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铭文考释四则

2015-05-30 10:48张振谦
文物春秋 2015年6期

张振谦

【关键词】燕赵青铜器;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殷周金文集成》

【摘要】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是《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录的四件战国时期燕赵青铜器,但原书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对其中的“权”“桀”“倈”“有”“叚”等字进行了重新考释,并对其铭文作了重新释读。

《殷周金文集成》(下简称《集成》)收录了郾(传世文献写作“燕”,下同)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等四件战国时期的燕赵青铜器,但其铭文有的尚难通读,有的文字考释有待于商榷。本文拟将上述铭文的释文重新加以考订,求证于方家。

一、郾王喜矛

燕系文字中从“雚”之字有两种,“斂”字作图三,“鐱”字作图四:

因此,此燕王喜戈自铭称“戈”并非个例。

此外,目前又有与其铭文相同的燕王喜戈出土,见于《新收》1985号,铭文也是铸在戈的内上(图八)。

为了便于比较字形,现在把集成11248郾王喜戈(拓本、摹本)和《新收》1985燕王喜戈铭文字形进行了剪切排列(图九),对比可知,《集成》11248郾王喜戈铭文的最后一字应该为“戈”字,从摹本来看,尤为明显。

三、鹰 节

《集成》收录有两件同铭文燕国鹰节(集成12105、12106),前一件铭文较为清晰,其拓本、摹本如图一○。铭文释为:“傳遽甫戊疑,乍右丯不句酋。” 李家浩先生读“疑”为“邮”,读“丯”为“节”,读“不句酋”为“不拘留”[4]。

其倒数第五字,原书释“右”,不确,应该释为“有”,从图一一可见,此字从“肉”,不从“口”,应该释为“有”字,而不是“右”字。

符节是古人过关所用的通行证件,有节就可顺利过关,不用征税;无节就要征税,甚至不能通关。如鄂君启节(集成12110、12111):“见其金节则毋政(征),毋舍□食,不见其金节则政(征)。”

四、七年剑

文中引书简称:

说文——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

玺汇——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文物出版社,1981年。

陶录——王恩田:《陶文图录》,齐鲁书社,2006年。

新收——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台北)艺文印书馆,2006年。

[1]苏建洲:《利用〈上博竹书〉字形考释金文二则》,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43。

[2]陈斯鹏:《读〈上博竹书(五)〉小记》,武汉大学简帛网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

[3]陈汉平:《古文字释丛》,《考古与文物》1986年4期,第廿五条“释敛”。

[4]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8—89页。

[5]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第175页。

[6]秦晓华:《三晋彝器铭文札记两则》,《江汉考古》2010年2期。

〔责任编辑: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