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2015-05-30 00:45杨智
求知导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兴趣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杨智

摘 要: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与以往的兴趣教学不同,古代文学的“兴趣点”教学模式要求全面把握学生、教师、课程三个层面的兴趣点,达到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点”教学模式;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说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苦吟诗人如此痴迷呢?自然是因为他对作诗具有浓厚的兴趣。人们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乐此不疲,学习何尝不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点”教学模式正是基于兴趣对学习的强大内驱作用而构建的。过去谈兴趣教学,人们多关注受教育者(学生)的兴趣,“兴趣点”教学模式则从整体上观照教师、学生和课程三方面的兴趣点,以下分别论之。

一、“教师兴趣点”的保持策略

教师的兴趣点表现在教师本身要对授课内容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体会到授课的乐趣,产生精神的愉悦。人的情绪是可以传递和感染的,喜则同喜,悲则同悲。讲课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形式,声音手势、身体移动、面部表情和眼神接触都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如受到外界(家庭、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干扰,心情烦躁,表情木然,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如教师情绪乐观饱满,讲课富有感情,那么学生受到的影响就会增强,进而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情绪的一面镜子,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上好每一节课,把讲台当成知识的舞台,要有精、气、神。

二、“课程兴趣点”的定位策略

抓课程的兴趣点,就是要结合学生特点,深入研究并吃透教材,把握课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地方,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程兴趣点有两个来源:一是通过教师平时授课的经验和积累,发现课程本身存在的兴趣点。二是通过交流或提问,敏感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准确地定位课程兴趣点,就能拨动学生兴趣之弦,奏出和谐的课堂之音。

三、“学生兴趣点”的激发策略

抓学生的兴趣点关键在于抓住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具有间断性的特点,第一次集中注意力只能持续十几分钟,之后便开始发散。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其兴趣和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鲜新奇的电子产品所分散(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在上课时,如何使学生的眼睛不再盯在手机微博上,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运用一些技巧。

一是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授课。教师要善于捕捉幽默的时机,发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幽默的运用要掌握分寸,其目的不是为了逗乐发笑,而是以诙谐风趣的教学形式来讲解知识点,脱离了这一教学目的,再风趣幽默的方法也只是无聊的噱头。

二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代入感。知识学习是源于生活而又回归生活的。现在的学生是网络的一代,适当运用流行的网络词汇,会无形中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教师应多举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使学生感到古代文学并非“屠龙之术”,而是鲜活可用的知识。

三是保持学生的期待心理,避免照本宣科。讲课的最佳状态是师生之间自然即兴的交流,如教师一味宣读讲义,缺乏对话和眼神的交流,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感,课堂气氛就会显得刻板拘谨。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丧失“期待心理”,因为学生知道教师接下来要讲什么,没有悬念。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并适度调控学生的期待心理,采取欲擒故纵的讲述技巧,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制作讲义和幻灯片时,应只列要点,而不要列出全部内容。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教师应该加入精彩生动的讲解,并适度扩展。换句话说,把包袱和悬念留到讲述的时候,而不是全部写在幻灯片上。

总之,“兴趣点”教学三要素中,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课程(教材)是桥梁,事实证明,三者如能有机结合,“兴趣点”就会变成“兴奋点”,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洪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8).

[2]李新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反思[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兴趣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兴趣:玩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