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枕上的“足球运动”

2015-05-30 00:53郝珊珊
蓝盾 2015年8期
关键词:瓷枕蹴鞠球门

郝珊珊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中载:“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由此可知,唐中期瓷枕的制作已较为普遍。

瓷枕因其光洁细润,质地清凉,成为古代夏季纳凉的重要寝具。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道出瓷枕消暑纳凉的功效。南宋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词中的“玉枕”并非真正的玉枕,而是当时烧造的青白釉瓷枕,同样道出了瓷枕纳凉的功用。

除了作为寝具,瓷枕也用于丧葬。在发掘五代吴大和五年墓、河北井陉柿庄宋墓、江西吉水县南宋纪年墓、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时,都出土了具有实用功能的随葬瓷枕。

纵观我国瓷枕的发展史,宋代磁州窑烧造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的彭城镇。磁州窑器物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瓷枕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古代典故、儿童生活、山水人物等。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白地黑彩孩儿鞠球纹枕(见图),便是一件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白地黑彩孩儿鞠球纹枕出土于邢台市一宋代墓葬,长30厘米、宽18?郾5厘米、高10?郾8厘米。枕面为八角形,周边出檐,两端翘起,中间下凹,瓷枕底部有“张家造”印款,说明烧造这件瓷枕的窑户是“张家”。据统计,当时烧造瓷枕的窑户有“张家”、“王家”、“李家”、“赵家”等,尤以“张家”的声誉最高,烧制的时间最长。这种压印戳记,也是窑户为自家做广告的一种表现形式。此枕枕面绘一童子,童子身着左衽长袖花衣,下穿肥大长裤,头梳双丫形小辫,正在全神贯注用脚踢球。由画面内容可知,蹴鞠是宋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户外活动。

蹴,即用脚踢;鞠,指球。关于蹴鞠的起源,西汉学者刘向的《别录》一书中所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十六经·正乱》中也有记述:“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大意是:大约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黄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进行了一场战争。最终,黄帝擒杀蚩尤,为了泄愤,便将蚩尤的胃塞满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这种蹴鞠起源于黄帝之说,在西汉之后的一些论著中也多被引用。

现代多数学者倾向于蹴鞠起源于战国这种说法。《战国策·齐策》与《史记·苏秦列传》中都有关于蹴鞠运动的记载:“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蹋鞠”即“蹴鞠”,从书中记载可清楚得知,距今2300多年的战国时期,蹴鞠已在齐国都城临淄广为流行。

到了汉代,蹴鞠作为一种娱乐竞技项目流行于市井及宫廷。《西京杂记》载,刘邦成就霸业后,将父亲刘太公从老家接到长安未央宫居住。谁知刘太公终日闷闷不乐,刘邦找人打听后,才得知其“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于是刘邦颁旨,在长安城仿照沛县丰邑造了一座新城,并将丰邑老百姓迁至新城,陪刘太公斗鸡、蹴鞠。

除娛乐竞技外,蹴鞠还作为军事训练手段在军队中广泛开展,以此来锻炼士兵的体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汉书·霍去病传》中记载:“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也。”由此可知,当时即使士兵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蹴鞠训练,以培养士兵顽强的意志。

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宋时期,蹴鞠运动呈现出鼎盛的态势。唐代,鞠的制作工艺有了本质的变化。唐以前所用的鞠是实心球,将毛发等物包裹在皮革中。唐代则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可以充气的空心球。这种球用动物膀胱作内胆,外边用八片皮革缝制而成,不仅球体更加接近圆形,而且球体较轻,弹性较大,踢起来更省力。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这样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球踢得很高。唐代,不仅出现充气足球,还发明了球门。球门有双球门和单球门之分。双球门是指球场两边各设一球门。球门用竹竿制成门框,两竹竿上边用绳子结成网状,下边留有射门的区域。单球门则是在球场中间设一球门。《文献通考》中记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即在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网,网上留一洞为球门。两队分置球门两侧,比赛时,球员彼此身体不再有任何接触,再加上场上活动区域面积缩小,因此比赛激烈程度减弱。

此外,唐代女子蹴球十分盛行。唐人康骈在《剧谈录》中描述了一个民间女子踢球的情景:“……方年十七八,衣装褴褛,穿木履,于道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数丈。”这名女子能用脚接住军中少年的球,踢回时高达数丈,表明唐代女子蹴球水平相当高超。

宋代的蹴鞠运动十分普及,“白打蹴鞠”较为流行。“白打”是不用球门的个人表演,以踢球时花样多少和动作的难易程度为标准。踢球人数一至十人不等。一人上场逐一表演,称为“井轮”;二人对踢,称“打二”;三人场称转花枝或小官场;四人场叫作流星赶月;五人场称为小出尖、皮破;六人场称为大出尖;七人场称为落花流水;八人场称为八仙过海;九人场称为踢花心;十人场称为全场。踢球时强调踢球的花样和动作。除了用脚外,还可以用头、肩、胸、腹、膝盖等部位控球。这一时期,蹴鞠运动由竞技性、对抗性向娱乐性、技巧性方向发展。

宋代民间还自发成立了许多蹴鞠团体。在众多的蹴鞠团体中,最著名的是“齐云社”。“齐云社”,寓意踢球技艺之高,可踢上云霄。入社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高超的球技;二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能够支持社团组织赛事等活动所需的财力。社团担负着制定比赛规则、对踢球艺人进行考核、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

经历了唐、宋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蹴鞠运动达到了顶峰,尤其在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蹴鞠作为娱乐性项目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这件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研究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摘自《收藏界》)

猜你喜欢
瓷枕蹴鞠球门
瓷枕
蹴鞠
瓷枕,透心凉
瓷枕,透心凉
呵呵
瓷枕·凉殿·蒲扇·夏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足球有一段渊源,叫蹴鞠
蹴鞠趣“史”
认识足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