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镇长城

2015-05-30 10:48郑绍宗郑立新
文物春秋 2015年6期
关键词:明代建筑结构长城

郑绍宗 郑立新

【关键词】明代;宣镇;长城;边防体系;建筑结构

【摘 要】明宣府镇简称“宣镇”,是明九边重镇之一,永乐七年(1409)始置,由于密迩京师,防务更重于他镇。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结合上世纪80年代河北长城考察队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明代宣镇长城的建设历史、边防体系的构成、边墙总长度及建筑结构等进行了阐述,全面揭示了明宣镇长城的历史面貌。

明宣府镇简称“宣镇”,是明九边重镇之一,与大同、山西合称“塞上三镇(边)”,朝廷均设重臣以总督三边防务,而宣镇由于密迩京师,防务更重于他镇。霍冀的《九边图说》载:“宣府自东徂西,边长一千余里,雄居上谷,屏藩陵东,譬则身之肩背,室之门户也。肩背实则腹心安,门户严则堂奥固,其关涉岂细细哉!”[1]这段话道出了宣府镇的地理位置,及在保卫京师、屏蔽陵寝方面的重要性。宣镇自永乐七年(1409)置镇守,总兵官配镇朔将军印,驻镇城(宣化),始称宣府镇总兵,之后开始了宣镇边防的经营。永乐八年(1410)北征残元后,加强了宣镇沿坝上、坝下一线的边备建设,以御北元。

一、明宣镇长城的建设

明宣镇塞垣的经营,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经营的重心是边墙。

第一阶段 在修旧和利用中西部前朝塞垣的基础上,以建墩台为主。

宣镇旧有前朝塞垣(边墙)。明朝初年,由于数年的北伐前元,国力微弱,尚无力拿出大量财力去修筑塞垣,只好修缮和利用旧塞垣,治墩台。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其情况:

1.永乐七年(1409)六月,设山后诸卫,宣化、居庸、怀来等卫[2]。

2.永乐十年(1412),总兵郑享巡视关隘、屯堡、冲要处,叠石甃砌[3]。

3.永乐十年(1412),长安岭(今北京怀柔长安岭堡)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堑[4]。

4.永乐十一年(1413),规划烟墩之制,是为永乐大墩[5]。

5.永乐二十一年(1423),怀来、万全、怀安筑塞,及大烟墩、小烟墩[6]。

6.宣德五年(1430),西阳河至永宁四海冶山口44处,39处立堡[7]。

7.景泰元年(1450),各边隘口设棚栅,挖掘壕堑[8]。

8.天顺六年(1462),修各墙垣、屯堡、墩台、壕堑[9]。

综上,从永乐十年(1412)起,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至天顺初年,虽经50余年的经营,由于明廷投入少,兵部主事不力,只能是分段进行边墙的修筑,墩台、堡寨羸弱简陋,均末达到防御要求。仅天顺六年(1462)那一次规模较大,是明九边统一行动,但是各边镇都没有有力的规划和措施,虽下令快,但行动缓,成效甚微。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也证实,蒙古瓦剌军入侵时,面对大部分利用旧垣修修补补的宣镇边墙如走坦途,小窄而低薄的边墙一冲即垮,全面崩溃。50多年的边墙经营说明,这种利用旧墙、小打小闹的经营边务成绩不大,难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总之,第一阶段宣镇边墙的修筑是不成功的,这和主持边务的兵部无能有关。

第二阶段 宣镇边墙的建设和创新阶段。主要是在成化时期。成化十三年(1477),余子俊诏为兵部尚书,总督宣大,沿用其之前在延绥治边的经验,大修边墙。

1.成化十三年(1477),万全右卫西起虞台岭,东至黄土坡,修土墙一道[10]。

2.成化二十年(1484),余子俊提出筑墩之制[11]。

3.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规模修边墙,东自四海冶,西至黄河,修筑塞垣长660公里,增墩440座,其中宣府269座。“甃以石,耗银百五十万(两)。”[12]

4.弘治七年(1494),始修腹里墩[13]。

5.嘉靖六年(1527),提出窖之规制,沿边墙修窖诱虏[14]。

以上成化十三年(1477)到嘉靖六年(1527)的45年间,主要是余子俊主兵部、总宣大时期,边墙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首先提出边墙建设的规划,得到了宪宗(成化皇帝)和孝宗(弘治皇帝)两朝的支持,得以在边防建设上大显身手,作出详细的规划,提出各种规制,在原先多治墩、少治垣的基础上,改为治垣为主,垣墩并举,加强了塞垣的连接,提出挖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的筑垣措施。每二三里置台、砦备警。旧塞垣仍以加高、加固为主,属平头薄墙。而墩台之制又出新样,台顶加悬楼,以备军士夜宿。同时加大墩台尺寸和数量,一批就增加440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弘治初年,又提出增建腹里墩,为大墩、小台,在边城和军堡之间设墩以联络。

前两个阶段虽经近百年的经营,当时的宣镇西部边墙仍是利用前朝旧垣、修旧为主,而且是平头薄墙。墩设于垣内,遇兵燧、雨淋、水冲,很易败毁,可谓无岁不修,亦无岁不倾,虽修大于倾,但千余里的塞垣工程太大,防御上仍不成格局。如赤城上北路、下北路的大段边墙还未修,防御上只靠沽源一线的前朝二道边,内则靠长安岭到龙关一线长城。已修者又极不完固。

第三阶段 宣镇边墙、边备防务总体完成阶段。嘉靖初年,边墙建设仍在进行,至嘉靖二十三年(1544)翁万达总宣大、山西边务之后,从边墙、墩台、卫所、堡寨的建设,到防御体系的七路及将士、兵员的配备,逐渐完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完备程度。这主要从嘉靖二十三年(1544)边墙大修和各工程创新开始。

1.嘉靖二十三年(1544),修宣府北路龙门至新开河口、洗马林,新举措是边墙上列聛(耳+血+儿)(垛墙),列护墩[15]。

2.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宣府西洋河至张家口一线30余公里,斩崖削坡[16]。

3.嘉靖二十五年(1546),翁万达“请急修、缓修塞垣”,上西路张家口、洗马林、西阳为冲;下西路柴沟堡、渡口,中路葛峪、常峪、青边、羊房、赵川,东路永宁四海冶次冲。东西一线长城全面启动,提出垣、堑(分内堑、外堑)、敌台之规制[17]。

4.嘉靖二十六年(1547),宣府“中西路既完,北路举役”,修北起独石兔儿墩,南至赤城野鸡山,计43公里[18]。

5.嘉靖二十六年(1547),翁万达议,宣镇大边西起西路西阳河,东到永宁四海冶的长度测出,《明史·翁万达传》记为“一千二十三里”,《翁万达修边墙疏》称“实一千二十五里”,两组数据有二里之差[19]。

6.嘉靖二十六年(1547),“户、兵二部议发银三十七万修筑宣、大边墙”,“宣府中、北、东三路盖量地冲缓先后举行,原未重修者”[20]。

7.翁万达奏疏,“宣府西、中二路旧墙可因,亦有十之七八,数月之内可完”[21]。旧墙应即前朝旧垣。

8.翁万达进《宣大山西外边墙长图说》,三镇“外边(指大边)已连为一道”,“增旧为新”[22]。

9.嘉靖二十八年(1549),“宣府镇西、中二路先所急,北、东二路限于财力,间多未举。北路起滴水崖,南至龙门为界。七百里北路外边修补创新务期完成。又自永宁墩、长安岭、六台子创新一道为近边,东路边墙一道,北路内外墙各一道”[23]。

10.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变”后边墙多毁坏,又行大修补,加固、增加墩台。

11.嘉靖三十年(1551),“修补边墙,西路为急;敌台,东路为急”,“四海冶至西阳河,筑台五百座”[24]。

12.嘉靖三十三年(1554),议将墩台改筑墙外,“三百步一座”[25]。

13.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部侍郎江东疏修筑南山联墩,从之[26]。

14.嘉靖三十七年(1558),兵部尚书“请增筑腹里汉罗大墩”,并提出规制[27]。

15.嘉靖三十八年(1559),总督、尚书杨博上经略,“宣府怀、隆、永、南山”一带已修筑“大墙三百余丈,未完者续修”[28]。

以上为宣镇边墙修筑的第三阶段,先完成东起龙门所、大小白阳、新开河,西至洗马林、西阳河首冲段的边墙,改进余子俊的平头薄墙为垛口墙,提出边墙规制;次完成中路葛峪到赵川一段次冲边墙,及东路四海冶一段边墙;再完成北路独石至赤城段西部野鸡山段边墙、北路滴水崖至龙门段边墙、东自永宁墩西至龙门卫六台子内段边墙,完善赤城北部大边、二边和龙门所东的二边之墩台;最后新创怀来南山联墩。凡成化时期余子俊主宣大时所修筑的窄小平头薄墙和前朝旧墙,嘉靖时期用20多年的时间先后进行了改造,墙体全部加高加固,上列聛(耳+血+儿)即筑垛,宇墙可行人,可攻可守;提出各种规制,包括墙体的高阔、收顶,墙的外堑、内堑的深阔、收底,敌台的高、阔尺寸等,并由兵部下令,命沿边依照式样修筑。嘉靖时期宣府塞垣的全面修筑,大大巩固了京都山后的防御,至此,宣府镇的边务,包括主体边墙、次边、壕堑、墩台(包括腹里“汉罗大墩”)、关隘、卫所堡寨一系列配套的防御工程大体完成。这时宣、大、山西三镇的外边(大边)基本连为一道,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测出宣镇边墙准确长度,“宣府起西阳河,逶逦而东北,历中、北二路,抵东路永宁四海冶,实一千二十五里”[29]。

宣大边墙的主体工程全部完工,虽有一部分压尾的工程仍在进行,但已无大的工程项目。

第四阶段 为边墙全部完成、边务相对稳定阶段。隆庆五年(1571),朱明王朝和蒙古俺答汗等上层贵族举行和议,通贡道,开马市,成为年例定制,史称“隆庆和议”。由于俺答夫人三娘子的努力,蒙古部落和明王朝和解罢兵,化干戈为玉帛,边墙内外一家,边鄙无警,累三世,长达30余年。但从万历初年起,宣大一线边备及防御设施仍连年修筑,以防不测。主要是边墙的结尾工程。

1.万历元年(1573),诏续修北路边墙滴水崖、雕鹗堡龙门卫段[30]。

2.万历元年(1573)九月,户部复修边支费修墙及北路宁远等包砌墩台[31]。

3.万历二年(1574)六月,“以宣府修完边墙、城堡、墩台等项,赏原任总督王崇古、总督侍郎方逢时……各银两……”[32]。

4.万历二年(1574),“宣镇修边墙、崖壕八万九千八百二十三丈”,“城堡、墩台、瓮城等工(程)五百二十九处”[33]。

5.万历三年(1575),宣府“北路外十三家边垣工峻”[34]。

6.万历十四年(1586),宣府“各路应修紧要台堡”[35]。

上引说明,到万历二年(1574)六月,宣府镇边墙、城堡、墩台才最后完成,但已是尾工。一直到万历十四年(1586),随着岁月流逝,因自然损坏,墙体、城堡、墩台等仍然需要维修。宣大延绥一线,因近30年无大的边警,武备松驰,边墙内外汉蒙一家,和平共处,长久相安,明廷放松了边墙工程,相对投入财力、人力减少,兵员调离,所以文献上在万历十五年(1587)以后宣镇大修边墙之事也少见记载了,只是维护自然倒毁的墙体、墩台、堡塞而已。

二、宣镇八路边防体系的形成

大明定鼎幽燕,北面迫近蒙古,乃用险据胜,设九边,封疆万里,以屏蔽北方。宣镇之地理形势,“紫荆控其南,长城枕其北,居庸左峙,云中右屏,内拱京陵,外制胡虏,盖屹然西北一重镇焉”[36]。永乐七年(1409)设镇后,根据边警发展需要,初设西路、北路、中路、东路、南路共五路,分别设防。由于西、北二路边警频发,嘉靖以后,又分西路为上西路、下西路,北路为上北路、下北路,嘉靖晚期又增设南山路,合为八路。各路设置先后不一。据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八路情况列如表一。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作者杨时宁,累官至宣大山西总督、兵部尚书,对三镇边务最熟。该书成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其中的数字应能准确反映当时的情况。从书中亦可看出,当时各路边备官员总兵以下,副、参、游、守等官皆俱,防御体系完备、巩固。

三、明宣镇边墙的长度

明宣镇边墙的建筑时间,前文四个阶段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逐步发展和形成过程,最初是分段进行,最后联而为一。

关于旧塞垣的问题,一是文献上有相关记载,二是有实际存在。《水经注》:“漯水又东,左得于延水口,水出塞外柔玄镇西长川城南小山。……于延水出县北塞外,即修水也。”[37]于延水,今东洋河(大洋河)上游,称银子河、后河,源于北魏柔玄镇(今河北尚义哈拉沟土城)西的长川城(今内蒙古兴和土城子)南小山,塞即指今东洋河口,原有旧垣,即秦汉旧塞垣,有明长城叠压通过。赤城之白河,即沽河。《水经注》:“沽河,从塞外来,水出御夷镇西北九十里丹花岭下。”[38]今沽源西南,水出塞外,即秦汉旧塞垣之北,应即今赤城外之二道边,南行入明长城北栅到独石。又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口北三厅志》:“羊川楼,独石口北明沙滩有前朝外边一道,山上有楼,甃砖为之。盖所筑侯台也。”这里的“前朝外边”非指明,而应是更早期以前的旧边,即今之二道边,元人所称为“古长城”,元学士陈益稷《送驾之上都望赤城回存作》诗云:“控辔追随宝马群,古长城外送金根。仙踪飘渺鸾声远,客路崎岖燕尾分。”[39]上引这些文献说明宣府镇修筑大边以前就有旧塞垣存在。前引《翁万达修边墙疏》中也一再提到“旧墙可因,亦有十之七八,再加工力”和“增旧为新”之语,可以看出,明大边墙有一部分是利用了旧有边墙,且数量不少,特别是中、西部二路,即张家口市以西段的边墙。张家口市以东,赤城以北、以东的上北路、下北路,利用旧垣作为外线,俗称二道边(双道边)。就是说,明宣镇大边是以前朝之旧边为底线的。这条东起四海冶、西迄西阳河的千里大边有一部分是利用旧边,或增旧为新,即加高、加厚、加固后修起来的,并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重修,直到余子俊和翁万达主兵部、总宣大时期才进行了全面的修筑,这在前面引文中已看得很清楚。那么,这旧有边墙是何时所建?经多次实地调查,我们认为是秦汉或魏泰常八年(423)长城,也有人认为可早到燕赵时期(关于此点将另文讨论)。在中路部分有可能重叠了一部分唐张说所筑妫川长城,这还需要进一步调查证实。总之,明长城利用二道边(秦汉长城)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实际调查都得到了证实。

关于宣镇边墙长度,一是文献记载的长度,另一个是实际调查的长度。文献记载的长度是边墙修筑完成后的官方数据,据《翁万达修边墙疏》:“宣府西起西阳河,逶逦而东,北历中、北二路,抵东路之永宁四海冶,实一千二十五里”,此数据统计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40]。另《明史·翁万达传》记为“千二十三里”,此统计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二者仅二里之差。又据成书于嘉靖四十年(1561)的《宣府镇志·塞垣》统计为“一千一十二里”。另据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大边(主边)长度为“一千七十七里”,统计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时较晚出,多不被人们注意。上述诸数字中,翁万达的“一千二十五里”为上报给朝廷的数字,也是迄今延用较多的数字。

宣镇明长城(边墙)包括大边(即主边)、近边(散墩)、马市口土边、怀柔南山土边,实际调查情况如下:

1.宣镇大边,据上世纪80年代河北长城考察队的调查,东起赤城万水泉小川口,西止怀安、尚义交界处下马圈曹碾沟门,全长423641.5米(含主体墙、附边、山险墙)。加上宣镇东路北京延庆段的67200米,总长490841.5米。以一明里合480米推算,约合1022.58明里,和文献记载中的“一千二十五里”非常接近。这是第一次经过实际调查得出的宣镇大边的准确数字。

2.近边,西起大尖山,东止长安岭,全长47164.5米(内含主体墙,列燧)。

3.马市口土边,全长10867米。

4.怀来南山土边,全长31437米(含山险墙)。

总括上述四项,共计580310米,合1208.979明里。这个数字只是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数字,随着今后工作的深入,当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四、明宣镇边墙的建筑结构

从建筑结构上讲,明宣镇边墙包括自然石块干插缝石墙、夹心石墙(内心夹夯土、沙石)、土墙(夯筑)、砖墙。以干插缝砌石墙和夹心石墙为主,量比较大。有的地方土墙和石墙混合使用,因地制宜,以就地取材方便为主,如墙体沿坝头走山路或山脊,则以石边为主,平漫之地则以土边为主,或土石混杂砌筑。砖墙占极少量,主要用于口门两侧。墙体内外的附属设施有一墙一堑(挑挖内壕堑培土为墙)和一墙两堑(墙体内外挑挖壕堑)两种。

宣镇大边沿坝头、高山及分水岭行走,在上西路、下西路(即万全、怀安一带),因有“旧墙可因,亦有十之七八,再加工力”[41],或增旧为新,所以见到的是前朝旧塞在外,墩台修在塞垣内5~15米之间。实地调查时发现,旧塞垣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摧残,石边墙低矮窄小,一般高出地面仅0.6~1米,宽仅1~2.5米,顶宽0.3~0.5米。夯筑土墙的夯层仅10~15厘米,有的几与地面平,仅在地面形成一道土石埂。墙上墩台少,且多被改造。这种低矮窄小的边墙和明成化时期余子俊主宣大时修筑的平头薄墙——在旧垣上增筑加高,墙内筑石墩,加厚的边墙——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明嘉靖时期翁万达主宣大时所修大墩或砖台,有的墩台筑在旧墙的顶上,叠压层次明显,其高大的墩台和前代低矮小窄的旧边根本不成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

赤城北部即宣镇北路大边,主要修筑于嘉靖二十五至二十八年(1546—1549)间。之所以修筑较晚,主要是其北原有早期的二道边和列燧(墩)作为防御,赤城大边为新创,修成后形成内外两道防线。按照嘉靖二十五年(1546)翁万达《请酌急、缓修塞垣疏》提出的塞垣规制,“垣高阔以二丈,顶收以九尺。外堑深、阔以一丈五尺,底收以一丈。内堑深阔以一丈,底收以五尺”。“垣高阔以二丈”,合今制6.4米;“顶收以九尺”,合今制2.8米。以赤城长沟门至老虎沟一段位于高山上的石边墙为例,墩154—墩155之间的石墙体底阔4米,高5米,收顶1.5~2米,上列聛(耳+血+儿),较之前成化间余子俊所修的平头薄墙进步多了。而墩168号的石墙底阔4米,高5米,收顶则3米,说明创新修筑的边墙虽仍有许多达不到要求的工程或偷工减料之处,但较前举怀安到万全一带大边利用前朝旧边改造的边墙已雄壮、坚固多了。

又如赤城南线即中路长城,基本是按翁万达边墙规制修筑的,为土、石边墙间作。康庄以西保存较好。如上堡台19号土边底阔5~6米,收顶3米,高6~7米;上堡台72—73号石墙底阔4.5米,收顶3.5米,存高4米。这是在平漫之地修筑的土石边墙,应该是按照翁万达的规制修建的。口门两侧的边墙保存较好,如张家口市西的 砖边墙,一般底阔4~4.6米,存高2.5~3.5米,收顶2.8~3.2米。上举一些例子主要说明西部的明边墙利用前朝旧垣,仍保存着原始状况,初时以墩台为主,对旧边进行加固,嘉靖时期翁万达主宣大时对宣镇边墙进行了创新和全面补齐,特别是石边和一部分土边(中路)都已达到高大、宽厚、坚固、耐久、便于利用和进行防御的程度,同时墩台、敌台、壕堑、口门、卫所、堡寨等工程也全部完成。

关于宣镇边墙内外的壕堑问题,前引文献多处提到,其形制如蓟镇之拦马墙(或称挡马墙),在宣镇则称为挑掘(壕)堑。景泰元年(1450)最早提出“挑掘堑”[42],至天顺六年(1462)“墙垣、屯堡、墩台、壕堑”并提[43],但当时还不普遍,初用于大墩的外墙周围。墙外挑壕如永乐时期规划的“永乐大墩”和兵部尚书杨博规划的“汉罗大墩”即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兵部尚书余子俊提出宣镇边墙全面修筑,“削山筑城,凿崖筑墙,掘堑其下”,建墩挑堑前所未有,墙、墩、堑成为筑边之制[44],而且明确提出壕堑的尺寸。到嘉靖六年(1527),又提出沿边要路挖窖(形同蓟镇的品字坑)以陷虏马。如今在边墙上的(壕)堑多为风沙所埋没,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在怀安、万全以及赤城的大边原来可能都有外堑,现在尚能看出墙、堑并行的痕迹,崇礼、张北二道边的有些地方则保存明显。从张北的刀楞山间南到崇礼的清三营南北行的边墙内外皆有堑,而且是一墙内外两堑或一墙一堑,墙堑之间隔60~100米[45]。特别是二道边和赤城北双道边外均挖有壕堑,如从张北战海乡二道边石礅1号向西南后,向南方向有一道石边墙,是从赤城北双道边延续下来的,一直到桦皮岭东,又南至清三营,这道边墙的内外皆有壕堑,多为一墙两堑(即内堑和外堑,称为东、西边壕,或南、北边壕),也有部分是一墙一壕,是依当地土质按墙体规制人工挖成的。嘉靖二十五年(1546)翁万达制定的壕堑之制为“外堑深阔一丈五尺,底收以一丈;内堑深阔一丈,底收以五尺”,合今制,外堑口宽、深4.8米,底收3.2米,内堑口宽、深3.2米,底收1.6米。证以调查中现存的壕堑情况,内外堑尺寸基本相同,约为口宽13米,深0.6米,底宽仅2米。由于多年风沙的湮没,基本都已失去了原来的尺寸。不论是外堑还是内堑,基本是拦劫骑兵用的一种防御性措施,现虽多颓废,但痕迹清楚、明显。这道石边从刀楞山到清三营沙岭子长约20多公里。

明边墙的内外挑掘内、外堑,不仅施于大边,也施于二道边。边墙内外凿堑,形成墙内外的又一道边防线,提高了主体墙的防御能力。

[1]霍冀:《九边图说》,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2]《明太宗永乐实录》卷64,梁鸿志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简称梁本),第3页。

[3]同[2],卷85,第3页。

[4]《明史·成祖本纪》卷6,中华书局,1974年,第90页。

[5]徐日久:《五边典则》卷5《宣大总》,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6]同[2],卷126,第6页。

[7]《明宣宗宣德实录》卷66,梁鸿志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简称梁本),第2页。

[8][42]同[5],第143页。

[9] [43]《明英宗天顺实录》卷343,梁鸿志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简称梁本),第1页。

[10]同[5],第161页。

[11]同[5],卷6,第173页。

[12][44]同[11],第178页。

[13]《明孝宗弘治实录》卷94,梁鸿志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简称梁本),第11页。

[14][15]孙世芳:《宣府镇志》卷10《亭障考》,(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本,1968年,第79页。

[16]同[5],卷8 ,第254页。

[17] [18] 同[14],第76页。

[19]a.同[16],第259页;b.《翁万达修边墙疏》,载《明经世文编》卷224《翁东涯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第2355页。

[20]同[16],第266页。

[21][22]同[19]b,第2358页。

[23] 同[5],卷9,第274页。

[24]同[23],第280页。

[25]同[23],第293页。

[26]同[14],第80页。

[27]同[14],第76页。

[28]同[23],第307页。

[29][40][41] 同[19]b。

[30]《明神宗实录》卷11,梁鸿志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藏本(简称梁本),第2页。

[31]同[30] ,卷18,第3页。

[32]同[30] ,卷26,第6页。

[33]同[30] ,卷31,第1页。

[34]同[30] ,卷34,第7页。

[35]同[30] ,卷17,第7页。

[36]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载同[1],第276页。

[37]《水经注·漯水》,岳麓书社,1995年,第201页。

[38]同[37],《沽河》,第208页。

[39]同[14],卷11《赤城》,第92页。

[45]一些调查者把内外堑作为不同时代的并行边墙,恐不确。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明代建筑结构长城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守护长城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