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015-05-30 10:48欧阳旭
江苏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英语教学策略

【摘要】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英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然而,反观现实的英语教学,教师创新意识的缺乏,教学模式的陈旧以及评价手段的单一桎梏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唤醒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美感这三个路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3-0026-03

【作者简介】欧阳旭,译林出版社(南京,210009)副编审,博士,主要研究小学英语教学。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意识、信心、勇气和智慧,它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作为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英语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创新精神是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精神,它体现在实践活动之中,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往往具有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和务实精神。[2]

一、创新精神培养的缺失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为数不少的教师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为:教师将书本视若“圣经”,照本宣读,缺乏创新意识;大多数学生机械地套用书本上所学的单词和句型来表达思想;很多学生不能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笔者从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三方面深究其因。

1.创新意识的缺乏。

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过多地关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很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有不少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不大。从教材活动设计来看,很多活动都确实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但教师没有充分地利用教材的素材,或者说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忽略了,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压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是主动发展、个性独立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从而搭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教师还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激发创新实践的过程。

2.教学模式的陈旧。

笔者通过观摩大量的公开课和常态课发现,大多数课堂教学偏重重复性的模仿和操练,而开放性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问题偏少。词汇课上,通常是教师呈现了目标词汇的语音、词义、拼写,然后就开始了操练朗读,学生有时对词义并不完全理解;阅读课上也是如此,大多数教师在学生还未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之前就进行了机械的朗读操练,如跟读、分组读、男女生读,或者就是讲解词汇,分析语法结构等,把一个整体阅读篇章弄得支离破碎。特别是在教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Cartoon time板块,这是一个通过阅读达到巩固主板块(Story time)呈现的词汇、语法、结构的幽默故事的阅读篇章。因为故事情节幽默有趣,配图生动,配音惟妙惟肖,结果教师就此板块“用力过猛”,把一篇“泛读课”硬生生地上成了“精读课”。综上所述,教师须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比如,每一篇卡通故事(Cartoon time)都没有标题,我们可以用教材的这个留白做点什么呢?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对话让学生编,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

3.评价手段的单一。

在部分优质课和常态课中能看到不少教师也在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其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比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判断学生答案是否正确时往往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对其他答案一律予以否定,挫伤了学生的热情;在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因为一些细小的语法错误再三打断学生,最后学生羞于开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学会如何控制课堂,准确把握哪些是“可控制性错误”(controlled errors)哪些是“不可控制性错误”(uncontrolled errors)。教育心理学认为,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正强化。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过程中的动力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更多地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去寻找师生间的共同语言。

二、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策略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增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研究英语课堂中需要培养的创新精神,设计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活动。创新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和创新技法等因子。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进行后天培养。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1.营造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3]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后续创新意识的养成和维持。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赏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隐藏着的巨大的发展潜能。例如:在让学生以seasons为话题进行口语训练时,如果设计的问题为“It is hot.What season is it?”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了。因为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Its summer.”如果将问题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如:“Do you like summer?Why?”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找到自己别具一格的答案,如:Yes.I like summer,because I can eat ice cream./Yes. I like summer,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No,I dont like summer,because its too hot.…只要学生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都要予以表扬,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改变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把座位排成圆形、U型、正方形等。这种编排可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接触频率增加,活动空间扩大,有利于个人、小组、全班相结合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增加人际交往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和次数,且能活化教学氛围。

2.挖掘教材,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结构由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六个要素组成。[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在课上,教师可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进行词汇发散思维训练,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运用词汇的能力。比如,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大多数话题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新单元教学伊始,教师需要动用多种手段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从而使学生更为积极,更为有效地参与到话题活动中去。“头脑风暴”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有关animals的单元话题中,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做单词接龙游戏,要求学生根据动物体积的大小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名称(ant→bee→mouse→bird→cat→dog→monkey→tiger→lion→zebra→elephant)。单词接龙游戏的背后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既要听出他人说出的动物单词的表意,还要能够挑选出一个自己知道的又符合游戏规则的动物名称。

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自己,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好绘本问题情境、文本问题情境和真实问题情境,并注意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培养不同能力过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不同的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例如:在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中运用文本问题情境Whats wrong with Su Hai?Why does Mike often have a toothache?What does he often eat?Does he eat a lot of sweets?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关注教材文本Story time部分的内容;运用真实问题情境(What should Su Hai and Mike do?)引发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我,同时完成Story time第三部分的学习内容。

这种训练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与所给的词语相关联的人与事,从而使学生能够活用从课本上学到的英语,同样的方法还可用于教学句型。学生在冬天很少谈到go swimming,教师也可以启发性地问一句:“Why not swim in winter?Its good for your health.”在进入课文前,我们也可以设计问题“What do we do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帮助学生产生联想,促使他们全面考虑问题,并形成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张扬个性,提升学生创新美感。

创新美感指的是诱发创新活动的美感,包括对对象美的敏感性、鉴赏性、追求性以及把这种追求转化为创新行为和成果的能力。[5]与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具有韵律之美、重复之美、同义之美、反义之美和修辞之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欣赏英语的美,展示英语的美,就能成功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美感的初步培养。

以教学诗歌Seasons为例。首先,要引导学生欣赏英语之美。例如:“In spring,it is warm.We fly kites.We go boating.”这首诗歌描绘了不同的季节、气候和活动,呈现了四幅不同季节的画面: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凉爽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它以简约的语言与富有节奏的韵律表达了编者对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受,以此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英语之美。诗歌中,编者对四季的描述不仅限于该季节的气候和这个季节比较典型的活动,对一年四季的色彩与所穿衣服等项内容也作了精心设计。相对于Seasons这一主题,诗句还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因此,引导学生进一步诵读诗歌,运用诗歌中新的语言知识来描绘四季的美景并展开的活动,使诗歌的意象更为丰满。最后,要引导学生创造英语之美。在学生对诗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尝试着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语言描绘他们最喜爱的季节,这不仅是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还是他们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写作,用学过的语言改编这首诗歌,当一回“诗人”,过一把“诗瘾”。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美感,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原霞.弹性学习制度: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障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2]颜晓峰.论创新精神[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郭凤志.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的重要精神资源和力量[J].科学社会主义,2002(5).

[4]陈立娟,陈小会.利用概念图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5).

[5]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构成[J].教育科学,2006(2).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英语教学策略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