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传播效果的优化与提升

2015-05-30 10:48沈菲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沈菲

摘  要: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路”)的倡议,“一带一路”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部署,也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本文梳理了相关国家官方、学界及媒体等主体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反响,并指出应有针对性地探索对外传播重点,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增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当然,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受到许多邻国猜疑的发展中大国,其崛起也被认为在亚洲乃至其他地方对美国形成挑战。以美国为首不断叫嚣的“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根据个别外媒报道称,“一带一路”被外部称为中国的“马歇尔计划”,中国希望能够借“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大在亚洲的影响力,这一言论更加剧了周边国家可能的恐慌。

三、“一带一路”战略对外传播的对策性建议

“一带一路”作为本届政府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涉及亚非、亚欧,甚至辐射到太平洋沿岸部分国家的宏大战略规划,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对外开发,也关系到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如何制定有效的传播战略与提升传播效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树立鲜明的传播主题

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与传播主题尚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相关外宣部门应及早统一口径,在对内和对外宣传方面分别定位,进行精准传播。

对外宣传方面,中国始终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但是应该看到,冷战结束后,中国与美国的国际身份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冲突,中国被视为对美国霸权最具挑战潜力的新兴国家。中国外交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淡化和减少这种国际身份冲突,谋求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还力求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谓负责任,一方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还要为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负责。

实践证明,中国思想中的“和”理念植根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周礼》中说“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对于其他文化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七下西洋都显示着中国的“和”,中国历来都是爱好和平的形象。因此,在对外宣传方面,应始终贯彻一个主题即和平发展、互利互惠、多变共赢,通过多种方式让周边国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意义与价值。

对内宣传方面,应强调部分服从整体,在国家整体利益布局的前提下,开展各省市地区的实践,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消解“一带一路”宏观战略的作用,影响国家“一盘棋”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新传播媒介的重视

所有的对外传播都离不开传播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因此发挥媒体的作用是对外传播核心理念之一。尤其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俨然与传统的大众媒体舆论场、官方舆论场形成了新的“三足鼎立”之势。基于此背景,“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要加强对新媒介的重视,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受众,增强传播效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如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建立一张全面覆盖的信息传播网。以中国经济网为例,开辟了“筑梦——一带一路”的网站,在搜索引擎只要键入相关词条便涌现出成百上千的信息链接,利用一切资源进行整合传播。

(三)积极运用公共外交的理念进行营销

公共外交的最大特点是公开性,通过公开发表自己的外交政策和主张,表明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通过政府间与他国公众的良好互动交流,增强公众对外交行为的理解与支持。

1.通过领导人出访,利用国际舞台,增加精英传播效果。正如习近平去年10月在印尼国会发表的演讲和李克强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全面阐释了“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宣传中国的和谐立场。

2.官方发表白皮书,集中传播信息。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全面落实铺开,并逐渐进入务实合作阶段。基于白皮书性质的文件发布,可以让大众更详细全面的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与内容,以便更集中系统的传播信息。

3.通过国际会议、国际条约,扩大认同基础。近来中国通过多边峰会开展一带一路外交取得良好效果,北京APEC东道主伙伴对话会的成功,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姐妹篇”的面世,大大提升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关注度和认同度。通过“一带一路”创设的新平台,中国已经开始着手布局今年与周边国家的合作。

4.策划多种形式媒介事件,增强传播效果。在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通过策划媒介事件,对广大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从而吸引关注、提升传播效果,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例行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之外,不拘一格采用多种类、多层次的宣传方式,策划各种类型的媒介事件,以达到提升认知度、增强传播效果的作用。比如,博鳌论坛期间,国务委员杨洁篪正式启动“中国-东盟海洋年”活动,着力宣传双方全方位的海洋合作成为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样板。

(四)适应和把握国际传播规律

“一带一路”战略的传播作为国家级的传播活动,首先,要主动出击,抢先释放对自身有利的消息。如在亚投行倡议成立之初,中国政府先利用各种国际场合,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到2015年4月,共有跨越五大洲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中国事先提出倡议,之后积极活动,使亚投行成为第一个由发展中国家倡导建立的专业性多边开发银行。

其次,要反应快速,各个信息都具有时效性,各国对于同一事件的反映速度也会不同,要把提高时效性作为影响世界舆论的重要手段。信息的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效用依赖于时间并有一定的期限,其价值的大小与提供信息的时间密切相关。实践证明,信息一经形成,所提供的速度越快,时间越早,其实现价值越大。

第三,在传播中一定要贴近大众,主张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传播,使用受众的话语体系。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启动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采访活动为例,组织国内记者和驻外记者赴国内有关地方和沿线国家集中开展采访,并重点报道国内各地和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深入挖掘鲜活事例,用小人物来体现变化,达到以小见大,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传播的核心就是信息与思想的跨民族、跨种族、跨文化层次的沟通,交往双方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文化体系。所以在传播中不能忽视沟通性障碍,运用多种方式贴近当地受众,加强传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寇立研,周冠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J].对外传播,2015(3).
  2. 王瑞林.边疆省区对周边国家传播的趋势与观念转变[J].编辑之友,2015(2).
  3. 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J].国际问题研究,2015(1).
  4. 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1).
  5. 杨思灵.“一带一路”:印度的回应及对策[J].亚非纵横,2014(6).
  6. 韦路,吴飞,丁方舟.新媒体,新中国——网络使用与美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7).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