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报的功能看学报的改革和发展

2015-05-30 06:02严焱
今传媒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校学报改革发展功能

严焱

摘  要:针对国家最新的关于出版体制改革,尤其是高校编辑部的改革文件,各个不同层次的高校编辑部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本文通过对学报改革方面文章的梳理,从我国高校学报的功能出发,指出学报应发挥其高校学术科研成果载体的功能,继续发挥其公益属性,为科研人员和教师学生服务。并针对专家提出的学报四种走势的发展状况,指出一般高校的学报面临着极大的发展困难,进而提出高校学报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报;功能;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7-0106-02

一、引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出版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在不断地变化,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出版业更好地发展。关于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方面的文章,基本上是针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对高校学报的发展状况、管理理念、功能属性等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高建立(1994)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指出高校学报在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应对增强高校学报的开放意识[1]。曹振中(1996)指出,学报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学报质量,提高办刊水平,充分发挥其效益上[2]。邓久华,王晶针对学报办刊理念落后,封闭办刊;学报同质化现象严重;办刊资源分散,力量单薄,专业化程度低;办刊目的偏离,学术水平和社会效益低等困难,提出要打破封闭,开放办刊;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层次办刊面向读者,面向市场,强化经营意识,提高经济效益。周红兵,方秀菊(2004)认为学报面临的困境是优质稿件流失严重,学术“窗口”功能削弱;特色不突出,缺乏竞争力;出版时滞长,时效性不强;专业化程度低,社会影响力弱。提出措施:开放办刊,吸引优质稿件;加强政策导向,发挥窗口功能;突出优势学科,办出特色栏目;缩短出版时滞,提升竞争实力;重视编辑队伍建议,提高学报质量;联合办刊,走专业化道路[3]。赵大良(2009)认为,根据国家文化体制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科技期刊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在体制市场化、经营集约化和目标国际化三个方面[4]。吴庆丰(2012)认为学报应该破除不合时宜的办刊观念;提高面向社会的实践能力;增强服务地方的特色意识[5]。赵文义、王卫勋(2012)认为,学术期刊市场化的实现路径一要明确供给主体;二要加强对国有企业提供主体的认识和监管;三是针对现状,解决问题;四是减少行政干预;五是制度变迁模式,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及相关法规[6]。

二、高校学报的功能

关于高校学报的功能,公认的看法是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陈浩元等曾总结高校学报有五个特殊功能:一是学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园地;二是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三是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新学科的建设;四是对科技新人的发现、培养和扶持作用;五是记载着学校科研、教学发展的历史[7]。赵大良认为高校教授的成长,绝大部分是在本校学报的支持下而成长起来的,尤其是大部分人是从本校学报开始走上学术论文发表的道路的[8]。

然而,由于现有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条件的关系,EI、SSCI等国外刊物成了各个高校老师首选的投稿刊物,优秀的稿件都流失到国外,国内一些优秀刊物的稿源也受到了冲击,更遑论一般院校的普通刊物了。高校学报“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办刊方向受到了挑战,没有本校教师的支持,没有广泛的宣传力度,外稿更是难以大范围地投到学报,普通学报的生存面临挑战。因此,很多学报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学报的知名度,如设置特色栏目,进入“名栏工程”等措施。

根据最新的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社科2015年1号文指出,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出版工作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重要性,把出版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出版单位的改革发展,加强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高校学报还应该发挥其作为呈现高校学术成果和教学科研成果载体的功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进行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窗口”的作用。

三、高校学报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原则上不再保留报刊编辑部体制。对于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学报编辑部,并入本校新闻出版传媒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但具备建立期刊出版企业条件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可转为期刊出版企业;对于本校没有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且不能转为期刊出版企业的学报编辑部,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以相同相近的专业和学科为基础,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或专业性期刊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根据最新的改革方案,一些专家为高校学报提出了四种走势:1.与强实力大学相匹配的一流大学的学报可以继续办下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报;2.有专业特色而且生存能力较强的学报可以走专业化办刊道路;3.有相同相近专业和学科的高校可以联合办刊,采取“集合与分散”的原则,分别挂靠在几所高校;4.一般类院校的毫无竞争力的学报直接停办[9]。

按照这种分析,不同层次的大学也对应着不同层次的学报。一流学报和特色鲜明的学报自然是不愁生存,而一般类刊物则面临着生存的困难:稿源不足,资金不足,受众范围比较小,发行量少,大多数学报没有广告支持,多靠学校或主办单位拨款和收取版面费维持运行,如果全面推向市场,一般的高校学报毫无竞争实力。学报如果失去学校的人财物的扶持,完全市场化,出版企业又难以承担期刊的公益职能,受众群本身就狭小,面对如此境遇,普通学报在市场经济中可谓是步履维艰。

四、意见与建议

国家显然也考虑到了学报的特殊性,所以最新发文(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社科2015年1号文)强调了高校出版工作作为高校工作一部分的重要性。根据最新的文件精神,笔者认为,学报应从四个方面改进工作,不断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发挥窗口功能

学报是一个学校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应以本校师生的稿件为基础,面向全社会,扩大用稿范围,内外并举。按照国家最新文件,作为高校出版的一部分,学报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高办刊质量,提升编辑人员素养

质量是一个刊物的生命之源,只有有较强的质量保障,面对各方面的改革,学报才能不惧风险,大胆探索。而编辑则是生命之源的“把关人”,因此编辑的素养决定着刊物的发展。编辑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再创造性劳动,要求编辑是知识广博的“杂家”,也是某一方面知识的“专家”。面对不断高速更新的知识,编辑部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定期为编辑补充新知识,淘汰旧知识。

(三)创新思维,转变观念

编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等着作者投稿上门,而应主动深入学校各个院系和相关的科研单位,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去特约稿件。而且编辑还要随时掌握刊物相关专业的最新科研动态,主动向大家、名家约稿。编辑还要善于发现人才,对职称不高或名气不大的作者要倾注更大的耐心,鼓励引导其在科研生涯上更进一步。

(四)扩大对外交流

以本校师生的稿件为主,并不意味着学报要固步自封,而是在服务本校师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交流,延伸刊物的受众范围。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开拓对外交流的领域,实时关注本刊优势栏目涉及学科的发展前沿信息,积极约稿,快速传播最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积极向同类优秀期刊学习,不断地改进刊物的质量,提升刊物品质。

参考文献:

[1] 曹振中.中国高校学报改革与开放散论[M].柳志慎、戴立春主编.学报编辑论从第6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2] 高建立.略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3] 周红兵,方秀菊.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途径探析[M].学报编辑论丛第12 集,朱德培主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4] 赵大良.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J].科技与出版,2009(12).

[5] 吴庆丰.向社会寻找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生机——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思考[J].出版广角,2012(4).

[6] 赵文义,王卫勋.学术期刊市场化的逻辑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2(2).

[7] 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5).

[8] 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J].编辑学报,2009(5).

[9] 刘祥娥,左小青,周田惠等.新时期高校学报的功能定位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高校学报改革发展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发挥高校学报职能,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我国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分析
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SWOT分析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发展创新探索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