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

2015-05-30 16:01罗光太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老妈老爸孩子

罗光太

突然有一天,我发觉父母越来越啰唆了。

早上出门上班时,老妈会像小时候一样站在门口对我千叮万嘱。我不耐烦地说:“妈,我知道了。这些话,你都讲了好几十年了,还在重复。”“是呀,奶奶,我爸又不是小孩子,你可真唠叨呀!”儿子在旁边嬉笑。

老妈看了我们一眼,尴尬地喃喃自语:“是呀,我可真唠叨呀!”她自嘲地笑笑,退回厅里。可等我和儿子一出门,她又探出头来:“路上开车慢一点!记住呀!”“知道了,老妈!”我头也不回地牵着儿子匆匆下了楼梯。

有一次,我下楼梯偶然回头,见老妈还一直站在门口目送我们。那一刻,我心里有些自责。我不该对老妈的关心表现出厌恶,她一定很失落,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嫌弃他们。

小时候,我们围绕着父母,不愿离开他们的左右,但长大后,却总希望挣脱父母的管束,离他们远一点,再远一点,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那些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再不会倾诉给他们。总觉得父母已经老了,过时了,帮不上忙,更不会理解我们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跟他们说这些只是浪费口舌,而且徒添不必要的担忧。

老爸退休前是建筑工程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不是跑工地,就是协调各单位各部门,要不就是画图、设计、预算、结算,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过问我的事。他平时在家也很少说话,可能是在外面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想清静和休息。但他自从退休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不仅变得爱说话了,而且对我从事的工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一次次事无巨细地询问后,我逗他:“老爸,怎么啦?难道你现在对我的工作也有兴趣啦?这和你的建房子可是千差万别哟。我还记得,你原来可是很不看好我的工作哟!”“我就是了解一下,谁有兴趣呀!”老爸嘴硬,明明很有兴趣,却不肯承认。

他真的是兴趣盎然,那些被我搁置在书柜里几年来动的专业书,他竟然找出来看得津津有味。再和我说起专业上的事情时都能够说出个道道来,让我刮目相看。但我没闲工夫也不愿意和他多谈工作上的事,总觉得他知道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而且在外面累了一天,回到家后我就懒得再开口说话。

老爸并不知晓我的心思,他兴致很高,而我却疲于应付,有时不耐烦了,就会对他说:“老爸,我的事,我自己处理,你不用操心,你该干嘛干嘛去。”我才说完,老爸就沉默了,只是在他闭上嘴的瞬间,我感觉到了他眼中稍纵即逝的黯淡。

后来,我偶然在一本杂志上看见了一篇关于老年人爱唠叨的文章。原来老年人爱唠叨并不是习惯,而是他们想融入自己孩子的生活世界的一种积极表现,他们不愿意被“冷疏离”。

回想父母的种种表现,我恍然大悟。确实是这样,自从我结婚,特别是孩子出生后,我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忽视了父母的存在。我可以不厌其烦地带孩子玩,陪孩子说话,或是和妻子事无巨细地商量问题,却没有耐心听父母唠叨,总觉得他们讲的话是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啰唆,毫无意义。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却像隐形人。但他们并不愿意成为隐形人,于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们他们的存在。老妈一如既往的关爱或许是出于习惯,或许是她让我正视她的唯一方式,而老爸对我工作的关心,也只是想找到能够和我交流的共同话题。

父母老了,但他们不希望被漠视。在我们“宏大”的人生计划中,有自己的追逐目标,有妻子的年度愿望,有孩子的前途安排,可是,我们的父母呢?我们有否将他们的老年生活纳入自己的人生计划里?

我曾觉得自己还算孝顺,后来我才知道,所谓“孝顺”应该是顺着父母,用心陪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多少老人不爱唠叨呢?我们作为子女的,是否应该做一个安静的聆听者,听听父母的唠叨,把他们的话放在心上?

安谅新作《明人日记》出版后获读者好评

本刊讯由作家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安谅小说集《明人日记》,是作者近年精心创作的小小说集。作者安谅在将近6年时间内,创作了独立成篇的作品300余篇,视角独特,洞察入微,叙述生动,寓意深刻,集中共收入作品100多篇。全书以现实为镜,运用细腻的笔触,在随意和平常之中,提炼新意;在散淡和习惯中,捕捉别致。许多故事信手拈来,在简洁而又不乏美丽的文字中,有一种催人警醒、促人感悟、令人欣喜,也让人深思的隽永。短小的篇什,或犀利深沉,或挚情婉约,或生动幽默,或冷峻凝重,无不让人感受作者“爱着、工作着、生活着”地认真投入到生存状态。题材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和机关、企业、社区等各个方面,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大发展背景下众生的各种面貌和心态,也是新世纪中国社会的世俗画,深受各地读者好评。

猜你喜欢
老妈老爸孩子
爱逛街的老妈
“精明”的老妈
“快点儿”老妈
老爸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爸的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