摩其用心,大致可以推断:说秦之事非同小可,十分危险;如果烛之武失败,那么佚之狐找到了替死鬼;如果烛之武不辱使命,那么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得举荐之功,更送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郑文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召见“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的圉正烛之武,假意惺惺地开出优厚条件,只要烛之武能说退秦师挽救危在旦夕的郑国,“寡人将与子共国”。

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中出场的人物不少,讲了话的人有几个?主角是谁?在平时的政治生活中他是不是主角?为什么?”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来作答,并试着翻译这些句子。接着,就“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句,笔者再次提问:“烛之武是不是很谦虚?是不是真的不如人,话语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在学生得出符合实情的基本结论后,笔者补充介绍这个历史人物。在郑国,智勇双全的烛之武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过“弼马温”之类的小官,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伯才起用年届七十、老态龙钟的烛之武,依靠他的力量化解了一场令郑国几乎亡国的灾难。这样的介绍,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笔者趁热打铁,继续提问:“是谁将烛之武推到历史的前台?他是如何向郑伯推荐烛之武?他对烛之武的能力有没有信心?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难度不算大,但环环相扣,既让学生细致了解课文第二段的内容,又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平日里学起来让人倍感吃力的文言文,经过教师的巧妙点化,成为了一道风味独特的开胃菜。

引入恰当史料,进行文本细读,展开和谐对话,让充满探究意味的课堂顿时鲜活。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将语文学习与丰富人生体验、对接精神家园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明显。

钱理群教授说:“教师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成为学生青少年时代记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借助文本细读,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其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语文打好基础,而且使学生养成读书、写作、思考的习惯,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精神家园,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就有可能成为学生“美好而神圣的瞬间”。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郑国精神家园笔者
做别人家的父母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