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转网络舆情的三个重要环节

2015-05-30 10:48孙荧晨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源舆情网民

孙荧晨

摘  要: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且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极易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生发恶性舆情。“手术室自拍”事件正入医患关系的舆情敏感区,并上演了一出网络舆情反转剧。本文认为,网络意见领袖声援正面舆论、主流媒体担当权威信源、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这是在“手术室自拍”事件中显现出的三个舆情导控的重要环节。

医患关系问题是我国棘手的民生问题,极具重要度和关注度;网民对医患关系的刻板成见根深蒂固,尤其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网民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使他们失去理性判断力进而做出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由此可见,降低事件的模棱度,让网民了解事件真相、回归理性判断是本次舆情导控的关键。主流媒体因其无可替代的信源权威性和信息传播的专业性在此时理应发挥主流担当。主流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媒介融合格局下传统纸媒的网络端口、新媒体平台,都是重要的舆情反转阵地。

主流媒体信源与自媒体信源之间一直存在相互“喂食”的现象,即互为信息来源。在本次事件中,主流媒体以发布官方信息为切入点从自媒体手中接过了信息发布主动权:12月21日21︰39 “陕西都市快报”发布微博称“西安卫生局查明‘医生手术台自拍照医院:今晚公布处理措施”;同日22︰03“头条新闻”(微博认证为“新浪新闻中心24小时播报全球重大新闻”)发布了西安通报“医生手术台自拍”调查结果。随后,以《人民日报》《华商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充分发挥信息采编的专业性、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等专业媒体优势,抽丝剥茧还原事件真相——12月22日14︰15,华商报官方微博报道了对涉事手足显微外科主任郑晓菊的采访,“手术室自拍当事医生流泪:手术7小时为患者保住了一条腿激动留念……”;12月24日08︰17,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称“‘手术室自拍事件病人:知道并同意拍照,想不通为啥批评医生……”。随着事件真相水落石出,“手术室自拍”事件成功得到了舆情反转,舆论转向对医生的理解和对舆论暴力以及媒体伦理的反思。

(三)深度评论调解网民心理

对网络舆情的导控不能仅仅流于舆论热点的现象表层,还应该对舆情背后的心理动因加以引导,以此转变大众的思维定势,减少情绪化、标签化的网络传播行为。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信息的报道,对某些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阐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维定势是几乎不产生任何影响力的[4]。因此,深度评论是对网民心理进行深度的引导的重要手段。

从网民心理角度来看,本次事件源于网民对医患关系问题的消极刻板成见、宣泄心理所导致的理性判断的丧失。舆情热度退却之后,《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在线上线下发表评论型文章:《手术室自拍事件,热新闻还需冷思考》(人民网——人民论坛)、《手术室自拍风波,谁让舆情随风倒?》(《新京报》)、《何必过度解读手术室自拍》(中国青年网)……通过对行为主体进行身份认定、对事件性质进行归类打包、对事件实质进行引申泛化等方式建构新闻框架,能够有效消解网民的宣泄冲动,引导网民思考,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媒介素养。

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新媒体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超文本报道、评论,能够更加立体地、形象地传递媒体立场,传播主流价值观。

热度退却之后的深度评论带来的冷思考能够超越对舆情本身的引导价值,上升到平和网民愤怒心理、缓和社会矛盾、净化舆论形成环境的高度。

三、结  语

从“纸馅包子”、“村里一半都是支书娃”到“手术室自拍”事件,近年来遭遇大反转的网络舆情屡见不鲜。当真相大白之时,网友愤怒的宣泄已经完成,恶性舆论对社会矛盾裂隙的加深也已酿就。片面极端的舆情不会因为“清者自清”而被轻易反转,在做好舆情监测的同时,更要强化舆情导控能力。网络意见领袖、主流媒体、网民心理是导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信源开始把控、用观点进行反击、从心理实现改变,尽快完成舆情的良性反转,把情绪化的舆论暴力关进牢笼。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黄敏,黄晓钟.网络意见领袖特征及其舆论影响[J].新闻世界,2009(7).
  3.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 刘毅.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舆论引导[J].当代传播,2008(3).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信源舆情网民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信源控制电路在功率容量测试系统中的应用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舆情
信源自动切换装置的设计及控制原理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基于Matlab的信源编码实验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