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述文“探究题”备考策略初探

2015-05-30 10:48李秋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考点答题审题

李秋萍

一、引导学生吃透考点,明确得分要点

要想学生审题和答题到位,首先要让学生“心中有谱”——明确这道题考什么,如何答?我们尝试从参考答案中理解考点,归纳得分要点,显然,归纳并概括出文本中的原理或观点,并用之对实例(或材料)进行分析是得分要点。为了让学生吃透考点,明确得分要点,笔者进行了两个尝试。效果不错:

1.尝试一:在知识点复习后,结合学生练习卷的答题情况,归纳出学生答题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强化练习并精选出典型答卷——4分示卷、3分示卷、2分示卷、1分示卷、0分示卷,原汁原味地展示出来,不公布得分,而是让学生担任“阅卷教师”,给各个答卷打分并说明评分依据。

设计意图:如果总是教师告知规则,学生就相当于“知识的仓库”,其学习主动性不高。让学生充当阅卷人,给自己的同龄人评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评分时阐明评分依据,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动脑——掌握评分规则,抓准得分要点,注意准确表达,在运用中理解,在理解中掌握,把考点和答题格式、作答思路进行内化。

2.尝试二:提供文本和若干实例,让学生根据考点设计题目,阐述设题依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考点设计15题,难度较大,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如练习《书法艺术的审美本质》一文,根据文本观点,笔者提供了几个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苏轼)与文中原理有关的故事,让学生设题。笔者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根据考点设计题目,在运用中切实理解考点。

二、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对应

考场上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学生读文章时走马观花,没有理清文本脉络,审读题目时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核心,导致答了一堆内容却不得分。

笔者总结了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一是没有读懂文本,二是没有审清题意。针对这一不足,教师首先应在平时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掌握论说文的文体特征,掌握“黄金结构三段论”、本论的结构方式、论证方法等。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文本,只要理清行文思路,文本的观点自当凸现。

三、训练学生掌握答题格式,力图概括全面

论述文15题新题型的答题格式是“列出文本中相应的原理(观点)+结合实例(材料)进行分析”。

首先,端正学生的答题态度。在明确答题格式后,学生若再普遍存在答案漏缺、概括不全等问题,多是因为态度不端正。如2013年佛山二模,“答卷只有观点,没有分析”和“答卷只有分析,没有观点”这两种漏缺情况非常普遍。

其次,对“症”下“药”——结合典型的失分答卷示例,分析失分原因,明确答题格式。如讲评分析“①陈家顺对待农民工,体现了中国文化‘无私奉献的品质;②陈家顺的做法,既符合中国文化中重义,又符合西方文化重法的行为规范”答卷时,教师先明示:该考生回答了两个观点,可惜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两个要点只各得1分。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失分原因,这样有原理有分析,概括全面,自然手到分来。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有理有据,简洁准确

教师应从源头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据“据”明“理”,依“理”析“据”;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作答习惯——分点作答,观点与分析对应。

学生普遍存在一些答题不足和陋习:惟恐答漏,多多益善;拖沓冗长,条理不清;混合作答,表述紊乱;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引导考生逐步改进、完善。

五、紧抓配套训练不松懈,以练巩固,以评促升

多做配套练习是答题规范得以巩固的基础,练习后的批改与针对性讲评是提高分数的保证。光做题不讲评学生只会疲于应付,光讲评不练习复习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在平时多练,多反思,多改进,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才能逐步做出感觉,得心应手。

六、总结

总之,要想答好论述文阅读15题新题型,吃透考点是基础,规范作答是关键。在备考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吃透考点,读懂文本;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找准对应;训练学生掌握答题格式,力图概括全面;并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思考习惯和简洁准确的作答习惯,逐步实现高效解答。

猜你喜欢
考点答题审题
邀你来答题
考点展示
邀你来答题
考点展台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邀你来答题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邀你来答题
“三招”学会审题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