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智力型差异生转化

2015-05-30 04:23何倩梅
求知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转化

何倩梅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非智力型差异生的成因、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转化方法。非智力型差异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工作。通过转化这些学生来达到管理效果和管理效率双重提升。

关键词:转化;非智力型差异生;学习态度

什么是差异生?翻开《心理学》得知:差异生是知识品德培养和获得遇阻,暂时未能达到基本合乎标准的学生,其实也是教师笔下的“后进生”。界定这类学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后进生。非智力型后进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包括学生行为习惯、意志、信心、性格、毅力,等等。

查看心理专家和学者的调查。报告证实: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的学生之间不是存在智力水平差异,而在于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的差异。故此,在教学工作中,尤其由于职业学校的生源特殊性,我们所遇到的后进生大多数是智力正常的但学业不良的后进生。有些书本建议将后进生改为差异生。故此我将此文定义为非智力型差异生。这些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不肯动脑,思想懒惰,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心听讲,情绪不稳定,眼高手低,一点头痛脑热就请假回家,痴迷手机。

教师要对这群非智力型的差异生要有计划地转化,过程是异常艰辛和复杂的,首先必须深入当中,研究形成非智力型差异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影响

21世纪是网络盛行的年代,学生受各种风气熏染,形成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念头。尤其是一些先富起来家庭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学习好不如家长有钱”“学习好不如以后嫁富人”,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就认为会算账就行,会挣钱就行,现代网络有太多诱惑,他们深深迷恋无法自拔,即使在“枯燥而简单”的学校里也是“机不离手”。

2.家庭环境的影响

独生子女是现代家庭的重心,唯我独尊,娇宠呵护是父母常用的技巧,有的父母则对孩子管束过少,强调自己工作忙,有的父母则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多是打骂为主,或直接以物质、金钱刺激和奖励,极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父母离异后,不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现孩子问题,就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学校。

3.学生心理障碍

学生一直都被学校、家庭以“成绩论”压迫着,成绩不好一直会影响学生整个学习期间。从强烈的“我要学”变成“我不想学”,学业不良,结果形成极大反差,学生会出现情绪反常,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干脆放弃学习,更有严重者会心态乖戾,出现“自残”行为。

4.学校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一直牢牢占据中国的教育,学校、家庭只注重分数,忽视低分的学生,这里也自然包括差异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多为训斥或严抓硬管,或直接向家长告状,没有探究犯错的原因,只是一味责罚,漠视学生尊严,导致学生厌恶学校,厌恶班集体,抵触老师的教育。

综上所述,差异生所受的影响来自多方面的,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差,在班集体和家庭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也形成与其他的学生不同生活特征,集中表现为自卑、不合群、经常违纪、屡犯不改。要转化教育他们,得从他们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入手,找出符合学生心理的行为,探寻转化教育的规律,采取“一把钥匙一把锁”的办法,对症下药做好这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5.理论依据

(1)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所激起,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都是学习动机。

(2)态度和价值观。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价值观是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评估。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转化,越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越强。

弄清楚差异生转化的理论依据,认真分析,酝酿更新,制订详细的差异生转化工作论。这应该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6.春风润雨,以“偏爱”扬帆学习

非智力型差异生常常处于弱势,一直不是老师的“最爱”,时间长了就有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偏爱”这两个字就大有用武之地。俗话说“爱哭的孩子多吃奶”,在教育世界也要实行爱闹的学生多“偏爱”,像护林工那样把弱小的树苗加支架捆绑让其茁壮成材。教师只有亲近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才能渐渐消除其抵触心理,春风润雨,情感沟通。如A君家庭富裕,父母比较忙无法管教,爷爷奶奶百般宠爱,他从小沾染许多贵族公子习惯,学习成绩差,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秩序,有顶撞老师的恶习,令许多老师头痛不已。为此我和任课老师紧锣密鼓商量对策,每次老师们上课都叫他回答问题,课堂上举的案例也用他的名字,同时增加他为课代表和黑板做题演示机会。让他感到老师们没有遗弃他,真诚期望他能越来越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终于从老师的“口水”中开始扬起学习风帆,摒弃许多不良行为,逐步转为一个进步的学生。

7.深度挖掘,把握“闪光点”

众所周知差异生都有潜在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更别说非智力型的差异生。当他们闪光点在大放光芒凝聚成球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引入契机。于是教师善于寻找他们身上的即使是微弱光芒的闪光点,一旦有点滴进步时,就及时鼓励,表扬。

如B君是我班男生中唯一“烟君子”,迟到、早退、上网、吸烟、上课睡觉、玩手机、脾气火爆……听说初中已经如此,父母表示无能为力。一次班会课我无意间欣赏到他在宿舍拍的视频,他的街舞无人能比,我倒吸一口冷气,难怪他体型俢长。私下一打听他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学习街舞整整七年。于是“闪光点”找到了,契机也来了,我抓住他这一特长在班级成立街舞队,让他任主教练,然后再找出学业优良同学帮助他,这样一来主教练的优势和成绩显著提高双管齐下,他开始产生偶尔迟到量变,继而学习成绩质变,一个阳光帅气、关心同学的青年开始复苏了。

8.心理导航,端正学习态度

非智力型差异生主要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不良的习惯长期养成,成绩差使他们完全没了期望,学习态度更差,进而厌恶这些课程。教师应加强心理辅导,使其在每天上课之前完成以下几种活动。①面带微笑,搓着双手,哼唱着歌曲,嘴里叼着零食,而且让他们充分体验这种感受。②同时让他们的脑子不断地想:下面的学习内容将是我能够理解,我将高兴的学习。③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比平时细心一些。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我开始尝试用到在C君、D君、E君身上,D君亲身实践特别有效,因为改变了她上英语课的消极学习态度。C君、E君效果缓慢一些,因为他们两人确实拉下这门课太久,且严重偏科,但还是解除一些原来的苦恼。

9.专业实践,强化挫折教育

孟子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强调非智力型差异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经过挫折和失败,才能成就大业。如果他们头脑中有了正确的认识,心理便会潜移默化地具备应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态,即使遇上也能坦然面对。为此首先我采取“纸上谈兵”的策略,利用班会课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接下来利用专业实践这个机会来使他们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2014年4月和5月是他们外出天虹、银雁等单位实习的日子,我走访了自己所带的班级每一个学生的专业实践岗位,和他们的上司反复强调维持企业原有的纪律,甚至设定一些更艰苦的岗位来让他们顶岗,正确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行,从而提高这些差异生承受挫折的抵抗能力,让他们学会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技能和本领。专业时间结束后,事实再次证明,初尝生活艰辛后重返校园后使他们又认真许多,特别是在上课和完成作业方面进步很大,这不得不惊叹挫折教育。

10.形象感化,榜样示范

为人师表,教师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影响,为此每天预备铃响我雷打不动出现在教室门口,包括早读、上课、晚修、眼保健操、集会等。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院实行“花样早操”——跳大绳、跑步、踢毽子等,每一场我一定参加,我从不带手机进教室。我一如既往参加各类职称考试和研究生考试做好榜样,并以此激励他们。即使他们违反纪律不在公共场合批评,将批评带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针对具体的人和事件。批评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点明改正的方向,这些差异生只有提高自我意识,把握好自己,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表扬,其行为品格才能不断改善。在差异生转化工作中,用负荆请罪、幡然悔悟、亡羊补牢等工作案例来引导他们“洗心革面”和“迷途知返”,在批评教育中把道理寓于生动案例中,从而坚定其改正错误的意志,让学生明白,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的目标,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11.信任奠基,以表扬促人长进

了解、尊重、信任学生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常用方法。差异生的道德感、理智逐渐模糊,继而出现反复无常状态。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和思想动态,注重学生人格尊严,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关心、信任他,对他们循循善诱,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使之乐于接受教育。

学生F君一直调皮捣蛋,上课睡觉、迷恋游戏、无心学习,很多老师也都放弃了,任其自然发展。我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却也无济于事。F君目睹这一切越发“厚脸皮”,我行我素。一次运动会我狠狠训他一顿,同时通知家长。F君被骂哭后眼泪还挂在眼角居然在男子800米稳居第一,我抓住这一次机会,在运动总结会好好表扬一番,做PPT时我特意放了他的成绩以及冲刺一瞬间所有的照片,同时任命他为新的体育委员。这种“反常”的信任,使他的精神集中到自己特长上来,减少了他的调皮捣蛋的机会。我对他的组织能力还是扩大化表扬,同学们对他也产生佩服,他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慢慢他那些不良行为越来越少。

转化差异生是一项复杂的心理工程,非智力型差异生也是在一个立体环境中完成的。将他们性格的塑造,品德的培养圈定在有益的环境中,发现他们犯错误时要深入了解犯错误的主因及思想动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春风化雨般地化解矛盾,畅通无阻地交流感情,双向互动,使对学生的教育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教师需要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只有和学生及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积极发展,才会唤起学生的良知,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重新认知,产生“顿悟”。因此,教师应建立稳定、积极、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心理学,注意积累经验,运用教育方法,适应变化多端的学生行为,尤其非智力型差异生,决不能以“权威”“施权”自居。当然,转化差异生这项工作绝非一朝一夕,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甚至教育部门全力支持与配合,坚持不懈将这项工作进行到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转化
运用多元教学评价转变英语学习态度的策略分析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