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促进青海水利事业发展的途径与意义

2015-05-30 10:48祁金秀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青海途径

摘 要:水利在保障公共安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是,与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比,水利发展还相对滞后,水利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仍是青海必须长期面对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快青海省农牧区水利发展,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青海;水利建设;意义;途径

青海因水而得名,也因水而发展。水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海水利步人了发展的快车道,水利投入大幅增加,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用水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得到加强,促进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加强青海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保障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没有农田水利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据统计,2014年我国需水总量约为6218.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需水量约为3785.0亿立方米,占需水总量的60.9%。从农业用水量可以看出,水利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我省要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加强现代水利建设,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才能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有利于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水旱灾害在青海省几乎年年发生,是危及青海省人民群众的主要灾害之一。仅2010年至2014年四年中青海省乌兰县、湟源县等地区发生多次洪水灾害,不仅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通过发展水利,充分利用好水资源,缓解及防止水旱灾害的发生,对于保障全省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青海省地处祖国西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维护和实现我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推进青海省水利事业的发展,切实解决好广大农牧民最关心的吃水、用电、灌溉问题,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维护我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有利于维系生态环境安全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等重要江河的发源地,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国家水资源、水生态的战略要地。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省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着全国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甚至关系到全球的生态安全。水是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水利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我省水利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不仅关系青海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生态安全。

二、加强青海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生态保护筑牢“江河源”生态屏障

“中华水塔”青海省,是中国、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省情,青海被国家定位为生态大省,相继在“三江源”区建立了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湟水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格尔木周边防沙治沙工程、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五大生态圈建设格局。

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的水利工作在青海生态保护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年来,青海省水利部门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长江、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黑河源头流域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和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集雨利用工程等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70.42平方公里。但是水土流失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也仍不容乐观,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工作依旧任重道远。

(二)改善民生开创人水和谐新局面

农田水利、饮水安全、防汛抗旱等民生水利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青海水利部门多年来一直把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和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建设力度,民生水利工作有了长足进展。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152座,形成了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发展农田灌溉面积24.8万公顷,草原有效灌溉面积9.4万公顷,初步形成了黄河河谷动力提灌区、湟水流域自流农灌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灌溉区和环青海湖地区草原管道供水区等4个水利网区,解决了农村牧区245.2万人的饮水问题。力争在兴水惠民上实现新跨越。大力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大含氟含砷饮用水地区改水力度,着力解决好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着力加强城市供水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饮水需要和饮水安全。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力争在推进节水型社会上实现新跨越。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积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在明晰初始水权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节约用水的制度体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氛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科学发展实现水利建设新跨越

水利不僅是农业的命脉,还是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青海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建设进程,亦关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多年来,青海省兴建各类水利水电工程5000多项,水利在防御水旱灾害、保障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条件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水利工作还不能满足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民生水利发展缓慢、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水利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滞后仍是青海水利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应当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力争在构建水利发展保障机制上实现新跨越。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价格调节机制,加强水利科技和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曹洪.青海: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J].中国水利报,2012(1).

[2] 马金蹄.青海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思路的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4(04).

[3] 李东海.论青海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4] 韩永荣.全面加快青海水利发展之我见[J].水资源研究,2003(04).

作者简介:祁金秀(1987- ),女,土族,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及水利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水利建设青海途径
大美青海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青海行七首(录二)
彭阳县基层水利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闯关”